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極其特殊的緊急“反恐”會議
前不久,在美國召開了一次極為特殊的緊急“反恐”會議,這次討論的恐怖分子頭目不是本·拉登,而是來自外太空的彗星。
人類對于彗星的恐懼和警惕由來已久。且不說6500萬年前那場造成恐龍滅絕的大碰撞,就是在現代,彗星也一直是深深籠罩于許多人心目中的、揮之不去的恐怖魔影:1910年,哈雷彗星回歸時,曾有人預言它將和地球相撞,以致在一段時間里,許多人忍受不了巨大的恐懼壓力而幾近崩潰,甚至紛紛先行自殺。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過了哈雷彗星由稀疏、松散的物質組成的彗尾,惶恐不安的人們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氣。1946年10月9日,佳尼考彗星掠過地球軌道,僅以十幾萬公里之差與地球擦肩而過,又讓所有的人嚇得心臟都要從胸口跳出來。至于斯維夫特彗星將在2126年和地球相撞的危險雖然后來證實完全是子虛烏有,但已著實把一些人嚇得不輕。
為什么那些看似美麗動人平日難得一見的彗星,卻會對我們造成這么大的威脅,讓人們如此寢食不安、如臨末日呢?
要想弄清這些問題,就得對彗星的前世今生有個詳細的了解。
曾是地球的“福星”
實際上,在宇宙形成的最初歲月里,彗星并不是以兇神惡煞的面目出現的,恰恰相反,它們是大大有恩于地球和地球生物的。
當太陽系還很年輕時,彗星隨處可見,它們運行的軌道非常地密集,所以它們與太陽系中其它剛剛形成的行星相撞的概率和頻率也是比較大和頻繁的。彗星的撞擊對年輕的地球的成長與演化,有著很重要的有利影響。就是到了現在,地球上每天還是有超過100噸的太空塵埃降落在地球上,這些塵粒多半就來自彗星。彗星除了給地球輸送了大量的沙塵和土壤之外,還帶來了其他更為寶貴的有機物質及各種各樣的礦物質元素,如金屬類的鈣、鐵、錫、金、銀、銅、鋁、銻、鈣、錳、鋅、鎂,非金屬類的硅、汞、碳、鹽、磷,氣體類的氮、氫、氯等等。
在彗星接二連三地撞擊之下,地球上出現了高矮不一的高山、峽谷和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坑洼。然后,有一些坑洼逐漸地匯聚、蓄積水源——如太平洋地形的形成,就是與彗星的撞擊密切相關的。更為重要的是,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也是由彗星輸送來的,因為彗星的主要成份便是由冰塊構成的。在日積月累之下,彗星給地球帶來的水量就大得驚人,每年最少也有10億噸,每1萬年便可使海平面上升2.5厘米左右。而水正是生命孕育與生長所必不可少的。
后來又成了地球的“災星”
經科學家研究證明,彗星確實對地球和地球生命的形成,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么說, 是,人類及其他地球生物是否一直總是這么有福氣,始終沐浴在彗星的這種恩澤之中呢?回答是不會,彗星正以多種方式給地球帶來災難。
彗星可能給地球帶來無法控制的瘟疫。公元6世紀在羅馬發生的那場黑死病,持續60年,造成1億人的死亡,科學家認為,災難的罪魁禍首就是一顆降落在羅馬城附近的彗星。
相比之下,彗星撞擊的破壞來得更直接。我們來設想一下一顆中等大小的彗星撞擊地球的場面:
首先,它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產生的巨大的沖擊波,就足以一下子殺死半個地球上的全部生物。接下來,彗星撞擊到地球之后,空氣溫度會隨之上升到5000℃左右,這個溫度就相當于太陽表面的溫度。在這種炎威之下,那些僥幸逃脫沖擊波劫難的其他生物,這次再無一個能夠幸免,甚至就連許多地面的堅硬的巖石都會被熔化。因撞擊引起的陣風的速度,在離撞擊點2000公里處仍可達到每小時2500公里,這樣無比迅猛的狂風能夠掃蕩和摧毀任何地面植物和建筑。撞擊和狂風會使整個地球上空彌漫著一層厚厚的塵埃,并且將會持續好幾個月,太陽光線無法穿過它們到達地面,導致溫度急劇下降和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許多生物會因為低溫和缺氧而死亡。彗星穿過大氣層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氧化氮會破壞大氣中的臭氧層,使已經千瘡百孔的地球大氣層雪上加霜,強烈的、也是更致命的紫外線,將穿過已被破壞的臭氧層,長驅直入地照射到地球表面。撞擊還會引起全球性大地震,并造成劇烈的地形改變,陸地的起伏升降一般可達10米——在這樣強烈的地震之下,那些抗震性再強的建筑這時都會傾刻間土崩瓦解。此外,由于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區是海洋,所以彗星擊中海洋的可能性也許更大一些,其后果也同樣是極其嚴重的。首先濺落中心區部分可能產生高度達幾公里的巨浪,即使在離中心1000公里處,大浪的高度還可以達到500米。滔天巨浪最終將洶涌澎湃地沖上陸地,席卷許多城鎮和鄉村人,人和其他生物都將遭受滅頂之災。彗星沖撞還會使地核中的內部流動情況受到強烈的干擾,并影響到地球磁場,而這種磁場擾動時,就可能導致各種生命體的功能紊亂和損傷,直至死亡。原來支配大陸漂移的是一種緩慢的、帶粘滯性的推進式運動,在彗星的猛烈撞擊下,這種運動便會受到極大的干擾,結果引起板塊運動,地殼上會出現10~100公里寬的大裂縫,造山運動十分劇烈,同時引起普遍性的火山爆發,地球最后變得面目全非、慘不忍睹。這種地形的變動,同樣會給人類和其他生物帶來許多災難性的影響。
如何打響彗星狙擊戰
那么,在這場嚴峻的地球保衛戰中,具體的戰斗應該怎么打呢?
科學家設想了發射載有核彈頭的宇宙飛船,提前與彗星相撞,將之炸毀。還可以借助引爆所產生的沖擊波,影響彗星的軌道,只要將它推移一點點,就能確保地球安全。還有一個很省事的辦法,那就是用功率強大的光學鏡子對準彗星照射,使之在高溫之下消融,從而大大地削弱其質量,并因為質量的改變而導致軌道的改變。人們甚至可以通過發射一個太空裝置到來犯的彗星上登陸,依靠其強大的推動力,控制彗星的飛行方向,這樣,既可以避免它與地球相撞,又可在彗星上考察和采礦。
一些科學家提出,在彗星的表面安裝一臺大型火箭發動機,利用噴氣推動的辦法改變彗星的軌道。還有就是有在彗星上裝上太陽帆,使彗星在光壓下扭轉航向。或者是在彗星上安裝上一個太陽能裝置,把從太空中接收到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再利用這些電能來發射離子束對彗星不斷施加作用力,最后將彗星推離地球軌道。
在上述種種方法中,最直截了當還是用核彈頭將飛來的天體炸毀,但也有人認為這個主意并不完美,因為那樣雖然能使地球避免一次巨大的撞擊,但爆炸形成的大量碎片將如同一場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對地球來說,這樣的打擊可能同樣是致命的。所以,各種方法比較之下,更好的選擇還應該是促使天體轉向。科學家設想了一種可能的途徑,在彗星上空爆炸一枚核彈頭,這樣就不會直接將彗星炸毀,而只是借助爆炸產生的強大的沖擊波,在星體的表面沖擊出一個大坑,使大量蒸發物質隨之噴出,在噴發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及彗星因物質大量噴發而質量減少的雙重因素下,促使彗星改變軌道。
迄今為止,有關對付彗星的研究不斷地有新的進展。最近,美國科學家又提出了一個新奇的設想:在宇宙中放置一個巨大的氣囊,這種氣囊被飛行器載入太空后,利用化學或物理反應產生氣體,并均勻向外膨脹,一旦有彗星來犯,氣囊就會將彗星“擠”出原有軌道,或者產生巨大的爆炸力,將彗星炸成碎片,從而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