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朋友處翻閱《斯文·赫定素描集》(1964年瑞典出版)一書,此書收錄了赫定生前在亞洲探險時所畫的素描和所記的日記,在此書中我欣喜地發現赫定在1897年畫的有關蘭州的素描,分別在《斯文·赫定素描集》的第60、61、62畫面,并有文字說明在此書的第27和28頁的《TO PEKING》一節,文中描述“蘭州是一座有悠久歷史的城鎮,有古老的城墻、城門和城樓,雖然不及西寧給人印象深刻,但它卻原始新奇,風景如畫。在這里我曾畫過城郊,寺廟,殿堂,以及右手指捋著長髯威武的武神。”
1897即光緒二十二年,距今有108年了,當時赫定完成了對中國西部第二次探險,到達北京,假道俄國回國。這是他途經蘭州時畫的素描。
據文獻記載,赫定1896年1月14日開始第二次中國西部的探險,并于1896年5月27日離開和田后,他們經戈德菲爾德山口翻越過昆侖山前往西藏,然后又折向東北到柴達木,再往西寧、蘭州到鄂爾多斯,1897年3月到達北京,最后取道庫倫和西伯利亞乘火車返回瑞典。
我們從赫定畫的素描原圖62看到,被赫定稱作“武神”的是在中國有著“仁、義、德、智、勇”美譽的關公關云長,關羽塑像中的赤面被赫定用素描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全國各地都有供奉關羽的關帝廟,被民間稱為“武帝”或“真武大帝”,蘭州也不例外。1897年光緒時期的蘭州,供奉關羽的廟宇,在當時的蘭州城墻外西北角,稱“武廟”,與當時的龍王廟遙遙相對。
原60圖的城郊寺廟,可能是位于蘭州城西北郊的某一寺廟,歷史變遷,今已難覓其蹤。從原61圖處不難看出,赫定當時是在袖川門上畫的,遠處的三臺閣,清晰可辨,近處的城門該是鎮遠門,城內連綿的建筑群該是當時的蘭泉驛、縣署、中營屬、城守營等等。
斯文·赫定(Svev AndersHedin, 1865~1952),瑞典著名探險家。在50年的探險生涯中,歷經高加索、西南亞、中亞等地區,并多次深入我國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考察地質、古生物、考古、動物、氣象等,對塔里木河改道與羅布泊遷徙的遺址進行了科學考察,對薩特累季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河源和古代絲綢之路進行了科學考察。
斯文·赫定發現過許多古城,比如:丹丹烏里克,喀拉敦,但以樓蘭最知名。
斯文·赫定開創了新的以探險為題材的寫作手法,一種是圖文并茂的紀實文學作品,如《亞洲腹地探險八年》、《穿越喜馬拉雅山》、《游移的湖》、《我在中亞的狗》、《絲綢之路》;一種是有關地理、歷史、考古等學科的學術專著類的探險考察報告,如《1899~1902年中亞科學考察報告》、《1906~1908年藏南科學考察報告》、《1926~1937年中瑞科學考察報告》等。
學者楊鐮說:斯文·赫定是中國西部的最后一位古典探險家,第一位現代探險家,他以自己九死一生、歷盡坎坷的經歷開始了20世紀的世界性的“絲綢之路熱”、“西域探險熱”,他又是第一個把西域變成現代的、多科學的綜合考察的領導人。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絲綢之路熱,沒有他,就缺乏一個把探險引進現代社會的明確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