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搭伴養(yǎng)老”是一種不成文的、無法可依的婚姻方式,無論怎樣定位,它都確實存在著。所謂“搭伴養(yǎng)老”就是獨身老年男女不進行婚姻登記,當事人自愿結合而生活在一起,這樣的關系往往是好則合,不好則分。晚年經歷一段不受法律保護的婚姻關系,是輕松還是無奈?
選擇“搭伴養(yǎng)老”的原因很多:嫌結婚程序麻煩,財產問題太敏感,婚后相處不好說,兒女阻攔情不愿……可以這樣說,“搭伴養(yǎng)老”是當事人多方權衡后的一種選擇和妥協(xié)。
本期策劃中,幾位讀者的文章長短不一,各執(zhí)一詞,出于不同角度的思考和看法匯集在一起,算是一次商討吧。對于老年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困惑,我們理當多一份關注。
曾幾何時,“搭伴養(yǎng)老”成為老年再婚群體中悄然興起的一種準婚姻模式,而且在媒體中也曾掀起不小的波瀾。“搭伴養(yǎng)老”就是男女雙方不進行婚姻登記而生活在一起,實現(xiàn)晚年相互照料的一種老年再婚的生活方式。說它是準婚姻,是因為它未經過正式的結婚登記途徑,直接由當事人自愿結合而生活在一起。
據(jù)報載,如今社會上“搭伴養(yǎng)老”并非個別現(xiàn)象,毫無疑問,“搭伴養(yǎng)老”已經成為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
故事一:經不起太多的傷害
章女士是一位退休醫(yī)務人員,幾年前丈夫去世,惟一的女兒又出嫁了,在親朋好友的撮合下,她同意再婚,一位機關干部走進了她的生活。婚后,丈夫一改往日的溫和寬容,大男子主義思想嚴重,幾乎把她當成保姆來使喚。章女士哪里受過這種委屈,本想找個老伴相互照應,共度余生,哪知會如此受傷害?!隨著爭吵不斷,這段婚姻只維持了半年就走到盡頭了。
離婚后的她十分孤獨,寂寞的滋味讓人窒息。后來,在參加老年活動中心活動時,她與一位喪偶男士相識,十分謹慎地與之交往,不能決定自己是否還要再進“圍城”。最后,倆人覺得還是自然地“合二為一”最可取,于是,他們搬到一塊兒生活了。如今兩人一起晨練,一起買菜逛街,相處得很輕松。用章女士的話說:好則合,不好則分。就因為老年人怕孤獨、怕分離,才會用心去珍惜對方,而“搭伴養(yǎng)老”留出的空間恰巧能讓我們在精神上“伸縮自如”。
故事二:子女反對很無奈
余老漢70歲了,子孫滿堂,身體一直很棒,美中不足的是老伴去世得早。盡管兒女孝順,不缺吃少穿,但少了老伴,精神慰藉沒了,余老漢就像是病了似的,整天無精打采,少言寡語。兒女們盡心照顧他的生活,誰也沒有讀懂父親的心。
好在鄰居有個老太太,中年喪夫,守寡多年,兩人經常在一起拉拉家常,老太太常常為余老漢洗衣、做飯,而余老漢則幫老太太做點兒農家活,一來二往,兩個老人感覺誰都離不開誰了。余老漢想:還是跟兒女們商量商量,去登記一下為好。沒想到,兒女們堅決反對,理由很簡單:七老八十的人還想結婚,不成體統(tǒng)。另外,不僅是傳統(tǒng)觀念難以動搖,同時還涉及財產問題。思來想去,務實的兒女們直接對二老說:證就不用辦了,您倆覺得怎么好就怎么過吧,我們不會干涉。于是,余老漢就過起了時髦的“搭伴養(yǎng)老”生活。
故事三:財產問題太敏感
李局長的妻子長期臥病在床,他一人照顧不過來,就請了一位下崗阿姨來家做護理。阿姨40多歲,比李局長小20歲,她能干、勤快,十分用心,病人護理得好,家務也弄得有條有理,一家人對她都滿意。妻子得的是絕癥,幾年拖下來,身體很棒的李局長也吃不消了,好在這幾年請了這位阿姨來照料,去年妻子病逝,李局長終于得到解脫。
也許是幾年來的磨合,也許是妻子走了李局長很寂寞,他覺得已離不開這位阿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都需要,阿姨也覺得幾年相處難以割舍。就這樣,李局長與阿姨的感情迅速升溫,心心相印,他們私下商量選個好日子組成新家。當征求兒女意見時,兒女面色不自然。兒子說:“爸,就這樣不是很好嗎?”女兒也說:“反正我們早就把阿姨當親人了,何必一定要去登記呢?”
李局長明白兒女的心思,一旦登記成婚會涉及房屋、財產等經濟問題,阿姨想明媒正娶有個終身依靠,兒女怕今后的遺產問題惹起糾紛。多方權衡后,阿姨屈服了,還是一切順其自然吧!
類似的事例太多太多了,從目前我國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婚姻狀況來看,借助于“未婚同居”的方式實現(xiàn)“搭伴養(yǎng)老”的目的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有助于老年人排遣孤獨和寂寞、使其享受到晚年生活樂趣的有效途徑。至少在配偶已逝,子女因工作和自己的家庭生活不能夠常伴老人身邊,老年人既不愿意“空巢”獨居,又不愿意或沒有能力入養(yǎng)老機構的情況下,老年人之間“搭個伴兒”一起生活,彼此幫扶,互相照料,在生活和精神上都有助于其維持健康狀態(tài),減輕社會的相應負擔。
人到晚年,無論身體或心理上都需要更多的照顧、撫慰,有道是“少年夫妻老來伴”。“搭伴養(yǎng)老”是多方權衡后的一種社會理性,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所以,社會對這種現(xiàn)象也要理性對待,雖不提倡,但也不要冷言冷語,更不能粗暴干涉。在法律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社會各界要更多地關注老年人的情感需要,面對“搭伴養(yǎng)老”要理解,用心去關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老年人生活得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