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從一名申請者到符合臨床心理衛生工作從業資格和能力要求的心理學家,應具備怎樣的專業學習背景和相關法規要求?本文將簡要介紹北美臨床心理學家從業資格的勝任要求和規范,供我國相關培訓部門和臨床心理工作者參考。
對于從事臨床心理工作的人來說,個人是否勝任本職工作,取得從業資格,要看其是否具備有效或熟練地完成工作的能力,即指個人能勝任某種職務的能力,個人的條件符合法定的資格。它由一系列的能力組成,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和按規定的標準操作能力。在北美,臨床心理學家的從業資格不僅有教育和培訓標準的嚴格控制,還要接受倫理委員會的監督,在倫理學規范和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范圍內工作。美國心理學會(APA)倫理學規范明確指出,心理學家要依據其教育、訓練、督導體驗或正確的、恰當的職業經驗,在他們能力的范圍內開展上述工作。
一、臨床心理學家的教育培訓體系
(一)教育和培訓理論模型的建立和發展
以美國為例,為了培養高品質的心理學家,1949年在科羅拉多州舉行的Boulder會議上提出了培訓心理學家的科學家—實踐家模式。該模式要求臨床心理學家:(1)要在大學里進行必要的訓練;(2)應該先成為心理學家,其次才是職業心理學家;(3)需要經過臨床實習階段;(4)應具有心理診斷、心理治療和研究的能力;(5)受訓的最高學歷應是哲學博士。心理學工作者要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從事治療和咨詢工作。在此后一段時間內,這成為臨床心理學家的主要培訓計劃,其目標是培養出集研究者和高水平的實踐者于一身的心理學家。
(二)連續性教育和培訓體系設置
在北美,申請者要成為合格的臨床心理學家,首先要有接受系統培訓和教育的經歷。申請者在獲得學士學位后,必須經過長達6~8年(2~3年碩士和4~5年博士)的心理學專業的學習和培訓。除了完成必修的理論課程的學習外,在實習之前,學生還要花時間和資金完成600~1000小時的實習科目訓練,以整合所學的知識、技能,然后進入指定的實習機構進行為期1年的臨床實習,直接出診或在督導下進行實踐。督導形式主要是由督導者對學生所作的案例進行審查,通過直接觀察學生的工作或者看錄像、聽錄音,每周至少進行一次直接督導。完成上述培養計劃后,通過必要的能力評估考試,才能獲得學位和證書。
(三)從業資格認證制度及對從業者的要求
1945年,美國康涅狄格州率先出臺了第一個州認證法案,其目的在于確保為公眾提供心理衛生服務的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專業人員。他們采取的治療方法或措施經過了嚴格的檢驗,此后,各州相繼效仿,出臺了各自的認證法案,美國心理學家執業認證制度開始建立。1976~1977年,APA和國家注冊部主持召開了兩次有關教育和培養心理學家的會議,共同制定了心理學博士教育計劃的認定標準,以此向國家立法部門推薦相關的學習課程,并作為相關立法的依據。心理學博士課程制定指導方案分別被國家注冊部、國家和州心理委員會和APA采用,作為制定教育計劃的通用標準。北美心理學家的職業能力評估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和范圍:最低的基本要求,擴展的基本要求和特殊或一般的高級能力要求。表現為課程設置更加深化,臨床實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審核的標準更加專業化。
正確有效的治療,要求心理學家掌握觀察、傾聽、共情以及敏銳的直覺和內省,要能夠理解、尊重患者,對患者真誠并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這些治療技術的提高,需要不斷地訓練,同時,接受督導對于治療的評估,也是保證治療有效的必要手段。目前,美國大多數州的認證機構對于完成APA或國家注冊部培養計劃的學歷都予以承認。完成了規定的教育之后,畢業生需到認證機構申請注冊,通過相應的執業考試——筆試、口試和法律法規等,獲得從業資格證明。
在美國,各州認證法規有所不同。例如,在紐約,基本法要求不管申請者來自哪一類心理學專業領域,都授予“心理學家”稱號的認證。若以“衛生服務提供者”注冊,還要滿足相關的培訓要求,工業心理學家、團體心理學家不能注冊該證書。一些州的二級認證程序規定,申請者先注冊為心理學家,再注冊為衛生服務提供者。在加拿大從業的情況與美國相似,要獲得相關機構的認證后才可開業。由于沒有心理學分支專業認證,申請者的認證證書稱謂均為“心理學家”。
二、臨床心理學家從業資格的倫理學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
對于申請者而言,上述能力只是對勝任資格的基本要求。為了保護來訪者的權益不受傷害,取得認證的臨床心理學家的職業行為還要受到認證機構、國家/州心理協會、職業紀律檢查部門以及司法部門的管理和監督。臨床心理學家必須在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工作。臨床心理工作主要采用言語交談、測驗等方式進行,不負責任的行為、言語和態度往往使來訪者更加痛苦,喪失治療的信心。因此,特殊的工作方式決定了臨床心理衛生工作必然與倫理學緊密相連。只有在倫理學范圍內開展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來訪者的權益,發揮治療作用。
以美國為例,臨床心理學家需要遵守的法規主要有下列幾種:
1992年,APA頒布了《心理學家的倫理學原則和行為規范》,該規范對于所有APA會員都適用,包括介紹、前言、六個總的原則(即能力、正直、專業及科學的責任、尊重人的權利和尊嚴、關注他人的利益以及社會責任)和具體的倫理標準。該版本第一次將從業者理想的專業期望和必須遵守的倫理學行為規范作了明確區分,前言和六條總則為道德期望,后面則是每一位心理學家必須遵照執行的具體條款,并對一些條目作了更加具體和詳細的說明。
目前,APA對倫理學規范作了進一步的修訂,提出了五個總的原則,包括利益和無罪、忠實和責任、正直、公正、尊重人的權利和尊嚴。倫理學規范還將勝任能力由總的道德期望細化到具體的執行標準,主要包括六方面內容:(1)行使能力的權限和工作要求;(2)在何種情況下應提供急診服務及對服務的技術要求;(3)怎樣保持勝任能力;(4)要以科學和職業判斷作為各項心理工作的基礎;(5)轉介工作給他人時應注意的事項和要求;(6)心理工作中有關個人問題和沖突的處理原則等。
如在急診情況下,不能因為當時心理學家還沒有獲得必要的培訓,就忽視對患者的處置。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提供類似的服務,一旦緊急情況改善或者有條件給予恰當的服務,上述服務應中止。對于委托工作給他人,要注意避免多重關系,保守當事人的秘密。倫理學規范詳細解釋了避免多重關系的具體情況和應采取的措施,指出要向當事人及早澄清保密范圍和自己的身份(如接受司法或管理工作要求進行咨詢或治療時,要事先向當事人說明身份和負責保密的程度等)。在工作中,心理學家有義務保護從各種媒介得到的當事人的隱私,對于使用網絡等通訊工具,無論是治療、評估、研究等,都要告知當事人其隱私的安全性是有限的。此外,在開展研究、治療以及心理評估等活動時,要事先讓當事人知情同意,對于法律規定無行為能力的當事人也規定了相應的工作要求。
在北美,多數州心理協會、各類心理協會、認證委員會甚至職業紀律檢查部門都將APA倫理學規范作為其規章制度的一部分內容,要求其每一位成員遵照執行。因此,違規行為將受到倫理學委員會或認證機構紀律檢查部門的處罰,嚴重者會被注冊部門取消注冊資格。被處罰的行為主要有:與來訪者發生性或非性的雙重關系;非專業、非倫理或忽視的行為;欺騙性的治療行為等。
在倫理學規范和行為規范之外,憲法、民法等法律法規對臨床心理學家的工作同樣有制約作用,因此,要勝任臨床心理工作,不僅要了解本專業的法規制度,了解相關的法律也是十分必要的。如對于開展研究和治療,美國國家和州的法律規定,治療者或研究者有報告虐待和忽視的義務。
三、展望
國外的心理衛生業的連續性培訓體系、認證體系和相關法規構成了培養合格臨床心理學家的基本保障。我國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業起步較晚,尚未建立完善的臨床心理學培訓體系和資格認證制度。近年來,在有識之士和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北京、昆明、上海等地相繼開展了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連續性培訓項目。2001年8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出臺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2002年7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宣布正式啟動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培訓鑒定工作,考試合格者將獲得全國統一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資格證書》。盡管現有的培訓還未成體系,資格認證工作也處于初始的探索階段,但這些活動表明了我國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業已經開始向連續性培訓和職業認證的道路邁進。借鑒國外臨床心理學家的從業資格和能力要求,結合我國的文化背景和現實條件,逐步規范臨床心理學工作者的職業培訓和資格認證,是我國心理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保障亦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