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多是通過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即視覺)來完成的。我們能否用口來“操作”化學實驗?能否用皮膚來“觀察”實驗現象呢?
1.“感觸”化學實驗
1.1 “感觸”大氣壓
取一支干燥的試管收集滿NH:(或S02、HCl等水溶性較大的氣體),用拇指堵住試管口,小心地放入水中,將拇指稍微松開,讓少量水進入試管,然后用拇指再堵住試管口,且將試管從水中取出,稍加振蕩(使試管中的NH;迅速溶解人試管中的少量水中)。此時,可以感受到拇指肚有被吸引(方向向試管內)的感覺。
該實驗的原理是:試管口被拇指堵住,致使試管內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其中的氣體等物質不能與外界進行交換。因此當試管中的NH3溶解人其內的少量水中時,試管內氣體驟減,壓強迅速降低(低于1個大氣壓),試管內的壓強即為拇指肚處的壓強,而拇指另一側的壓強為1個大氣壓,從而造成了拇指兩側存在壓強差,所以拇指有被吸的感覺。
1.2 “感觸”能量變化
(1)放熱實驗 在試管中放人2—3塊鋁片,再加入3ml濃度為6mol/L的鹽酸,當反應進行到有較多氣泡產生時,用手觸摸試管外壁,可以感觸到試管發熱,甚至發燙。
(2)吸熱實驗 在50ml的燒杯中加入10g粉末狀的氫氧化鋇晶體[Ba(OH)2·8H20],然后再加入5g氯化銨晶體,并用玻璃棒迅速攪拌,使兩種晶體混合均勻,當燒杯內物質為糊狀時,用手觸摸燒杯外壁,可以感觸到燒杯外壁是冰冷的。
該實驗的原理是:鹽酸與鋁的反應是放熱反應;氫氧化鋇晶體與氯化銨晶體的反應為吸熱反應。
2.“吹出”化學實驗
我們從口中呼出的氣體是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組成的混合物,利用這些氣體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實驗。
2.1 玻管噴火實驗
取一段長約15cm、內徑0.6cm左右的玻璃管,在其中間部位加入約黃豆粒大小的干燥紅磷;然后加熱有紅磷部位的玻璃管;待紅磷消失(消失過程中有黃煙產生,并逐漸凝結在玻璃管內壁上),停止加熱。趁熱向玻璃管內吹氣,可以觀察到玻璃管內火光四射,并伴有“啪啪……”的聲音,玻璃管的另一端有白煙和火花竄出,趣味性很強。
該實驗的原理是:紅磷在416℃時升華為白磷(或黃磷),而白磷的著火點是40℃。當向玻璃管內吹氣時,吹出的氧氣遇到玻璃管內熱的白磷,就發生了白磷的燃燒現象。
2.2 清渾互變實驗
在一支試管中加入2ml蒸餾水,再加入米粒大小的苯酚,振蕩試管,可以觀察到溶液渾濁,向渾濁液中滴加幾滴氫氧化鈉溶液,再振蕩試管,渾濁液變清,用玻璃管向澄清液中吹氣,不久即見溶液由清變混……
該實驗的原理是:苯酚是一種比碳酸還弱的酸,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上面發生的反應可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
①C6H5OH+NaOH→C6H5ONa+H2O
②C6H5ONa+CO2+H2O→C6H5OH+NaHC03
2.3 先渾后蒲實驗
在試管中加入2~3ml新制取的澄清石灰水,用玻璃管持續地向石灰水中吹氣,可觀察到試管內的溶液先變渾濁,后變澄清。
該實驗的原理是:
①Ca(OH)2+C02=CaC03↓+H20
②CaC03+H20+C02=Ca(HC03)2
碳酸鈣難溶于水,而碳酸氫鈣卻易溶入水。
2.4 不點自燃實驗
取一鑰匙過氧化鈉放入一團干燥的棉花中(用棉花將過氧化鈉包住),然后用玻璃管向棉花內的過氧化鈉中吹氣,不久即可觀察到棉花燃燒。此實驗用火棉或膠棉代替棉花時,現象更為明顯。
該實驗的原理是:
①2C02+2Na202=2Na2C03+O2↓
②2H20+2Na202=4NaOH+02↓
這兩個反應放出大量的熱,且有大量的氧氣產生,所以棉花能夠迅速自燃。
2.5 白色變藍色實驗
在試管中加入半鑰匙硫酸銅晶體,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直至藍色變為白色,停止加熱。然后用玻璃管往白色粉末上吹氣,則可以觀察到白色逐漸變為藍色。
該實驗的原理是:
①CuS04·5H20→CuS04+H20
②CuS04+H20→CuS04·5H20
3. 唾液淀粉酶實驗
取一塊乒乓球大小的饅頭,用口咀嚼3~5分鐘,使其成為糊狀,吐入燒杯中,再在燒杯中加入約30mi的蒸餾水,用玻璃棒攪拌片刻,靜置。其上清液為1號溶液;另取一塊于饅頭,用研缽研細,放入另一燒杯中,且在燒杯中加入30ml蒸餾水,攪拌靜置。其上清液為2號溶液;用試管取1號溶液2ml,且滴入5—8滴硫酸銅溶液和5~8滴氫氧化鈉溶液,稍加振蕩,用試管夾夾持此試管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可以觀察到溶液中有紅色氧化亞銅生成;用試管取2號溶液2ml,重復上面的操作,可以觀察到試管內沒有紅色氧化亞銅生成。
該實驗的原理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可水解為麥芽糖:
2(C6H10O5)n(淀粉)+nH2O(唾液淀粉酶)→nC12H22O11(麥芽糖)
由于麥芽糖分子結構中含具有還原性的醛基,所以可將氧化物質氫氧化銅還原為氧化亞銅。
通過“體驗”這些趣味性的實驗,既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化學、物理和生物學基礎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科內和學科間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