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絲路文明的寶庫———甘肅
打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在祖國的西北部臥有一條龍,頭向三秦,尾展昆侖,直線距離1 500多公里,它就是甘肅。
把歷史的畫卷往前翻,在這條龍的脊梁上有一條路,東接長安,西達西域,蜿蜒1 900多公里,她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龍與路,甘肅人民的驕傲,中華文明的見證,享譽世界的地方。
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原交匯處的神奇的土地為這條龍提供了雄厚的資源保障。
黃河、長江,兩條流貫甘肅的大江大河為這條路供給著豐富的自然營養。
東頭的黃土,西頭的戈壁,一副沉重的擔子,河西走廊毫無畏懼地將它挑起,勇敢地走向文明的殿堂。
在這片土地上,曾經孕育了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文化、不同傳統、使用不同文字、操持不同語言的人,他們為開發西部做出了重大貢獻,并在絲綢之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腳印。
從這里走出過手持砍砸器,與披毛犀、大角鹿爭地盤,戰天斗地,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民們;
從這里走出過刀耕火種、馴養家畜、發明農業、開創牧業,創造了燦爛彩陶文化的仰韶人、馬家窯人;從這里走出過牛羊成群、身披戰甲、手持利刃,造就了青銅文化的齊家人、火燒溝人、沙井人;
從這里走出過秦人、胡人、羌人、匈奴人;
從這里走出過漢廷的第一個外交家;
從這里走出過漢廷的第一支遠征軍;
從這里走來過西域各國的使團;
從這里來往過形形色色的商隊……
從這里過往的人太多太多,文明交匯,在這里異彩紛呈。
大地灣人在吶喊,馬家窯人在歌唱;敦煌的飛天在真情地舞動,麥積山的沙彌笑臉相迎;武威天馬在奔騰,威嚴的長城在默默守衛。大大小小的古遺址,各種各樣的古墓葬,星羅棋布的石窯群,形態各異的古磚塔;雄偉高大的嘉峪關,笑傲沙塵的烽火臺,傲然挺立的古城堡,瑰麗華貴的古建筑,造型獨秀的古橋梁,異形多姿的古民居,等等。這一串串耀眼的明珠,將絲綢之路打扮得分外妖嬈。
這里,各類文物點1.37萬處,其中國保單位43處,省保單位520余處,縣保單位1.36萬余處。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撒落在甘肅大地,遍布于龍的周身,保護它們就成為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
二、文明寶庫的保護者———甘肅省文保所
時代的列車呼嘯而過,后來人還未來得及弄懂什么,歷史已將大量的人類文明的資源毫無保留地卸載在絲綢之路的每一個站點。風雨侵蝕,人為侵占,盜賊伸手,魔鬼窺探,寶庫在呻吟……
歷史進入新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展開,文物保護工作列入了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1984年11月,組建“甘肅省古建筑工程隊”,至1993年,與甘肅省考古所合署辦公。1994年分離,1995年正式成立了“甘肅省文物保護維修研究所”,簡稱為“文保所”。文保所成立后,面對繁重任務,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干中學,學中干的方法,至2001年,在短短八年的時間,先后參與和完成了肅南文殊山石窟的防滲水保護工程,靖遠寺兒灣石窟、景泰玉佛寺石窟防滲水工程的勘察設計,炳靈寺、慶陽北石窟、涇川南石窟維修工程方案的制定等多項工程,為甘肅石窟保護做出了貢獻。
甘肅的古建筑也是眾多文物中的亮點之一,但大部分都帶病延年,因而對古建筑的保護就成了重中之重。武都廣嚴院、民勤圣容寺、永登魯土司衙門、崇信李元諒寢宮、平涼隍廟、涇川隍廟等都亟待保護維修。為此,文保所又開展了對上述六個古建筑的法式勘測、維修方案的制定和維修施工。其中武都廣嚴院的維修工程被評為省級優良工程。
張掖大佛寺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早已被列為國保單位。那里有全國最大的室內臥佛,臥佛雖安然無恙,可在他身后的十大弟子,卻已站立不穩,大有欲臥之勢。文保所承擔了十大弟子泥塑及木板畫保護方案的設計與施工,并出色完成任務,被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專家評為優良工程。
歷史的日歷翻到了2002年。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十六字方針的指導下,為了適應形勢需要,使文保所的工作上新臺階,做出新成績。所里及時調整內部結構,合理設崗、積極育人,建立各種制度,有序開展工作。在短短三年時間里,開展了8類34項各類文物保護工作。
(一)文保單位現狀調查:
1.景泰縣永泰龜城現狀調查;
2.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地交通狀況調查;
3.通渭榜羅鎮紅軍長征紀念地現狀調查。
(二)文保檔案工作:
4.省級文保單位簡介寫作;
5.國保四有檔案編制;
6.第五批、第六批申報國保單位材料編寫。
(三)勘察、測繪、設計、制定維修方案:
7.武威市下雙鄉大廟古建群;
8.迭部縣達拉川紅軍俄界會議遺址;
9.武山縣官寺大殿;
10.涇川縣隍廟大殿、配殿;
11.兩當縣文廟大成殿;
12.天水市秦城區隍廟大殿;
13.天水市秦城區隍廟牌坊;
14.定西市通渭、隴西、渭源、臨洮四縣戰國秦長城遺址;
15.渭源縣灞陵橋建筑;
16.張掖高總兵宅院建筑;
17.夏河縣八角城遺址;
18.臨夏市東公館建筑群;
19.永登縣紅城大佛寺建筑群。
(四)維修施工:
20.迭部俄界會議遺址建筑;
21.民樂縣圓通寺塔加固;
22.天水仙人崖石窟安防工程;
23.兩當縣文廟大成殿維修。
(五)施工監理:
24.天水市紀信祠維修工程;
25.秦安縣文廟維修工程。
(六)方案論證:
26.秦安縣文廟維修方案;
27.嘉峪關懸壁長城保護與旅游規劃;
28.玉門昌馬石窟維修方案;
29.肅北五個廟石窟維修方案;
30.天水市伏羲廟太極殿維修方案;
31.蘭州甘肅制幣局建筑搬遷方案;
32.甘谷大象山保護規劃。
(七)工程招投標及工程管理:
33.鎮原縣石崆寺石窟崖體加固工程。
(八)工程竣工驗收:
34.天水麥積山瑞應寺維修工程。
由于文保所性質是保護維修,所以負擔著技術性很強的各項工程任務,也擔負著技術開發研究和文物研究的任務。近十年來,編輯出版了《甘肅文物保護研究文集》、《甘肅古建筑》、《中國名勝詞典》、《甘肅文物》、《簡牘》等專業著作,同時以《文物》、《考古》、《絲綢之路》、《敦煌研究》、《隴右文博》、《中國文物報》等報刊為陣地,發表論文50余篇,開創了研究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