走進師范口的人都懂得“教學相長”的道理。考試因其教育性也注定是充滿善意的活動。可是目前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大學“逃課族”也蔚然成風,這不僅使教者與被教者同時陷入尷尬與兩難境地(多數學生不知為何而學,教師不知如何去教)。我們不禁要問:成為與學習者相對抗的異化力量緣由何在?因此,筆者作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設計此項調查的目的是要求填卷者以誠實、審視自我的態度進行。縱然鋪天蓋地的媒介“疏而不漏”的將每一屆“神童”“精英”捕捉到,但我們只是片面地接受了過多陽光燦爛的渲染和導向,在不盲從的探索前行中,我們關注的視角應拉回身邊,透過教育考試制度現象加大思考的力度。

一、學生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困擾大學生心理的問題諸多。雖然不具有廣泛代表意義的數據表示有42.3%的人選擇畢業后考研,但是在奮斗中,迷茫消極也是常有的事情。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業方面:
①不知為何而學。②學習無勁頭。③努力了,但不見起色。④課業太重(為了國家一級計算機考試和CTE—4,傾注的精力比專業課還多);⑤前途。
2.生活方面:
①人際關系。②家庭生活瑣事。③情感。
由此,校園里產生了讓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
大學生“逃課族”:基礎課逃課人數達25%以上,專業課20%左右,哲學、政治、經濟等公共課達50%以上。(據2002年2月22日《中國青年報》“教育觀察”欄目報道。)
作弊:在分析“作弊原因”時,66人中有37人此項不作答,這占了統計數據中的56%。經了解,大多數自己也無法說清,心情很復雜,有時作弊后,走出考場心是麻木的,不知為何而學,自然也無心搞清楚自己作弊的原因。當然,我們也不甚知道,這項坦率的調查也許真的觸及了同學們的內心,不愿正視它,也是原因之一。在請教被調查者有關“作弊方法”中,有人建議筆者看一看電影《逃學外傳》,那里面的作弊方法可謂是應有盡有,還有的同學慷慨笑談自己的“制勝寶典”——三大招式(即“斜眼神功”、“移花接木”、“雕蟲小技”);七不規范(即不慌、不忙、不急、不亂、不怕、面不改色、心不跳);八字綱領(即沉著冷靜、膽大心細)……大笑之后,得意敬佩之心只停留片刻,隨后取而代之的是彼此的尷尬與目光干澀的酸楚。
求學狀態各異:第二項匯總的結果使我們感到,選考研的人數不少,這是一種“男兒求索當自強,雄心勃勃爭上游”的奮進精神,這是應該趨勢誘導的暫時群體。但不容忽視的是,選擇“順其自然”的人數比“準備考研”還多5.09%,這讓我堅定了尋找其背后原因的決心。幾經周折,在同學們匆匆的腳步中,我“截流”了一些“心聲”:有的同學屬于霧里看花的“觀望派”,宣稱“隨大流兒”是最保險的事;有的是性格使然;有的不想強求自己刻意做些什么,直言坦率說自己沒有抱負;還有的是不滿足現狀,卻無力改變。選擇“滿足現狀”的多數是因為家庭經濟情況拮據,“家底兒”不厚,自然心里沒底。選擇“和尚撞鐘”的那個5.08%的比率不免讓人產生一些擔心。大多的理由是對現狀不滿,覺得環境不適合自己,只好過一天算一天。當然,也不排除有人討厭問卷調查之類的東西,隨便作個選擇。
知識面窄,所學知識與實踐脫節:在這里,我舉一個例子:1985年,陸步軒考入北大中文系,是當年所在縣的文科狀元。畢業后,陸步軒被分配到陜西省長安縣柴油機械配件廠。后下海搞過裝修,開過小商店,皆以失敗告終。2000年,陸步軒租房開了個“眼鏡肉店”,生意紅火,“北大才子街頭賣肉為生”引起了媒體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并稱之為“陸步軒現象”。對此,同學們的反應是:1.人各有志。2.環境影響。3.資源浪費。4.“可悲可嘆,學習的知識沒有發揮余地,大學生已空有其他?”
心理素質較差:有一個大學同學是這樣說的:“社會黑暗,沒有讓大學生有真正的用武之地。有的素質低下,卻有住房和車,有的具有真才實學的能力,卻流浪街頭,生不逢時。一切都要靠金錢和關系,我對社會失去信心,對未來沒有希望,即使有一絲自信與努力,也被現實無情地摧毀。”這樣的語言及沉重的情緒似乎不該出自我們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之筆。但它的的確確已經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似乎是一個序言。在我國一項對4000名少年兒童的心理調查中,身心健康(稱作第一狀態),只占被調查少年兒童的15%左右;而身心均有毛病的(稱第二狀態),則占10%;身體沒病而全身沒勁的第三狀態,則多達75%。這些孩子主要表現為生活目標與理想不切實際,學習不主動,學習動力不足,抗挫折能力差,容易失掉信心。同理可推,無論大、中、小學生,加強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其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教師
作為師范專業的學生,我們的職業教育有著其他專業不可模擬及代替的特殊性。我們日后的工作對象是“人”。想必大家都聽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所以選擇教育就意味著選擇奉獻。在現如今物欲橫流的時代,固守崇高的理想與信仰無疑需要相當的意志與勇氣。不過,在教師隊伍中,一些過去無法預計的現象出現了——
1.教師缺乏工作熱情。
2.授課內容、方式墨守成規。
3.學歷不夠。(朱镕基總理在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上所說:“目前各類學校都有一批學歷不合格的教師”。)
4.注重面子,庇護學生。
5.科研成果注重數量忽視質量。
6.學生排隊送“高抬貴手”費。
如此,教師隊伍繼續工作在教育一線,培養出他們的“得意門生”,我們是否有必要給每年國家教育定向投資資金的“收成”含金量打個問號?
三、考試制度
在設計問卷調查中,我們注意到,對學校實施學分制及德育學分的了解程度,某種意義上體現著學生對校園內部及對自己事的關注程度。可是很遺憾,兩項調查數據顯示:“熟悉”的比例僅為3.39%。
現行校內考試四點弊端:1.用分數名次表示成績。2.教學跟著考試走。3.考試的反饋作用被嚴重削弱。4.社會升學及就業考試系統凌駕于學校教育系統之上。
教材陳舊和0淘汰(即交考費即過)也是問題之一。在了解有關學生對課程設置方面的調查時,有人直言不諱地寫道:“馬上就要畢業了,而且這種問題和類似的意見也提過N次了,現在再提還有什么意義嗎?”
綜上所述,無論哪一方似乎都透射出某種無奈與不安。老師經常在我們的耳根旁說:“我們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都要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并采取正確方法解決矛盾。”那么有解決的方式嗎?筆者參考資料再加上自身的一些積累談談體會:
1.構建學生評價新體系。如:將日常教育評價貫穿于過程始終,體現出對人價值的重視與尊重。2.校內學業考試在一個教育階段結束時進行。3.力求考試制度科學合理嚴肅又不失靈活。4.加強師德及教師業務培訓。5.培養優良學風,創造軟環境(即環境氛圍)。6.關心并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