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是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積累之后,突然獲得問題解決的一種思維狀態。許多科學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在創造發明、進行創作或作出重大決策時,都會出現這種直覺現象。心理學家認為,靈感屬于創造性思維的范疇,它可以產生和形成于任何科學、藝術、技術產品的思想和構思,在人類認識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靈感的類型
靈感具有突發性和瞬時性,而且靈感往往在良好的精神狀態下產生。靈感盡管是很玄妙的東西,然而,概而述之,大致可以有以下幾種類型:
(1)思想點化型
指在乎日閱讀或交談中,偶然得到他人思想啟示而出現的靈感。
例如,前蘇聯火箭專家庫佐廖夫為解決火箭上天的推力問題,而苦惱萬分,食不甘味,他的妻子知道后,說:“這有什么難的呢,像吃面包一樣,一個不夠再加一個,還不夠,繼續增加。”他一聽,茅塞頓開,采用三節火箭捆綁在一起進行接力的辦法,終于解決了火箭上天的推力難題。
(2)原型啟示型
即通過某種事件或現象原型的啟示,激發創造性靈感。
如科研人員從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描繪的“機器島”原形得到啟示,產生了研制潛水艇的設想,并獲得成功。
(3)創造性夢幻型
即從夢中情景獲得有益的“答案”,推動創造的進程。
睡眠之時,常常也有靈感出現。格拉茨大學藥物學教授洛伊在一天夜里醒來,想到一個極好的設想,他馬上拿過紙筆簡單地記錄下來。翌晨醒來他知道昨夜里產生了靈感,但使他驚愕不已的是:怎么也看不清自己所做的筆記。他在實驗室里整整坐了一天,面對熟悉的儀器,總是回想不起那個設想,到晚上睡覺之時,仍然一無所得,但是到了夜間,他又一次從夢中醒來,還是同樣的頓悟,他高興極了,做了細致的記錄后,才回去睡覺。次日,他走進實驗室,以生物史上少有的利落、簡單、肯定的實驗方法,證明了神經搏動的化學媒介作用。
(4)無意識遐想型
即緊張工作之余,大腦處于無意識的寬松休閑情況下而產生靈感。有人曾對821名發明家作過調查,發現在休閑場合,產生靈感的比例,均比較高。從科學史看,在乘車、坐船、釣魚、散步、或睡夢中都可能會涌現靈感,給人提供新的設想。
德國物理學家亥姆霍茲說:在對問題作了各方面的研究以后……“巧妙的設想不費吹灰之力意外地到來,猶如靈感。”他發現這些思想,都不是在精神疲憊或是伏案工作的時候得到,而往往就是在—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是當天氣晴朗緩步攀登樹木蔥籠的小山之時。
靈感的捕捉
靈感其實并不神秘。在創造性活動中,捕捉靈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金鑰匙。
在科學史上,亦有稍縱即逝的靈感,一閃之后,因沒有被及時地捕捉下來而被忘記,或者因不會創造一個良好的使靈感利于產生的環境而影響了成功。這便產生了一個如何掌握靈感產生的條件,如何才能有效地捕捉到“突如其來”的靈感,使其不至于“白白而來”的問題。
(1)積極的創造性勞動是靈感產生的基礎
靈感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會像能貯存在頭腦中的知識。靈感必須以創造者長期的探索性勞動為基礎。靈感是創造者長期辛勤勞動的結果。
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靈感是這樣一位客人,他不愛拜訪懶惰者。”當希洛王叫阿基米德檢驗金王冠是否摻假時,他陷入了終日的沉思之中。正是經過了這種積極的創造性思索,才使他在洗澡時,腦中來了靈感,發現了阿基米德浮力定律。
(2)良好的環境與時機
創造者的工作環境,如果寬松、和諧,那么對于靈感的出現將會有很大的益處。這也便是為什么許多科學家都認為在長期的緊張工作和思考之后,在散步、閑談、爬山、聽音樂、跳舞和卡拉OK舞廳,會常常有靈感到來的原因。還有些科學家的靈感和頓悟發生在病榻之上,愛因斯坦關于時間空間的深奧概括是在病床上想出來的。生物學家華萊士關于進化論中自然選擇的觀點是在他發瘧疾時想到的。
(3)愉快的精神狀態
心情愉快、情緒輕松的精神狀態是捕捉靈感的有利條件。而在心情沮喪、精神萎頓的情形,往往不產生靈感。
對于文學家和科學家,適當的“業務愛好”,有利于營造一個愉快輕松的精神狀態,有利于創造性靈感的出現。比如,許多科學家都喜歡音樂,有些人甚至還是音樂迷。愛因斯坦擅長拉小提琴,而且技藝不凡;富蘭克林喜歡洋琴;居里夫人、達爾文、玻恩都喜歡音樂;李四光、華羅庚、錢學森、錢偉長都對音樂很有研究。
(4)興趣和知識的準備
興趣是促使人們去刻苦獲取知識的動力之一。對某一領域的研究有興趣,就會自然而然地留意工作、學習和日常中與之有關聯的事物。因而說,文藝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若有廣泛的興趣,便會使自己具有豐富的知識經驗,這也是捕捉靈感的一個基本條件。
科學史上的許多創造發明,都與科學家廣泛的興趣和知識有關。李四光提出著名的“地應力”的概念,便是與他具有牛頓力學的豐富知識有關,如果他對牛頓力學毫無所知,或缺乏深入的研究,便不可能提出“地應力”的概念。著名氣象學家竺可幀創立物候學,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他豐富的古典詩詞知識和對花草樹木生長榮枯的興趣。
(5)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束縛
按固定的思路考慮問題,常常使思路堵塞,思維遲鈍,反應遲緩,阻礙尋找新問題的答案。有人稱這種習慣性思維已將“解決問題的大門關上了”。在這種狀態下,應該把問題暫時擱置一邊,把注意力從創造對象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這對擺脫習慣性思維程度的束縛很有益處。把問題暫時放一放,過幾天后或數周后,可能舊的聯想,舊的思路就有所遺忘或可能產生新的思路。這時再回頭來考慮原來的問題,由于已擺脫了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從新的角度出發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常常便能很快得到解決。
(6)發揮原型啟發的作用
原型啟發在捕捉靈感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是捕捉靈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原型啟發是從已有或類似的事物中得到啟迪,通過聯想,爆發出創造的火花,得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案。很多事物都有啟發作用,自然現象、日常用品、機器、示意圖、文字描述、口頭說明等都可以作為原型啟發靈感的出現。比如,“大陸漂移說”便是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在臥病時凝視地圖,發現大西洋兩岸的彎曲形狀可吻合而獲得啟發,再經過艱苦的論證而得以成立的科學學說。
(7)隨時做好記錄的準備
靈感的出現具有鮮明的突發性和瞬時性,因此,有創造經驗的人都喜歡隨時攜帶紙和筆,當靈感一閃現,馬上就掏出紙筆記錄下來。盡管有時記錄下來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形象還不太成熟,或僅具雛形,但記下后便有了進一步思維加工和試驗的條件,有希望獲得有價值的創造成果。
愛因斯坦有一次和朋友一邊共進午餐,一邊討論問題,忽然獲得靈感,他一時找不到紙,就把公式寫在嶄新的桌布上。愛迪生經常攜帶筆記本,隨時記錄自己的新鮮想法,不管這種想法初看起來多么微不足道。
一次,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正在餐館吃飯,忽然一段音樂靈感襲來,他由于一時找不到紙,便在自己的襯衣袖子上寫起來。靈感的催動,使他似有神助,在襯衣上寫下了名曲:《藍色多瑙河》。
靈感雖然行蹤難覓,但并不是可遇而不可求。表面上看來,靈感似乎是“偶然所得”,其實是“長期積累”的必然結果。只要你不畏勞苦地學習和積累,孜孜不倦地思考和探求,靈感就會來敲打你的心扉,成功就會屬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