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中國文學史上尋找女性作家首次成群出現的時期,那無疑應該是“五四”。新文學誕生的最初十多年里,就涌現出了陳衡哲、冰心、馮沅君(淦女士)、廬隱、石評梅、凌叔華、白薇、丁玲、林徽因、袁昌英等一大批女作家,可謂群星燦爛。成批女性作家開始在中國文壇上活躍,標志著新思潮傳播確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新文學運動也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本書傳主蘇雪林,正是最早這批活躍的新文學女作家中的一員——而且還是頗具傳奇性的一員。她出身于清末衰敗的官宦之家,因接受新文化思想而沖出封建家庭的束縛,求學于省城和北京,后又去法國留學學畫。1923年10月至11月,她就以“雪陵女士”之名,在國內《晨報》副刊上連續刊出了總題為《村居雜詩》的四十三首小詩。這些小詩多寫剎那間的體驗與感受,明顯受到了冰心“那些圓如明珠、瑩如仙露的小詩”(蘇雪林語)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末期,蘇雪林(筆名綠漪女士)更以出版散文集《綠天》、長篇自傳體小說《棘心》而著稱于世。這些作品在日常生活的娓娓記敘中,細膩動人地寫出夫妻間、母女間的親情,表現知識女性時而激越奮進、時而退縮認命的矛盾心態,文筆清麗委婉,曲折有致,又擅長比喻,因而耐人尋味。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蘇雪林在文學語言上作出的貢獻。她的白話文沒有歐化氣,反而吸收了較多活潑淺近、有生命力的文言詞語,顯得簡潔自然,純熟圓通,可覽可誦,全無佶屈聱牙之弊。試讀《棘心》第五章女主人公游來夢湖(今譯萊蒙湖)的文字:
湖水這樣的廣闊,又這樣的蔚藍,白鷗無數,出沒蒼波白浪間,沒有見過海的人,騙他這個是海,他也未嘗不會相信。若以人物來比喻來夢和西子兩湖,西子,淡抹濃妝,固有其自然之美,可是氣象太小,來夢湖清超曠遠,氣象萬千,相對之余,理想中憑空得來一個西方美人的形象,她長裾飄風,軒軒霞舉,一種高亢英爽的氣概,橫溢眉宇間,使人心折,使人意消,決非小家碧玉徒以嬌柔見長者可比。湖中游艇如織,有的是小汽船,有的是柳葉舟,也有古式的白帆船,帆作三角形,鼓風而行,也走得飛快,有雅興的人,不要汽船,卻偏雇這種帆船來坐。一到晚上,湖中弦樂清歌之聲四澈,紅燈點點,影落波間,有如萬道沒頭的金蛇,上下動蕩,種種賞心樂事,不知鼓動了多少游客,瘋狂了多少兒女,沉醉了多少夢幻似的人生。
在新文學初期就能達到如此境地,頗不容易,這得力于她自幼習誦古詩文(包括古典白話小說)的良好功底。
蘇雪林曾受過唯美主義思潮的影響。她在自傳體小說《棘心》中,通過對女主人公醒秋的描述,多次肯定過英國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30年代中期,她在《文學》月刊上發表的劇本《鳩那羅的眼睛》,也有明顯的唯美色彩。但更值得重視的是,這部戲劇作品在藝術的豐厚度上,誠如清華大學解志熙教授和歐洲漢學家M.Calik所言,已超過了王爾德的《莎樂美》,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于此可見,蘇雪林這位女作家確實是富有藝術才華的。
然而,蘇雪林個人的愛情生活并不理想。她在20年代中期,由于不忍違背母命而輟學歸國,接受了家長為之包辦的婚姻。在度過《綠天》中寫到的最初幾年美好時光后,終于和丈夫(一位留美工程師)因性情不合而分居。分居后的蘇雪林,長期在武漢大學等高校教書并從事學術研究。她孜孜不倦于屈原作品的探索,因此曾二度赴法,考察屈賦研究的新線索。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完成了《屈賦論叢》《屈原與九歌》等四大部專著,提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學術見解。50年代初,蘇雪林自法國去臺灣后,曾執教于成功大學,客座于南洋大學,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僅1967年一年就出版了十一種書。她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和現代文學研究,都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篇頁。由于她的杰出貢獻,蘇雪林曾和巴金、施蟄存一起,榮獲亞洲文學敬慰獎。
蘇雪林不但是“五四”以來,而且可能是中國自古以來文學史上迄今最長壽的作家。她1897年3月出生,1999年4月逝世,足足活了102歲。她一生出版了五十三部著作,篇幅據說近兩千萬字。晚年,她還創造了許多個“第一”:95歲時出版了回憶錄《浮生九四》;98歲時出版了《蘇雪林山水》畫集;99歲時在數度跌傷中出版了學術著作《詩經雜俎》;101歲時,她因想念故鄉,在友人幫助下,坐輪椅從臺灣飛回大陸,訪問安徽大學,返鄉謁故居和母墓,并且登上黃山;102歲病逝前幾天,她的日記15大冊,420余萬字,在成功大學出版。這些都開創了紀錄,在海峽兩岸傳為佳話。
蘇雪林是一位愛國作家。抗日戰爭時期為支援前線,她曾傾其所有,捐獻了五十一兩黃金。晚年居住臺南仍關注時事,堅決反對“臺獨”,表達了她作為中華民族兒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的后代——的氣節與情操。這些都值得為之大書一筆。
為了解蘇雪林的人生歷程、文學創作、學術成果,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需要有一部蘇雪林傳。中國大陸的文學界和學術界,尤其需要有一部蘇雪林傳。正是在這樣的時候,范震威先生撰寫的首部《蘇雪林傳》即將面世,特別令人高興。作者收集大量書面資料,又調查采訪了多位相關人物,批閱數載,嘔心瀝血,終于在蘇雪林親友和嗣子張衛先生幫助下得以大功告成。本書有許多第一手材料首次公布,相信定能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這位傳奇性女作家的一生,同時填補20世紀文學史與學術研究方面的一項空白。就我個人來說,也可以從中破解諸如蘇雪林何以堅執地認為屈賦受了西方文化影響,以及她本人何以從最初欽佩魯迅到后來卻攻擊魯迅一類的謎。
2004年9月8日于北京大學
(嚴家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