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的冬天格外溫暖,陽光、落葉、青黃相間的草坪讓我一直以為身在深秋。而就在這幾天氣溫驟降,第一場冬雪宣告了冬天的來臨,提醒我時間不會因為不舍而放慢腳步。雪后的校園靜謐而清冽,那份美麗一如我初見她一般,只是我已經認得出路邊的每一棵梧桐,熟悉她的每一個角落。這是大學時代的最后一個冬天,我不忍去想告別的傷心,只是整理心情,看看一路走來的軌跡,深深淺淺,曲曲直直 ,點綴著清脆的笑聲、濕潤的眼淚……
文科生初到數字世界
19歲的秋天,一個太陽未升起的黎明,我踏上了一段夢幻旅程。
大連一直是我的一個夢,在高考最后的時刻我選擇了在這個離家鄉不遠不近、有著湛藍海水翠綠草坪的城市走過一段聯接成熟與現實的日子。
我本可以安安分分地在居住的城市找一個傳統的大學傳統的專業,像大多數高中同學或是像高中的自己一樣,在某一個男生稀少的文科專業老老實實、平平靜靜的走過那段日子。但命運偏要我轉個彎,要我去那個有海、有陽光,也有霧的城市,給了我一個做夢都沒想過的專業——IT和一個有點耳熟但完全陌生的名字——東軟。
于是我帶著一個夢,懷著一點點好奇,涂上一臉淡淡的笑容,保持好一份無所謂無所畏的心態在一個叫做東軟的地方開始鋪展自己的時間。
東軟是我見過的最漂亮的最現代化的大學,她美得讓人眩目,像極了朱麗亞·羅伯茨,有著高高的身價,人見人愛的標準美麗,站在最熱鬧最惹人注目的地方引領著時尚的潮流。我對她沒有一見鐘情,但就像成就婚姻的人多半是日久生情一樣,冥冥中我覺得她會給我帶來不同的生活,如果我緊緊跟隨著她,還會給我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美好經歷……
大學,被我定義為聯接成熟與現實的日子,這是我在大二以后才有的“深刻感觸”。大一時,我只是一個懵懂的會做夢的孩子,而且懷著對IT的好奇以及一點點對理科的恐懼。因為上大學之前,我是一個普通高中的文科生,數學很差,英語一般,至于計算機可謂一竅不通。在這個充滿理性的工科院校,我著實有點自卑,一個文科生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呢?
我的顧慮不是杞人憂天,這里的確是個“數字世界”,高數、線性代數、概率論、大學物理都是我們的必修課。那時的我深感壓力重重,想象著未來的日子,心直往下沉。但我告誡自己,不要在沒有嘗試之前就放棄,畢竟這里的文科生不只我一個。
我的高中老師總說:數學是你們(文科生)的噩夢。的確,我從小到大就沒對它產生過好感。直到大學的高數課上,我才發現我已經從數學的噩夢中蘇醒了。
至今難忘,穿著干凈的高數老教授耐心講解“如何求導數”的情景。深秋的陽光斜射進教室的黑板上,把一行行工整的數字映得熠熠生輝,老教授聲情并茂的講解讓我覺得仿佛是在聽一個美麗的故事。那堂課我聽得特別認真,筆記寫得工整詳細,課堂練習也順利地完成。記憶中的數字碎片瞬間被整合起來,數學從此由魔鬼變成了天使。而后的理科學習我勢如破竹,幾乎每學期都能達到90分以上,線性代數還得了學年第一名,連家里人都不相信我顛覆性的變化。后來,我終于明白了其中的奧秘。第一次高數課的時候,老教授就說過,數學基礎不好沒有關系,高數與初等數學關系不大,只要你們從現在努力,一定都會取得好成績。我很聽話地丟掉了以前的心理包袱,輕裝上陣的結果,讓我出乎意料。
看來只要用心學習,永遠都不會太晚。大學的課程對我來說有著格外的意義,克服恐懼使我開始有了挑戰的勇氣,不再是一個容易認輸的小姑娘。在大學里我找到了一種力量——不要認輸。
東軟是個注重實踐的大學,每個學年都會有一個實踐學期,通常都是在下學期期末考試之后,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這個實踐學期,不僅輕松愉快而且能學到很多貼近現實的東西。雖然沒有考試,但實習答辯可是最“鍛煉”人的。我很“有幸”被抽中,在第一個實踐學期就“鍛煉”了一次。大一實踐學期的內容是用剛學的C語言編制一個簡單的成績查詢系統,這對我這個剛剛接觸電腦的文科生來說可是個難題。而最具挑戰性的還在后面,在答辯前兩天抽出的名單中我榜上有名,這意味著在兩天內,還要制作PPT,寫好答辯論文。
這下我可慌了,手忙腳亂無從下手。不過,帶我們實習的巫家敏老師卻說我是幸運的,“這樣的答辯機會可不是每個人都有,老師會教你答辯的絕招”。果真他說到做到,那天剛吃過午飯巫老師就給我們答辯的同學傳授他的答辯“秘籍”,像怎樣做出個性化的PPT,如何對付你不會的問題,還舉了一些他的親身經歷……很快我們就進入了狀態,做出了PPT,巫老師還一絲不茍地為我們潤色修改,直到他滿意為止。那天當我們改好PPT走出教學樓時,已經是午夜時分,大家卻都沒有感到疲憊。在濃濃的夜色下,靜靜的校園里,一位年輕的老師與他的學生們還在熱火朝天地討論,一路走來那樣真誠,那樣執著。
經過兩天的短暫突擊訓練,到了答辯那天,我已經是信心十足了。
“下一個答辯的同學是,張小萌。”
但當聽到我的名字,我還是有點緊張地走上了講臺,直到看見坐在臺下微笑的巫老師,我頓時放松了許多。想著實踐學期他與我們的“同甘共苦”,我已經掌握了所學的東西,真的沒理由答不好。講解的過程一切順利,老師提了好多問題,唯有巫老師的問題讓我記憶猶新“你認為通過實踐學期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如果讓我現在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說,最大的收獲就是學到一種精神叫做“熱愛”,從我們東軟的老師身上我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只有當你熱愛你的事業時你才能干好它,無論它有多難,當你全身心地投入的時候它就變得美妙無比。
在老師的鼓勵和同學們的掌聲中,我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答辯,從那時起我真正地感到了肯定,堅定了學好IT的信心。
數字世界里的記者生涯
一年的時間,我已經完全適應了東軟的學習生活,但也發現了大學生活的另一種意義,成長不僅僅體現在知識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對生活的認知,對世界的感悟。心靈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成熟。
幸運的是,當我以為了解了這個數字世界的時候,又發現了它理性背后感性的一面。校報編輯部開始招收學生記者,我立刻被吸引住了。“采訪老師同學,記錄校園新聞,點評時事熱點,書寫青春情懷”,這不就是為我這樣的文科生量身訂造的嗎?經過層層選拔,作為首批10名學生記者的一員我開始了數字世界里的文字生涯。采訪、報道、拍照、寫稿,成了我學習以外的又一生活。緊張辛苦是自找的,自然也沒有怨氣,在人人獨立的大學校園也沒人有時間聽你的唏噓感嘆,人便不知不覺地沉淀下來,現實下來。開始聽以前絕不會聽的講座,寫以前最不愛寫的客觀的報道,見到陌生人從不先開口的人開始了采訪生涯……在秋末冬初的季節,我在無聲無息地萌發,是真正的無聲無息,以致自己都沒有發現。直到我突然發現我可以站在講臺上講著我以前說不出的話,直到我發現我對面的被采訪者不再陌生,我才感到我收獲了意想不到的美好。
從100字的新聞稿,到2000字的人物專訪;從記錄寢室小事,到報道東軟國際軟件園的奠基典禮;從采訪身邊的同學,到與劉積仁總裁面對面;從一名實習記者成為記者團團長……這段深深鐫刻成長足跡的記者生涯,讓我的大學生活變得與眾不同。
初進記者團,我雖然文筆不錯,但性格內向,不善交際,遇到采訪任務我心里就十分緊張。還記得第一次采訪國際合作部的楊璐老師,我在敲門的時候手都在發抖,不過,老師的熱情和親切讓我很快進入了記者的角色,寫出了我的第一篇人物專訪。專訪中的一段話真切地寫出了我對采訪對象的感受:
“與楊老師交談如沐春風,沒有初次見面的緊張,也沒有年齡造成的代溝。她的熱情親切,她的幽默、爽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的工作給了她豐富的經驗,卻沒有磨礪她的心,時間流逝,心卻依舊年輕。雖然工作繁忙,楊老師仍然熱衷運動,每周末一次的游泳,讓她精力充沛地迎接新一周的挑戰。組織策劃圣誕晚會,她也做得津津有味,像孩子一樣開心。”
如今算來,我已經發表了20多篇人物專訪,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心與心的交流,讓我走進另一個人的世界,他們多姿多彩的人生經歷,不懈努力的奮斗精神,失敗的眼淚,成功的歡笑,都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記者是記錄者,更是學習者,分享者,在我眼里生活的定義已經不再狹隘,她變得廣闊而深厚。
記者是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的。我看見了老師窗前辛苦備課的長明燈;看見了校領導對學生的殷切目光;看到了同學們在晨光中早讀的身影。我記錄過老師的兩地分居之苦,也寫下過學生的思鄉之情。透過記者的視角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東軟校園,她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美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悲,充滿朝氣的新生命。是記者團讓我真正感受到大學的氣息和脈搏,讓我與東軟結為一體,同呼吸共命運。
數字世界,不想說再見
大學,university是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廣闊世界,你總會發現最適合自己的位置。我的老師說東軟是一個舞臺,有能力的人可盡情展示。所以我認為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節目很重要,我選擇了學習和記者,我是幸運的,他們都很適合我。
大嘴美人的潛力很大,不僅票房飆升,還奪了奧斯卡。
東軟的潛力呢?我不知道,但在那里我現在發現了我的潛力。
三年前,一個懼怕數學的普通文科生,在這一切都是數字化的校園心情是多么忐忑。而今,當阿爾卑斯獎學金、十佳大學生、三好學生的證書被我一一收入抽屜,我才如夢初醒,原來高中的我曾經是一只小蝌蚪,只認得文科小溪是我的家園,誰知當我在東軟的孕育中生長出健壯的四肢,我才知道自己真正的樣子;當我跳上岸來才知道真正的世界——充滿挑戰,也充滿希望,唯獨沒有“不可能”。
雪在飛舞的時候是輕巧的精靈,而落定的時候則有寧靜的美麗,站在大四回望我的大學時代感到深深的留戀。如黃磊的一首詩中所言:
生活中最強烈的告別,
不是對哪個人,
對那個身邊的朋友,
而是告別一個時代。
你深深地體會到你的成長,
你深深地感受到,
你已經不再是那個年紀的你,
你需要開始面對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