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不能失志(主持人語)
去年11月18日,銅梁縣洗馬村一家新開張的茶館里,因麻將賭博和家庭糾紛導致的爆炸,將15條生命活生生地葬送。死者中有14名青壯年失地農民。“如果不是大家沒事干都去打麻將,啷個會死那么多人喲!”茶館附近的一位居民嘆息道。
偶然的“茶館爆炸案”暴露出一個必然問題———失地農民“農轉非”后生活出路及心理寄托。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失地農民”這一看似陌生的詞匯頻頻出現于媒體報道之中。這些世世代代靠土地為生的農民,在失去土地之后,該怎樣應付生活、面對社會、尋求發展?
如果“坐吃”,一旦把自己的征地補償費花光,生活沒了來源,馬上就會陷入困境,并由此導致一些不穩定因素的滋生和蔓延。
由此看來,失地農民的出路問題,不僅是當前農村問題的一個難點,也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它事關城鎮化有效推進和社會的穩定。
我們欣喜地看到,黨和政府正在為解決這一問題不遺余力。除了在征地中給失地農民以合理補償,我們重慶的各個區縣都開展了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創造工作崗位推薦就業,“征地補償金購買養老保險”也從試點走向了全面推廣……這一切,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關懷下,失地農民一定會找到自己的生活出路。
我們說,黨和政府提供了一定條件,這固然很好,但生活之路還要靠失地農民自己走。如果自己都沒有走下去的志向,誰也幫不了你。
其實,對失地農民而言,失去土地,也許正應了那句古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盡管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來源,盡管再就業困難重重,盡管“農轉非”后“自己種自己吃”變成了大部分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場上去買,生活成本增加,但失去了,只要有頭腦,肯努力,得到的有可能會更多。
關鍵在于有沒有勇氣面對挑戰,有沒有勇氣改變自己,去努力學習新的技能,提升自身素質,融入城鎮,創造自己的新生活。
失地不能失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活的道路有千萬條,成功的道路也有萬千條。本期“特別策劃”推出的一個個失地農民抓住機會創造新生活的成功例子充分證明了這個道理。忠縣只有小學文化的失地農民陳永才打破“隔行如隔山”的禁忌,抓住庫區移民安置搬遷到城鎮的商機,歷盡艱辛開辦蜂窩煤廠終于成功;銅梁縣農民黨員趙善華在自家的承包地被“統征”后,與他的胞弟一起承租土地養魚創造了自己的新生活;熊興沛夫婦集全家之力實現了自己的“豬倌”夢……雖然他們也經歷了失去土地后的苦悶與彷徨,經歷了創業的艱辛和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最終他們都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成功了。
還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有的農民靠經營“農家樂”過上了小康生活,有的懷著對新生活的憧憬組織農民工進城搞建筑成為“城里人”,有的走出鄉村學技術過上幸福生活……需要指出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并不是失地農民,他們本可以“守著兩畝責任田,種也由俺,耍也由俺”,但他們還是毅然決然走進了城里,選擇了屬于自己的新生活。他們都能成功,作為失地農民,更應橫下一條心,走出自己的路。
是的,創造新生活需要勇氣和志向,像那幾個慘死的銅梁青年農民那樣成天沉迷在麻將桌前,坐吃山空,無異于走了條“死路”,再多的機會也會白白喪失。
失地農民,路在何方?路,就在你自己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