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9日至31日在上海舉行了第二屆亞洲大學校長論壇。新華網上海頻道記者采訪了部分外國校長,他們的視角和觀點給人深刻的啟迪和警示。
一流的高等教育
離不開一流的基礎教育
日本茨城大學校長菊池龍太郎指出,“如果說高等教育是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基礎教育就是塔基。如果基礎教育根基不實,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準就會大受影響。”
據介紹,日本在130多年前就幾乎100%地普及了基礎教育,所有的農村都建立了小學。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小學教師,日本建立了大量的師范院校。1945年后,日本開始普及高等教育,在所有的縣設立國立大學,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還建立了許多私立大學。目前,日本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超過60%。預計到2007年,日本所有18歲的青年都有機會進大學深造。
曾在一所師范大學擔任教育系主任的菊池龍太郎非常強調基礎教育的基礎作用,他說,“高素質的大學生,來源于高素質的小學生、中學生;高素質的小學生、中學生,來源于高素質的中小學教師。”
菊池龍太郎坦言,目前,在中國,像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擁有一流的基礎教育,但在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尚未普及,孩子們難以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這不僅有失公平,而且會最終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素質和水準。“日本是個自然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但在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開始了工業化進程。在二戰的廢墟上,日本經濟又迅速實現了騰飛。這其中,日本發達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發揮了關鍵作用。”菊池龍太郎說。
經濟全球化
呼喚高等教育國際化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大勢所趨。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認為,一個“全球性大學”必須具備四個要素:更多地吸納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在教學和科研中注入更多的國際化內容;與外國大學建立聯系,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開展國際網絡教學,通過先進的通訊科技將世界更多的聽眾帶入課堂。
眼下,國際知名大學紛紛將“國際化”作為首要的發展目標。譬如,在耶魯大學,23%的研究生和9%的本科生來自國外。德國慕尼黑大學理工專業的外國學生占到25%。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1.7萬名本科生中,外國學生占了20%。相比之下,中國大學的國際化程度還較低,外國留學生的比例不到5%。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副校長莫翰默德·沙里說,中國大學要走向國際,現在面臨最佳機遇。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中國市場充滿商機,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和商人來中國做生意,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求學。
高等教育國際化,歸根到底是為了培養國際化人才。在亞洲大學校長們看來,國際化人才,首先要有國際視野和世界意識,理解國家間的文化差異;二要掌握一門以上外語,能用某種工具或途徑進行跨國交流與服務;三、在某一專業領域,具有一定專門知識和能力,并通曉國際行業規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校長林文欽指出,大學應盡量為學生提供多元的文化資源,讓學生有“跨文化經驗”,這樣的人才最受社會、企業歡迎。韓國漢陽大學校長金鐘亮也表示,“現在已沒有純粹的韓國經濟或中國經濟了,大家都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人才交流十分重要。”
據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啟動了“全球教育計劃”,準備將10%-20%本科生送到美國、中國等國家學習一學期,了解當地的文化、歷史、經濟、法律,包括到中關村、張江這樣的高科技園區見習。
韓國培材大學校長鄭順勛認為,一個沒有國際化眼光、不具有親和力的人,肯定不能成為國家和社會的領導者和棟梁之才。中國加入WTO,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這對中國大學來講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大學應著力打造新型的國際化辦學模式,培育具有國際眼光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國際化需求的世界公民。
創造知識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課堂,更應是知識創新的搖籃。大學作為知識傳播(教學)、知識生產 (科研)和知識利用(科技產業)的綜合載體,在知識經濟時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副校長莫翰默德·沙里說,和歐洲與美國大學相比,亞洲包括中國在內,大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延續傳統方式,就是傳授知識,老師灌輸,學生接受。在西方,大學教育采用的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生更善于利用各種信息,如網絡、圖書館等先進方式來進行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學習。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應注重培育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人才,為當地經濟提供智力支持。
亞洲大學校長們普遍認為,一所大學,評價它的辦學水平,固然要看論文數量質量、看得獎多少,但更要看這所大學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其創新能力,包括:畢業生對社會的貢獻,科研成果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大學提供的新知識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韓國培材大學校長鄭淳勛指出,中國大學的設施和教育能力遠遠不能滿足本國需求。中國政府給大學很多財政撥款和資助,以扶持和加強一流大學的綜合實力。這種做法在短期內有效,但長期來看,容易使大學產生依賴性,削弱其競爭力。世界一流大學,如哈佛、耶魯,沒有一個是靠政府撥款支撐起來的。
鄭淳勛分析,對大學特別是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來講,要實現教學、科研和產業的有機結合。除了培養優質人才,還應催生更多的發明專利、知識產權,并通過與企業合作實現產業化,從而賦予大學一種“造血機制”。在培材大學,每個教授都有自己的科研中心或實驗室,正教授還有研究助手。而在中國,教授們配備的科研設備、輔助科研的手段很有限。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校長林文欽說,名師出高徒,大學需要大師,包括教學大師和科研大師。沒有一流的教學和科研設施,沒有較高的薪資和待遇,大學就難以吸引國際一流的教授。在教學和科研環境、教授薪資水平等方面,中國大學與國際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據介紹,在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的年薪超過15萬美元,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的年薪超過10萬美元。新加坡的大學教授半數以上是從世界各地聘請的,除了高薪水,對外籍教師還有住房津貼、孩子教育津貼(每年在8000美元左右)。
大學并非越大越好
近年來,中國高校出現了合并風,組建大規模甚至超大規模的綜合性大學成了一種潮流。對此,許多外國校長表示了異議。
日本活水女子大學校長野野村說,大學并非越大越好,關鍵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日本,也有高校合并,合并的效果有好有壞。比如說活水女子大學所在的長崎,共有6所大學,其中最小的一所只有一個學部。但不管多么小的大學,只要它有自己的定位和目標并不懈努力,為當地經濟和社會輸送高素質的人才,那它就是一所好學校。
野野村補充說,活水女子大學共有文學、音樂、健康生活三個專業,每個專業又分別設幾個系。學校旨在培養女性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獨立性,讓她們畢業后可以不依賴男性。雖然學校只有2000多名學生,但對當地作出了很大貢獻,也受到了社會的尊重。
許多亞洲大學校長表示,不加選擇地合并學校,片面地追求大學的規模,搞“大而全”,而忽視專業、文化、管理、歷史的融合和傳承,必然會影響教學和科研質量的提升,這恰恰偏離了大學培養優質人才、從事尖端科研、培育先進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