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條件還不錯的阿華患了胃癌,在省城得到確診后,家人把她送到了北京最好的醫院進行治療。從發病到確診,再到去北京,家里人一直沒有把病情的真相告訴她,只跟她說是惡性的炎癥,在京治療一段時間就能恢復健康。這也許對她的治療會好一些,至少她不會對自己失去信心,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康復信心對一個癌癥患者來說太重要了。
住在同病房的是一個40多歲的女人,她看到阿華的家人瞞著阿華病情,心里總有些不是滋味。每次阿華吃藥,都是家里人直接把藥片送進她嘴里,然而有一天,趁著阿華家人出去一會兒的工夫,這個病友一把拿起阿華桌上的藥瓶,故意驚訝地說:“呀!你也是胃癌呀!”得知自己的真實情況后的阿華情緒一落千丈,變得郁郁寡歡,半年就去世了。
知道這件事情的人無不在暗地里譴責這個女人:“怎么就一定要戳破這層‘窗戶紙’?要是阿華一直蒙在鼓里,說不定還能堅持一段時間呢!現在倒好,一句損人不利己的話就把阿華置于死地。”
人們的指責無可厚非,但作為心理咨詢師,我想到的就不只是這些了,我的心中涌現出一連串的問號:中年女人為什么非要殘酷地告訴阿華真情?難道她就沒有同情心嗎?和阿華受到的照顧相比,難道她有什么不平衡嗎?
在與她的交流中,我了解到這位中年婦女曾經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職業女性,兢兢業業工作20年,她的疾病就是因為經常不分晝夜地忙于工作飲食作息不規律而造成的。當我小心地問她為何要揭穿阿華家屬善意的謊言時,她拒絕回答,只是身體在微微顫抖,雙臂緊緊抱在胸前,臉色一下子變得煞白。
“你不愿告訴我,是嗎?我想這樣做或許有你的理由。你完全有權利決定是否把你的想法告訴我。我想向你提一個建議,你愿意參加病友志愿者俱樂部嗎?”我順勢轉換了一個話題。
病友志愿者俱樂部是心理門診的新創意,是一個專為心理疾患病人開辦的健康教育場所。在醫生指導下,針對病人普遍存在的問題,建立起一種病人間的互動機制。俱樂部的活動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醫生對病友進行各類健康知識講座,也會涉及壓力與應激的討論,還會探討生死問題。其中一大部分時間留給患者,讓他們通過當面座談、留言、電話、通信甚至網絡的方式交流治療經驗,相互激勵,建立起情同手足的友誼,在互勉中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
經過說服,女人參加了病友志愿者俱樂部的活動,精神狀態有了很大的改觀,臉色紅潤了不少,說話語氣也發生了變化。她感謝我為她找到了一個抒發情緒的場所,在那里她找回了自尊和平等。通過和病友們的交流,她結交了一些堅強的朋友,并和大家一步步地走向健康。
“醫生,我以前很害怕,也許這一點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我說出阿華的病情真相,是害怕獨自承擔癌癥的威脅,我覺得一旦說出來,由兩個人來承擔,同病相憐,恐懼就會減輕。我真不是想害她呀!……”女人誠懇地表白道。
“別人很不理解你揭穿阿華家屬善意謊言的原因,甚至連你自己都覺得這樣的‘實話實說’很不人道,但是對癌癥的恐懼驅使你選擇了一個錯誤的做法,告訴阿華真實病情是出于你的恐懼,阿華是你極力要找的一個能夠為你分擔恐懼的對象。但是阿華沒有按你所希望的那條路走下去,她得知實情后的反應讓你失望了,甚至失去了對生的希望。”
“所以你讓我參加病友志愿者俱樂部,使我重拾希望?”
“群體抗癌效果之所以好,原因是俱樂部成員都是癌癥患者,大家在一起不會談“癌”色變,也沒有無形的冷漠,大家可以互相傾訴,互相幫助,樹立信心。”我肯定了這一做法的意義。
“精神上相互支撐是我們一起邁過疾病這道‘坎’的力量,因為我們的痛只有彼此知道!”女人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