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隨著高校大學生生員結構的不斷變化。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和德育建設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民族、國家的興衰、社會的穩定及其發展,德育不是可有可無的,必須把德育工作提高到戰略任務的高度來常抓不懈。高校德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在高校德育建設中,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所以,研究高校德育建設中的大學生心理教育導向,探討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實施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引導作用,做好德育建設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協調工作,這是當前高校德育建設中又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 大學生
在接受德育教育中的心理特點
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生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是大學生成長和成材的重要階段,對大學生的一生影響至關重要,它教給學生的不應該僅僅是專業知識和各項實用技能,它還擔負著重要的使命,那就是陶冶人性,鑄造健康人格,特別是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大學生是高校德育建設中的受教育者,他們對高校德育建設具有一些獨特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一是渴求與逆反心理。大學生具有強烈的進取心,他們渴望能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獲得進步。但是,隨著自主意識的增強,他們要求獨立地認識和思考問題而不愿意接受現成的結論,因此,表現出對德育內容和德育活動的不感興趣和逆反心理。二是熱情與冷漠心理。大學生有朝氣、有熱情,他們期望能在大學里獲得友情和友誼、獲得知識、增長才干和能力,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方位的提高自己。但是,當在追求這些目標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又會產生冷漠心理,對自己原來的目標產生動搖、懷疑、喪失信心。三是敏銳與偏激心理,大學生目光敏銳,善于發現新生事物、探索新問題,并執著地追求新生事物的本質特征,他們不滿足于問題是什么的說明,而且追尋著為什么的答案;他們重視來自社會及他人的評價,通過這種評價來認識,并確認自我存在價值;他們喜歡群體生活,卻敵視共同的約束,強調個性的盡情舒展;他們對各種人生觀現象、社會現象極為關注,并試圖給出一個圓滿的解釋。但是,由于知識和閱歷的不足,他們在尋求答案時又往往出現偏激情緒,如以偏概全,愛鉆牛角尖,聽不進反面意見等。因此,在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問題,直至難以確立正確的價值觀,陷入自我同一性的混亂或擴散狀態。四是主動與消極心理,大學生自我意識明顯增強,他開始主動認識和了解自己,對自己的分析評價逐漸變得比較全面和客觀,而且已經能夠針對自己的短處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但是由于面臨新的競爭,一旦競爭失利會使一些人產生失落感,從而變得消極被動、不求進取。五是傳承與挑戰心理。當今大學生面對的是經濟的高速發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不僅導致了物質與精神的失衡,而且促使新的多元價值體系出現,導致傳統文化體系受到挑戰。有的大學生動輒“講實惠”要價錢,急功近利,一切只為了“好工作”,喪失了理想追求,有的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發生了扭曲。這也反映了部分大學生道德情操和文化品格的滑坡。以上這些現象的存在,充分說明高校的德育建設還需加強,要提升受教育者深層次的精神品質,還有賴于他們的情感認同,使理性與感情生命溝通,完成優秀個性品格塑造。
二、 高校德育
建設中的心理教育導向
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為本,任何形式的心理教育最終必須在教育對象身上得到共鳴,產生合力作用,引發其自身內在的動力才能取得成效。因此,高校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導向必須是根據大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心理特點,在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進程中對他們進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溝通與導向,使大學生能發現其優點,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接受德育教育的心理機制,并取得最佳德育教育的過程。高校德育心理導向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是認知疏導。認知是心理的基礎因素,對大學生接受德育的消極心理要采取認知疏導的辦法解決。認知疏導離不開講道理,道理講的明白,可以說服人;道理講的深刻,可以征服人;道理講的透徹,可以折服人。當然講道理必須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需要而進行,既要有豐富的內容,又要有引人入勝的形式;既要有教育層次性要求,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又要有針對性,實事求是,有的放矢;既要體現大學生的主體參與原則,又要切實發揮德育工作者的作用,使疏導工作順利展開,使大學生掌握一定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去衡量自己與他人的言行。
二是情感升華。情感是心理的動力因素,情感不僅依賴于認識過程,它對認識過程有反作用。大學生的情感是豐富的,又是變化不定的,高校德育教育有責任幫助大學生理順情緒,調整心態實現情感的升華。要引導大學生在理智上不斷升華理想、信念的境界。確定為實現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學習志向和報負。在情感上不斷升華,對祖國和民族的自豪感、責任感、對學校、集體的榮譽感、義務感,把能對社會和集體的奉獻看成是人生的美好追求,在審美上不斷升華對心靈美、行為美、語言美和儀表美的追求與修養,以健康穩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美好的人生。
三是意志形成。人的意志既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永生不變的,而是在實踐活動中,學校教育和自我鍛煉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意志是心理的控制因素,高校德育建設要通過系統而有效的教育和實踐,幫助大學生增強學習動力,刻苦鍛煉意志,講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覺性,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樂于奉獻,在理智和情感發生沖突時有良好的自控力,形成良好的品質,成為新時代的意志堅強的大學生。
四是人格魅力。人格是心理的綜合因素,它和其他心理現象一樣也是在人與環境的互動中形成的。當然,對于大學生的人格形成來說,最重要的是社會環境,沒有社會生活的歷程就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完美的人格是大學生追求的目標,高校德育建設要通過正確的思想德育理論指導大學生,用先進人物的事跡和模范人物的人格魅力來鼓舞大學生。用德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格力量來感召大學生,使大學生的人生追求更加明確,目標更加具體。
三、 高校德育建設中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調整
高校德育建設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德育工作者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與現代教育相一致的德育教育新觀念。
在現代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既是師生關系,又是朋友關系,二者在權利與地位上是平等的,不是上下級關系,教育者要拋棄師道尊嚴、我說你做的陳舊觀念,樹立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的意識,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因此,教育者首先要站在受教育者的位置上,經常想想“如果我是一個受教育者,會要求怎樣的德育教育的內容”的問題,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調整自己的德育措施。找準自己德育工作的角色定位,其次教育者既要以自身良好形象贏得大學生的尊重和愛戴,又要從受教育者的諸多優點中得到啟發和動力,從而實現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德育效果。另外,教育者要經常對自身的心理進行調整,還要通過課堂、課下的諸多形式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調適,幫助他們排除心理障礙,保持心理健康,從而實現德育建設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調適,還有大學德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競爭意識、挑戰意識、創新意識、協作意識和憂患意識,樹立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具有過硬的與現代化德育教育相適應的心理素質。這樣才能摸準大學生的思想脈搏,掌握教育大學生的主動權,有效地把大學生的德育建設做好。
總之,高校的德育教育是一項崇高的社會公益事業,進行德育教育,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參與和支持,作為高校要把德育教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首位,使德、智、體、美、勞等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