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8日,北京天倫王朝飯店。在寬敞的“頤和”宴會廳里,徐少春面對著他已經非常熟悉的國資委及下屬集團的頭頭腦腦,宣布以“中間件+ERP”模式打造的新一代管理軟件——金蝶EAS v4.0集團版正式問世。徐少春認為,“中間件+EAS”標志著中國管理軟件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徐少春的背后的布板上,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艦,金蝶希望以此昭示——“中間件+EAS”作為金蝶的進攻性作戰方隊,已經全面起航。
隨后,中科院院士倪光南、國資委信息中心主任陳立波、IBM中國開發商聯盟部總經理遲晨浩、計世資訊總經理曲曉東等人分別發表了演講。四位資深專家詳盡闡述了金蝶EAS產品創新的深遠意義。倪光南平時很少有機會接觸金蝶的產品,但他談起金蝶中間件、金蝶EAS BOS,卻如數家珍。因為倪光南對國內中間件產業一直非常關注,而金蝶APUSIC是國內第一個通過SUN J2EE認證的中間件產品,這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如不久前他向政府部門推薦金蝶中間件那樣,這一次,他向國資委的頭頭腦腦推薦了金蝶EAS。“就像電子政務提倡使用國內軟件一樣,我們也希望國資委提倡企業盡可能使用國內軟件。”倪光南如是說。
很少有國內管理軟件廠商能夠如此引起倪光南的關注。那么,倪光南對金蝶產品的熱情究竟來自何處呢?
布局五年
在管理軟件行業,進行技術創新其實要冒極大的風險。但金蝶一直以來靠技術創新占據管理軟件制高點的思路,顯示出徐少春領導的金蝶不僅具有技術創新的勇氣和能力,更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
1996年的國產財務軟件市場還是DOS版的天下,很多人認為Windows的時代還沒有到來。徐少春認為這是個機會,便推出國內第一款基于Windows的財務軟件,并迅速推向市場。金蝶抓住了這個機會,從而從一家地方型軟件公司一躍躋身國內財務軟件的領導廠商之列。這是徐少春的第一次“革命”。
兩年后,ERP逐漸興起,互聯網在國內開始普及,金蝶迅速轉型,率先推出基于三層結構的管理軟件——金蝶K/3 ERP。借助新型的互聯網媒體,金蝶在網上和網下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創造管理新生活”的宣傳攻勢,K/3 ERP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成為國內ERP產品的知名品牌。徐少春的第二次“革命”在隨后喧喧嚷嚷的ERP大戰中以勝利告終,2001年2月,金蝶從國內市場走向國外市場,成功掛牌香港創業板,成為國內最早上市的管理軟件廠商。
兩次“革命”的成功,使金蝶在業內聲譽雀起。但隨后,金蝶最強勁的競爭對手用友在國內的上市,也使得雙方的競爭關系變得日益迷離起來。技術創新壯大了金蝶,而資本力量壯大了用友——用友上市融資九個億,這個數字剛好是金蝶的十倍。很多人開始擔心,徐少春可能頂不住資本的壓力。當時,國內管理軟件產品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渠道的發展和新產品的研發,資本杠桿理應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金蝶、用友上市的時候,雙方已經基本完成了渠道的布局,這使資本杠桿的市場擴張效應難以發揮出來;而在產品方面,技術創新比資本更加重要。
徐少春繼續擴大第二次革命的戰果,發展速度繼續領先競爭對手,用友的資本杠桿沒有產生市場協同效應,反而讓金蝶進一步縮小了與自己的差距。到2004年初,金蝶對用友的業績從51%上升到了70%左右。
徐少春為了完成“中間件+ERP”的第三次革命,經歷了長達五年的戰略布局。這五年,徐少春抓住了三個機遇。
三個機遇
徐少春新一輪革命的風聲最早是在2000年傳出來的。
這一年,金蝶成立了中間件公司,年底發布了中國第一款J2EE中間件產品——Apusic1.0,這是構造基于J2EE大型管理軟件的基石。2001年,徐少春帶領研發團隊頻頻出國考察,學習國外大型管理軟件的開發管理秘訣和最新的技術走向。此時,J2EE和.net兩個技術路線正打得難解難分,這對大型管理軟件的技術決策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同時,用戶在這兩個平臺之間也難以做出抉擇。無論選擇哪一個平臺,都會失去一部分潛在用戶。更重要的是,管理軟件對平臺的依賴容易使廠商受制于上游的平臺提供商。擺脫對平臺的依賴,逐漸構成了徐少春新的“革命思想”。金蝶Apusic作為金蝶擁有自主產權的技術平臺,可以使金蝶擺脫對平臺廠商的依賴。一般的管理軟件廠商不會輕易問津系統級平臺技術,所以,金蝶在中間件上的發展并沒有其他廠商跟進。金蝶中間件的一枝獨秀,決定了金蝶新一代的大型管理軟件將走上與競爭對手完全不同的道路。
2004年,金蝶中間件登堂入室,APUSIC 3.0成為國內唯一通過J2EE認證的應用服務器產品。同時,金蝶成為亞太地區第一批通過JCOE2.0評估的廠商,金蝶由此成為世界領先的J2EE俱樂部的中國領班。
徐少春的第二個布局直接從并購國內大型管理軟件傳統廠商開思入手。開思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研制ERP,是國內最早的ERP廠商。金蝶收購之前,開思在大型管理軟件應用開發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借助2001年年底對開思的并購,金蝶開始將技術優勢、市場優勢和開思在大型應用軟件方面對業務的理解和設計優勢結合起來。這是迄今為止金蝶唯一的一次大宗并購。
與聯想收購漢普、用友并購安易不同的是,金蝶并購開思后,采用了“隱身術”:立即將開思整合到金蝶EAS的開發力量中,致使作為一個實體的開思和其ERP產品突然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讓很多人對金蝶收購開思的意義產生了質疑。其實,開思已經隱藏到金蝶EAS的業務架構之中。金蝶EAS要快速走向成熟,不能再走K/3的老路。K/3完全是在產品研發中不斷吸取客戶的實踐經驗走向成熟的。當時,國外ERP巨頭對中國市場還處在試水階段,而且也無暇顧及中低端市場,金蝶K/3處于守勢;而國外產品已經在國外市場經過了多年的考驗,金蝶EAS要對其發動進攻,業務競爭能力必須快速提升才有取勝的把握。并購開思的意義,其實就在于提升金蝶的業務競爭能力。
為了將業務能力與中間件架構起來,徐少春在2002年落下第三顆棋子:金蝶EAS BOS。BOS是Business Operation System(商業操作系統)的英文簡稱,即要將業務能力(business)和中間件平臺(Operation System)連接起來。此時,管理軟件的平臺化趨勢已經顯露出來,但國內顯然還沒有廠商具備金蝶獨有的大型管理軟件業務開發“內功”和應用服務器中間件這兩樣獨有的武器。這是金蝶的又一個機會。
第三次革命
金蝶EAS BOS改變了傳統管理軟件的開發模式和應用模式,同時實現了自下而上的技術驅動和自上而下的業務驅動,支持企業進行業務流程配置、企業建模和大規模的集成開發。基于模型驅動架構,金蝶EAS賣給用戶的不僅僅是一套應用系統,還提供了一整套流程優化和集成開發工具,并將系統的元數據也開放給了用戶,利用這些元數據、開發工具和建摸工具,用戶可以不斷優化業務流程、根據業務變化的需要進行新的擴展開發。模型驅動架構的另一個創新之處,就是實現了平臺相關模型和平臺無關模型的分離——與業務相關的模型作為與平臺無關的模型,可以一次開發,在多個平臺上實現。從而能夠有效保護廠商的業務設計和用戶的業務創新不隨技術平臺的升遷而消失。
金蝶中間件的平臺支撐能力、開思的業務能力、金蝶EAS BOS的架構開發能力是徐少春發動第三次革命的“種子”。在2003年,這些種子開始發芽,金蝶EAS破土而出——基于ERPII管理思想的新一代大型管理軟件誕生了。2003年2月,金蝶EASv1.0在北京隆重發布。
然而,火種剛剛點燃,就遭遇了潮水般的非議和爭論。這些爭論和非議使徐少春感到,要讓金蝶EAS為社會所接受,必須先扎扎實實做好產品,爭取成功客戶的支持。因此,在2003年下半年,金蝶EAS的聲音戛然而止。其時,金蝶內部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發調整,將重兵投入到了EAS新版本和EAS BOS平臺的開發之中。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國內外幾家大型管理軟件廠商近幾年都先后開始了產品轉型和升級,但步伐卻有大小之分,技術也有高低之別。缺乏核心技術和擁有核心技術的廠商選擇了不同的變革之路。金蝶在中間件、業務能力、商業操作系統上所邁出的三大步都非常具有特色,其他廠商難以模仿——這正是徐少春希望通過第三次革命達到的效果。而徐少春提出的“中間件+ERP”的構想,也許就是打動倪光南的真正原因。金蝶方興未艾的第三次革命究竟能否實現徐少春的設想?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