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面子壓垮你
Q:我和丈夫都是工薪階層,還要贍養老人,因此日子過得并不富裕。但是,看到周圍的同事、朋友、鄰居都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我們覺得沒有面子,還是決定給孩子報了一個樂器班。上課的學費加上買樂器的錢,對于我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為此,我們還向親屬借了一部分錢。但是孩子并不領情,幾次課后就死活不肯去了,我們講道理也好,訓斥也罷,都沒有用,吵鬧聲讓家里不再安寧。孩子越來越不順從,而我自己的心情也越來越差。我有心就此放棄,可是看著好幾千元買的樂器擺在面前,心里堵得難受,真好比是打倒了“五味瓶”。我該怎么辦?!
A:真可謂“可憐天下父母心”。你為孩子的付出讓我感動,而你心中的痛苦與無奈也讓我深思: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諸多家長和孩子們的痛苦?原因也許是多種多樣的,但“追風”、“趕潮”、講究“面子”這一點卻是不可否認的。
在目前種類繁多的“補習班”、“特長班”的背后,我們不難看出,不少家長既沒有考慮孩子是否擁有某種特長,也沒有考慮孩子有無興趣,甚至不考慮自己的經濟狀況能否承受,想的只是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別人的孩子,否則多沒“面子”呀!
“面子”究竟有多重?也許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無論是什么樣的答案,都屬主觀范疇,是一種主觀感受。換句話說,就是當事人認為有多重就有多重。就你而言,為了不落后于人,你不僅借錢讓孩子學樂器,而且還導致家里不得安寧,可見這“面子”的分量不輕。
要想改變目前的狀況,最好和孩子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比如說: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他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愿望,有權利決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另外,你的根本需要是什么呢?是為孩子提供快樂、健康成長的條件,這些比你的“面子”更重要。在孩子學樂器這一問題上,家長著實需要更現實一點,退讓一步,家庭就能恢復以往的平靜。如果我們能做到把自己的“面子”擺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做事情就不至于首先考慮“面子”,一味地在乎“面子”。至于已買的樂器可以嘗試讓孩子學著玩兒(不一定要學出成績來),或者轉讓他人,以償還所借的錢。
怎樣擺脫討厭之人
Q:我是一個大二學生。自從換寢室以來,我就再也沒有開心過。原因是寢室中的一個同學總愛學別人說話,特別是以學我的口音為樂,并經常引得其他同學哄堂大笑。我覺得非常難堪,如果地下有個縫兒,我一定會鉆進去的。真是個討厭的人!現在,我一看見他就心煩,聽到他說話就頭疼。可住在同一寢室,想躲都躲不開。我有心提出再換個寢室,又怕大家說我心胸狹隘、氣量太小。這件事搞得我吃不下、睡不好,根本無法學習。我怎樣才能擺脫“討厭之人”,擺脫心中的煩惱呢?
A:你的問題讓我想到了一個許多人都在用的、現代化的通訊工具——手機。你可能會問:我的問題與手機有何相干?而我想說的是:使用手機的人會認為它是生活的必需品,絕不會把裝在兜里的手機當做“累贅”,或嫌它沉重而扔掉它。這里的關鍵是“手機族”對手機的態度。你之所以要擺脫該同學,根本原因就是對他的態度,即:你認為他是“令人討厭的”。
現在比較流行一句話是“態度決定一切”。心理學家指出:人的想法、態度決定人的情緒和行為。看來,你擺脫煩惱的關鍵是要轉變你對同學的態度而不是“擺脫他”。當然,我并不提倡同學拿別人的口音開玩笑,但同學的做法并不一定就有惡意,也許是他覺得你口音很有趣,也許是他喜歡模仿,就像你描述的“他總愛學別人說話”。大學宿舍其實是一個小社會,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人說話有口音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你能將別人的取笑當做是一種鞭策,虛心地向對方學習,我相信,再“居心不良”的人也會覺得不好意思的。
另外,你說你想換宿舍,我覺得暫時沒有必要。因為不同宿舍有不同類型的人,你想躲開那個取笑你的人,假如在新宿舍你又碰到一個這樣類型的人,是不是還要換宿舍呢?所以,我建議你與其換一種環境,還不如換一種思維方式。當你的思維方式變得積極了,你看待人的角度也會發生變化,有可能的話,你也給他們幽默一句:有口音咋的了,看看人家趙本山!
因此,要想擺脫煩惱,建議你采取下面較適宜的做法,那就是:(1)接納這個人的存在并且要與其共處的事實,放棄“擺脫他”的不切合實際的想法。(2)不妨告訴他你真實的感受,建議他少開此類玩笑。(3)做一下“核心詞”替換練習,試著把“討厭之人”換成“有點小毛病之人”或“他只是愛開玩笑而已”,認真體會一下自己的感受有何不同。
面對人生的“岔路口”
Q:我帶著美好的憧憬,從遙遠的家鄉來到北京這個現代化大都市,希望經過努力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大半年過去了,由于自己僅有初中文化,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好暫時居住在哥哥家。雖然哥嫂并未嫌棄,但我總覺得寄人籬下,心里很苦悶。我有心回到家鄉去過那平淡的生活,又怕同學、鄰居、親戚看不起,認為我沒本事才從北京溜回老家。我甚至怨恨把我帶出家鄉的哥哥,如果不是他讓我到北京來,我本可以安安靜靜地生活。我現在就像站在一個岔路口,是留在北京還是回到家鄉?我該往哪里走呢?!
A:你的話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你目前的兩難處境。這里的兩難是指:北京和家鄉都既有好的、讓你向往的一面,又有讓你犯難的、不知如何面對的一面。具體說來,留在北京,可以過大都市的生活,享受大都市的一切:發達而便利的交通,先進的文化氛圍,獨有的皇家園林……可是你也必須面對激烈的競爭,面對北京人天生的優越感,面對就業技能的要求等等。而回到家鄉,可以過相對寧靜的生活,還有父母的照顧,可是你也必須面對相對落后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面對他人可能的誤解,并且還會體驗到離開大都市之后的失落。
其實,人在一生中會經歷無數次“岔路口”,處于為難狀態之中。為什么你會如此痛苦呢?問題在于你把自己放在了兩難的中間,這就好比是拔河比賽,你自己站在中間,兩邊的人都在拽你,你有一種要被“撕裂”的痛苦。此時,只要你作出選擇,用自己的力量倒向一邊,無論你倒向哪一邊,都會立即避免被“撕裂”。就你的問題而言,是留在北京還是回到家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作出選擇,同時你還必須面對選擇之后的不利一面,并且盡可能去改善它。
假如你選擇留在北京,要么你想辦法學習,提高學歷層次和就業技能,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要么就找個文化水平要求不高、憑體力和熟練程度可以勝任的工作,避免這山望著那山高,你一樣可以很好地生活。假如你選擇回到家鄉,不能僅享受寧靜的生活,恐怕還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盡快用“業績”來證明自己選擇回來是對的。相信你有能力走過人生的“岔路口”,開始新的生活。
跳出自卑的“漩渦”
Q:我本是個“尖子生”,但由于過于緊張,導致在高考時發揮失常,沒有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學。雖然我正在復讀,但我卻整天昏昏沉沉的,對事情沒什么興趣。尤其是見到以前學習不如我、現在已上重點大學的同學,我更感到無地自容,自卑到了極點。為此,我已經逃避了兩次同學聚會。可是我卻逃不出自己的心靈,我應該怎么辦呢?
A:“自卑”是什么?就是“輕視自己,認為自己無法趕上別人”。導致自卑感的原因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似乎是難以定論的。但多年從事臨床心理咨詢的經驗讓我感受到,產生自卑感的主要原因:一是“攀比”,更確切地說,就是以自己的“短處”去比他人的“長處”,從而產生“己不如人”的感覺;二是做事情的目標不實際,想要達到的水準超出自己的實際能力,也可能因為外在因素或環境,使自己根本無法實現。
你的自卑感的原因更符合上面所說的第一點,也就是說你的眼睛總盯著考上重點大學的人,用自己的所謂失敗去比別人的成功,卻忽略了有更多的人考不上大學這一事實。你說自己不能接受以前不如你的同學考上重點大學,其實是你不能接受自己沒有考上重點大學。所謂“別人不如你”僅僅是你的判斷,不一定準確,并且成績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自卑感對人最大的影響就是失去自信,而一個缺少自信的人做任何事都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猶豫不定。然而,別人不會同樣止步來等你,這樣,別人的成功會讓你產生更強烈的自卑,從而陷入自卑的“漩渦”中。你雖然用很少的字來描述自己的問題,但我卻清晰地感受到你在“漩渦”里掙扎的痛苦,并體會到你想改變自己的迫切心情。
希望下面的建議對你有所幫助:(1)接受現實。現實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自動改變,對于已經發生的事情,除了接受,別無選擇。(2)避免盲目攀比,尤其要避免用自己的失敗去比他人的成功,減少受挫感和沮喪心情。(3)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建設性的生活中。心理學實驗表明:一個人無論他多聰明,都不可能同時將精力同等地用在兩件不同的事情上。如果你能把時間盡可能地用在學習、交往乃至娛樂上,都會讓你較少地處于“漩渦”中,那么,“漩渦”給你帶來的影響自然就會減少。誰的生活中都會有失敗,但最終是不是成為失敗的人就要看你自己怎樣處理了,站起來靠自己!
學一點糊涂的藝術
Q:我所在的高校要選派學生到“對口學校”公費留學,幾位候選人都非常優秀,我也是候選人之一,但名額卻只有兩個且沒有公布最后人選。一次,我無意聽到兩位老師在議論這件事,但又沒有聽清。我非常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故而想找老師問個明白。當我急匆匆走到辦公室門口,舉起手來要敲門的一剎那,忽然想到:萬一沒有我,那該多沒面子、多尷尬!于是,舉起的手又放下來。
因為沒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我心中總是放不下,也沒心思干任何事。第二天,我決定再去問個究竟。當我來到辦公室見到老師時,非常不巧,又遇到其他同學在問學習方面的問題。我擔心自己問出國留學的事會被同學誤解,誤以為采取了什么不正當的手段,因此只好“打道回府”。回到寢室后,心中的焦灼與不安比前一天還嚴重,我感到非常痛苦,一連幾天食不香,睡不寧。
A:你的問題讓我想到了鄭板橋的名言“難得糊涂”。這句話之所以流傳至今自然有其深刻的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易做到。按理說,你想把事情弄明白是無可非議的,但為何又如此痛苦呢?主要原因就是你把自己的心理能量大多用在了“弄明白答案”這件事上。
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能量”是個恒定的量,也就是說,你將一部分或大部分心理能量用在去往老師辦公室的路上,用在觀察別人、揣摩別人心思上,那么,本應該用在正事上的能量就被消耗掉了,而這種消耗是沒有價值的。也就是說你在做無用功,在白白浪費心思。之所以說你做的是無用功,是說你能否被選上公費出國與去老師辦公室的次數無關,也與是否問明白無關,更與同學是否揣測無關。
怎樣才能走出痛苦?可以采取心理能量還原的方法。也就是說,把有限的心理能量投入到學習、娛樂、鍛煉、社交等等有益的活動中,特別是用在學習上,爭取在學生時代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選上公費出國更好,如果落選,也為將來能在社會上更好地立足或爭取新的出國機會而奠定堅實的基礎。人如果能將心理能量投入到有意義的活動中并占用一定的時間,自然就沒有時間和能量去做無用功了。
一個想快樂生活的人,需要懂得一點糊涂的藝術。愿每一個人都能在現實生活中學會體味“難得糊涂”,又聰明而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