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學生的思維有時“凝滯”,有時“偏向”,就像被閘門擋住了“主流”的潮水。如何將這道“閘門”撞開,讓文思順“文題”涌出?教學中,我常常采用下列五種快速叩開思維大門的方法。
一、巧投“石塊”
相傳,蘇小妹以“雙手推開窗前月”為上聯,要新郎對下句,新郎被難住了,在房內徘徊苦思。這時,在一旁暗助新郎的蘇東坡,巧妙地向庭院內的井中投擊一石,于是新郎便對出:“一石擊破井中天?!边@個故事可能是編撰的,但它卻說明,一個人在創作運思進入沉思狀態后,有時仍難以涌出文思,如果巧妙地撞擊他的思維,可使他茅塞頓開。
據此,我常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間或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作文題,在學生難以下筆、追求索解的時候,我便巧投“一石”,撞擊學生的思維。這中間,我著重把握兩點:第一,選準時機,即在學生作文運思進入沉思狀態,仍無法運筆、迫切需要思路指引的時候,給予恰如其分的暗示、搭橋,讓學生思緒豁然開朗;第二,瞄準目標,即抓住文章立意行文的“主眼”,在學生思維難以“開竅”的地方,稍加點撥、提示,讓學生恍然大悟。這兩點,是“巧”之所在。如果不把握這兩點,亂投“石塊”,是談不上“巧”的,也無法收到“一石擊破井中天”的藝術效果。
二、觸發文思
現在的中學生,長期窩在教室里,生活的空間相對有限,課外接觸面不寬,閱讀面也較窄,如果老是用那些“傳統題目”和“傳統題材”來強化訓練,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勢必日益淡化。如果讓學生的生活“移位”,外出走走,接受自然美的陶冶,讓“外部世界”撞擊學生的思維。結果發現,學生都能寫出一些饒有生活情趣的文章來。究其原因,是“外部世界”撞擊了學生的思維,觸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這可說是“觸景生情”——或者反過來說,“景”觸發了學生的“情”,產生了“文”。
三、公開論辯
俗語云:“石本無火,相擊發光?!辫涤裨谇写柚猩x,寶刀在磨礪中閃光,思想火花只有在交鋒中才容易爆發。為使學生的思維有合理碰撞的機會,每學期我都組織1-2次的公開論辯,讓學生寫“論戰文章”,我只在其中當“導演”,盡力挑起“公開論戰”,讓學生在“振振有詞”的論戰中,思維發生強烈的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我常根據某些成語或社會現象提供論辯材料:“開卷”是否“有益”?“班門”能否“弄斧”?是當老黃牛還是當千里馬?網上聊天好,還是坐在一起聊天好?通過論辯,各抒己見,旁征博引,場面十分活躍,觀點越辯越明。
四、切磋評文
第一,民主化。鼓勵學生反駁和“推倒”教師的意見,讓教師的思想和學生的思想在切磋文章時“短兵相接”。第二,多樣化。全班評一文,分組評一文,同桌交換評。第三,專一化。專評立意,專評構思,專評內容,專評語言。
在這些活動中,班內常出現許多有聲有色的“評論文”。我連同原文整理成冊,在班內散發傳閱。這樣,每個學生的作文和“評論文”都有在班內“亮相”的機會,文中出現的各種思想也可在班內隨時“曝光”,于是形成了一個在思維撞擊中互相啟發的信息網絡。有時一篇文章可“評出”幾篇文章,一個作文題可“評出”幾種立意,大大開拓了同學們的思維。
五、突然點破
學生作文時,有時往往對某個問題不約而同地形成一致的看法,而這種看法常漏掉其他思路;或者,全班都出現一個錯誤的看法,即通常所說的“走題”。這時,用“突然點破”的方法,可激起學生思維的另一束火花。有一則《尋金記》的故事:
有父子二人,居山村,營果園。父病后,子不勤耕作,園漸荒蕪。一日,父病危,謂子曰:園中有金。言訖而死。子翻地尋金,無所得,甚悵然。而是年秋,園中葡萄、蘋果皆大豐收。子始悟父言之有理。
我用這個材料要學生立意作文,全班大致出現這樣的三種情況:a.勞動是財富的源泉,b.意外的收獲,c.騙兒子也不對。在學生作文快完稿的時候,我先肯定a的正確性,然后直接發問:“父親的話為何能使兒子挖地?”學生沉思片刻后,我突然點出:“教育方法得當”。在學生的思維與自己的思維形成差距時,“突然點破”才能構成“距離碰撞”,收到“思維撞擊”的良好效果。
以上五種,如果靈活地穿插在中學作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可使學生興味盎然,“文才”也得以充分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