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教育是當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思想道德建設前沿陣地、重要窗口的高等學校,誠信問題顯得更為迫切。大學生既是復興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又是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主要載體,時代要求他們應該成為具有較高誠信品質的群體。因此,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當代大學生的誠信現狀
目前大學生中道德滑坡仍然十分明顯,表現在誠信缺失上有以下幾個突出表現:
(一)學習生活中的誠信缺失
當前大學生在學習中的誠信卻十分嚴重。盡管各大高校都制定了嚴格的考試制度,不僅對考場紀律有嚴格要求,而且對監考老師的職責也有嚴格規定。但是學生作弊的形式還是層出不窮,無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勝防,有的還制定了一套詳密周到的計劃,偷盜試卷,手機、傳呼機遙傳信息,“槍手”代考,真是無所不及。而抄襲作業、抄襲論文更是在許多大學生中習以為常了。
(二)經濟生活中的誠信缺失
教育改革后國家規定大學生實行繳費上學,但是國家又強調不允許一個大學生因為貧困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學校面對大量的農村學生和眾多的父母為城市下崗職工的學生,不容易弄清誰是最困難的,加之學生開出家庭困難的證明非常容易,這就給有意欠費者可乘之機。學校雖然實行了獎、貸、緩、助、免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面對眾多困難學生,學校并沒有擺脫困境。不少學生惡意拖欠學費,不按時繳還助學貸款利息及本金、借錢不還、借多還少,甚至賴賬等。盡管有的學校實行了“三證扣押”等措施,但仍有不少畢業生就是不還款。這樣的局面長期下去,又會給學校辦學、銀行借貸,乃至于整個社會的信譽帶來不良影響。
(三)情感生活中的誠信缺失
在人們的印象中,校園里的友誼是最純潔的。然而,當前不少大學生在交往中缺乏誠信,同學之間的交往動機不純,甚至有些人的人際交往是建立在赤裸裸的利益關系之上。另外,在大學里,大學生談戀愛很普遍,但不少大學生對待戀愛不真心,談戀愛不是為了結婚。在大學生戀愛的動機系統中,性滿足的動機、情感親密的動機、自我確認、自我證明的動機,比結婚的動機占有更大的比例。而且,當代大學生對戀愛呈現非責任化,不少大學生對戀愛態度不嚴肅,更多地抱有一種游戲態度。戀愛不成,輕生自殺、傷害對方,幾乎每個高校都有經歷,這其中,女大學生受到的傷害尤為嚴重。
(四)求職中的誠信缺失
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有些大學生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惜制造虛假材料。諸如涂改成績、偽造證書證明、虛構經歷等。許多學生多家簽約,有的甚至撕毀就業協議。有的學校也在幫助學生造假,為了幫助學生就業,學校也參與了包裝學生的行動中,假證書、假成績單、實驗假數據、假實習有的竟然出自學校或老師之手。這種趨勢長期發展下去,勢必會影響到大學生甚至學校的社會信譽度。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造成大學生誠信危機的因素有很多,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教育者的誠信缺失
教育者首先是一個社會人,他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標準也必然會受到社會上各種因素的影響。相對而言,教育者的整體素質還是較高的,但這并不能排除少數人行為上的偏差。試想,如果一位大學教師剽竊他人的科研成果,他怎能要求自己的學生考試不要作弊;如果一位教育者或管理人員幫助學生在入黨、評優中弄虛作假,又怎能讓學生相信他的正直與誠實;甚至學校本身在招生、畢業生就業、各類評估中都存在虛假行為。雖然這些現象只是大學中少數教育者的行為,但這些行為所引起的社會負面效應及對學生的心靈震撼卻是大而長遠的。所謂“德高者師,行為正范”,如果教育者為人師表尚且不講誠信,那么大學生的誠信更無法保障了。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缺失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們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為人之道,誠信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的育人工作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特別是在青年成長時期要幫助學生消除各種心理障礙,使他們能夠清醒地認識自私、欺詐及各種虛偽現象造成的后果和危害,正確地引導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學會認識和處理各種問題。然而,在高校中,思想道德課程教材大部分以“兩課”為綱,其內容雖多,但誠信教育內容卻沒有體現。某些學生雖學習了一些知識,卻因缺乏誠信意識,不相信世界和真實的生活而誤入歧途。
三、誠信為本,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
(一)以“兩課”為依托,把誠信教育引入課堂
把誠信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或開設專門的《誠信教育》課,是系統學習、
全面認識誠信的良好途徑。而且,誠信教育與思想道德修養的有機結合,既可以充實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內涵,又能教會他們如何主動適應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不至于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自己,言而無信。同時,校系黨團組織和宣傳部門要認真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通過校報、校園網、廣播、宣傳欄輿論陣地廣泛宣傳“誠信”;通過舉辦報告會、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積極營造“講誠信光榮,不講誠信可恥”的范圍,使全體學生積極投身到高校誠信建設中去,自覺地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爭當誠信文明的大學生。
(二)倡導大學生的“自律”精神,變誠信思想的灌輸為學生自覺的行動
針對大學生誠信確實嚴重的情況,要積極倡導“自律”精神,讓學生認識到,面對誠信的缺失,不能過分強調社會原因,推卸自身的責任,而是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認識,努力改造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自控能力。同時,對于因不誠信行為受到處罰的學生,要教育其銘記教訓,振作精神,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學校各部門要齊心協力,相互配合,在管理上嚴格要求,在教學中增強感染力和滲透力,加強宣傳,形成爭做誠信的合格人才的大氣候,讓學生們把誠信行為發展成為自覺的行動。
(三)加強誠信制度建設,規范誠信行為
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單靠課堂教學和輿論宣傳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輔以制度建設。
首先,建立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即將學生在校期間各種帶有紀律遵守、契約的行為進行認真歸納分析,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并在學年對廣大學生的信用指數進行評估,以其作為學生評優、進行信用貸款等商業行為的依據。這個評價體系包括了學習誠信評價、經濟誠信評價、生活誠信評價、擇業誠信評價四大評價標準。對諸如考試作弊、不按時還貸、不履行就業合同等具體行為都明確了量化的指標,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跟蹤測評、獎學金評定、研究生保送、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評選、發展積極分子入黨等掛鉤,使不同信譽等級的學生享受不同待遇。
其次,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大學生應從入學開始就建立“個人誠信檔案”,主要內容為:學生承諾書、《誠信文明公約》、個人資料、家庭背景、誠信鑒定、學習效果、經濟狀況、信用記錄、學校意見等。“信用記錄”是大學生誠信檔案的重要內容,主要記載學生在校期間助學貸款、繳納學雜費、遵守校規校紀、勤工助學、履行相關責任義務和承諾等情況。由班主任和相關部門評出學生誠信等級,要如實向用人單位和社會提供學生的誠信情況,誠信檔案在學生畢業時存入學生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