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針對大學生畢業就業難的現狀,有人提出“先就業,后擇業”的主張。字底之意是:無須挑剔,先找個地方“安身立命”,站住腳跟后,等待時機,再尋找“自己滿意的工作”。筆者不敢茍同這種觀點和做法,這種主張至少有三個負面影響:
一、淡化思想政治工作
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出臺了“雙向選擇,自主就業”的分配政策,這無疑是對的。這既調動了用人單位的積極性,又調動了大學畢業生的積極性;既符合人才競爭的原則,又檢驗了學校辦學的方向和質量。這是新時期在人才資源利用上的創新舉措。問題在于,是無業可就,還是有業不就。就業難的實質不在于沒有就業崗位,不在于人才市場的匱乏,而在于大學畢業生的過分挑剔,在于大學畢業生期望值過高,在于大學畢業生對物欲的過高追求。以醫、農、師高校為例,大西北、農村有廣闊的市場,英雄大有用武之地,可是大學畢業生就是不去或不愿意去。農村的,挖空心思“鯉魚跳龍門” ;中小城鎮的,千方百計投奔大城市;大城市的,剜門盜洞想留在大城市。總之,在畢業去向上,他們使出渾身解數,調動各方面關系,打通各方面關節,不惜一切代價去實現自己的“愿望”。盡管國家出臺了到大西北、到中小城鎮、到農村、到邊疆、到中小企業去的優惠政策,但他們無動于衷。說穿了,他們怕苦怕累,才不愿到艱苦的地方去,不愿到條件差的落后地方去。他們無視國家的需要,打著發展自己,實現自身價值的旗號,挑挑揀揀,正暴露了內心深處的唯我至上的個人主義思想。
文革前,大學生分配沒這么難,就業形勢很好。也許有人會說,那是計劃經濟時代,分配一事完全由國家包下來,皇帝女兒不愁嫁。其實,也不盡然,當時也填報志愿,也有條件好壞、地方優劣之別,學生也想留在大城市。只不過,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艱苦地方去,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已成為大學生的信條,服從分配是天經地義的事。那時學生是把祖國和人民的需要作為第一需要,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螺絲釘”精神樹立得比較牢固,較少考慮個人利益。對比之下,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遇事當前,先考慮自己,什么祖國的前途、人類的理想統統拋在腦后。面對在就業過程中學生的私欲膨脹,總不能聽之任之,甚至采取姑息、遷就的政策,而“萌姐支招”,叫他們先就業,后擇業吧?
市場經濟的構建和發展,物質文明的建設和發展,并不是以犧牲精神文明和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為代價的。照理說,市場經濟越發展,就越能提供大學生就業的機會,特別是農村,那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急需大學生去建設和開發。就業實質上不是“不能也”,而是“不為也”。其實,就業是學生人格、信念、理想、道德品質的一面鏡子,也是檢驗學校德育工作的標尺。學生有業不就而出現的就業難的假象,說明了我們思想政治工作還沒到位,正是告誡我們思想政治工作的嚴肅性和必要性。就人才利用來講,是要發展個性,人盡其才,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但這必須在“三個代表”的框架中進行運作和實施。學生的學習和工作,其宗旨是為了振興中華,報效祖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就業的問題上,也要首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求真務實,協調均衡發展,這是當代大學生應該牢記的。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落后的地方,越需要大學畢業生,越能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在改變落后面貌的同時,在協調均衡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建功立業,也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二、浪費人才資源
我們國家的人才資源并不豐富,大學生在國民中的比例和外國相距甚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需要千百萬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他們理所當然地應在自己的專業崗位上,為祖國振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據資料介紹,國家每年培養一個大學生凈投入1萬元,國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培養出的大學生,結果不去從事自己的專業,這是對人才的最大浪費。社會失去人才的支持,也就是失去了動力和基礎,可持續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科教興國也無從落實。
前不久,媒體曾報道,非農業大學的畢業生,去學養雞、賣肉,并把他們當作創業典范,當作先就業典型予以宣傳。養雞、賣肉原本不用上大學,退一步說,農業大學的養殖和畜牧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養雞、賣肉也情有可原,而學理工的大學生去養雞、賣肉,竟然引起輿論關注,就不可思議了。筆者認為,這種炒作,不是對高科技人才的諷刺,就是對“先就業,后擇業”理論的嘲笑,再就可能是有意“作秀”。人才市場的層次性,決定辦學機構培養人才的層次性,大學是最高層次的“人才工廠”。高科技企業(養雞、賣肉決不是高科技企業)需要高科技人才,大學畢業生分不出去,人才積壓,正如工廠產品積壓一樣,“產銷”不對路,學校和工廠還有辦下去的必要嗎?“先就業,后擇業”的理論也給不思改革、不思進取、不面對市場辦學的某些大學以口實。它的負面效應不利于大學的改革和創新。
三、助長學生的個人主義
目前,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小驕嬌二氣十足。懶惰、偏執、以我為中心。先天不足,再加上在應試教育下考入大學,浮躁、攀比、目中無人、拜金主義、患得患失,有增無減。心理障礙和道德滑坡是不爭的事實,這就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和艱巨性。唯其如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更有意義。
在就業的選擇上,他們還受“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影響,自以為高人一等。他們第一選擇出國,盲目崇拜西方,想在異國他鄉出人頭地;第二考研深造,以便找到好的工作;第三選擇大城市,貪圖享受,想在北京、上海、深圳或南方、東中部地區的發達城市或省會謀求發展;第四選擇效益好的企業,掙錢多,待遇高,獨資或合資為首選;第五報考公務員或進效益好的事業單位。總之,他們的價值觀是以個人的實惠為圓心的。“先就業,后擇業”就為他們投機取巧、鉆營跳槽提供了理論根據,助長了他們個人主義思想。先不說達不到他們個人的愿望,找不到他們自己認為的滿意工作,對社會、對國家有抱怨,牢騷情緒,就說他們暫棲一地的表現吧,也是心不在焉。先找一個工作崗位,屈就幾天,幾月,一年……然后不辭而別,另謀高就,什么誠信、敬業、奉獻、合同,全然不顧。不管原單位的損失如何,扔下工作,抬腿走人,美其名曰:這個單位不能發展自己,不能展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跳槽有理”。報載:近幾年清華、北大畢業生出國的多,跳槽的多。一方面看出清華、北大畢業生質量高,同時也說明了他們最不守信用,最注重個人利益。難怪一些企業公開打出招牌:不聘清華、北大畢業生。當然,這也不能怪兩校畢業生,也不能怪企業,只怪我們的教育太重功利性,太注重外在的價值取向。正如南京師范大學魯潔教授所說:“近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育人去追逐、適應、認識、掌握、發展這個外部物質世界,放棄了對青少年進行‘為何而生’的教育,而僅僅致力于傳授‘何以為生’的知識本領。”
就業是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面對大學生有業不就的尷尬局面,提出“先就業,后擇業”的理論,以此來引導學生匆忙就業,以期維持社會穩定,實現學校辦學效益,是一種權宜的無奈之舉。它恰恰忽視了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和檢測,也降低了合格人才的標準,從而使“半成品”或“不合格”的人才流入市場,其后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