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陜西省靖邊縣城以北,廣袤的毛烏素沙漠中,有一處格外引人注意的所在,那是一片靜靜俯臥著的白色建筑物,在深藍的天宇下,黃色的沙海中,像是外星人遺棄的巨大的白色飛碟,所以得名白城子。它就是赫赫有名的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國都城統萬城,也是歷史上曾經無比強大的匈奴民族留存人世間的惟一的古城遺址,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用鮮血修筑的城池。
鮮血修筑的城池
統萬城是在407年匈奴鐵弗族首領赫連勃勃稱天王大單于后,于413年驅役10萬民眾修筑的都城,歷時六年建成。當時這里還沒有被沙漠侵擾,是水草豐美的形勝之地。赫連勃勃考察這里時,贊嘆道:“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
走在城墻上,千里毛烏素沙漠盡收眼底,真有天蒼蒼野茫茫之感。統萬城氣勢宏大、壯觀,最高處離地面仍有30米高,城墻上每隔50米就有一個敵樓。依東而西分為外廓城、東城、西城,面積近37萬平方米,城有四門,南曰“朝宋”,東稱“招魏”,北名“平朔”,西謂“服涼”,可見當年赫連勃勃想一統天下的野心。
統萬城應該算是古代施工質量的典范,城墻表面至今特別堅硬,城土的堅硬程度相當于250號水泥的硬度,至今想用小刀插入堅硬的白土都不可能,甚至連一塊土皮都摳不起來。關于它的建筑質量和建筑風格早就引起過不少古人和今人的慨嘆。聽說赫連勃勃當年筑城時修好一段便讓士兵用劍戳,如能戳進一寸便將工匠殺死,如戳不進就將士兵殺死,而后用他們的血和上混合土繼續修建城池。
歷史記載赫連勃勃當年修建的統萬城就是用人和牲畜的鮮血和上三合土而成的,所謂的三合土主要成分是石英、黏土和碳酸鈣。石英應該是沙粒,碳酸鈣是石灰吸收二氧化碳而成,三者加水混合后質地堅硬,何況當年赫連勃勃主要用的是人和牲畜的鮮血,那種堅硬度就可想而知了,這種建筑形式也可謂是舉世無雙。所以史書上記載“城堅如鐵石,攻鑿不能入”,甚至達到“堅可礪斧”的程度。當然,建筑材料是一方面,工程質量的把關也至關重要,否則同樣的材料都可能因為夯不實而成為豆腐渣工程。統萬城在建造中突出強調了軍事功能,城池堅固是用來做軍事防御,城墻上每隔50米一個敵樓是用來作為軍事觀察,而城墻上馬面則是用來進攻。北宋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對統萬城評價很高,認為它的軍事工程方法“深可為法”,他說“馬面極長且密,若馬面長則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則矢石相及,敵人至城下,則四面臨之”。
赫連勃勃當時修統萬城的時候是有雄心大志的。統萬城風水好,是他決定在這里修建都城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利用秦始皇當年為了抗擊匈奴而修筑的秦直道來進攻對手,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后來他果然長驅南下,一舉攻破晉劉裕占據的長安,并很快擁有了秦嶺以北的廣大土地。公元418年他正式即帝位,興奮地返回到剛剛竣工的都城統萬城,當時統萬城還沒有命名,他說:“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所以得名統萬城。我相信秦始皇萬萬沒想到他為抗擊匈奴而修筑的秦直道日后成了匈奴人占領他的領地的重要法寶。
沒有一統萬年的城池
我百感交加地在城內游走著,現在城里城外上百里瓦礫遍野,根本不需要找,隨便一腳都要踩上幾塊,只要你用心,還可以撿到較為完整的板瓦和較大的瓦當。可以想象當年城池有多么龐大,氣勢有多么恢弘。
歷經風雨的統萬城雖然早已遭到了破壞,但它自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威嚴。現在這里雖然成了一片廢墟,最北面的城墻還讓沙漠掩埋了一部分,但磅礴的氣勢依然令人望而生畏,當你向它走近的時候,像是在走近一個傳說中的巨人,使你滿懷著崇敬和好奇。
下得城來,回頭嘹望,那高高的敵樓千百年來巍峨地矗立在那里,因為太堅固,當年竟沒有被毀掉。聽當地人說,他們經常可以看到敵樓上坐著一個黑衣人一動不動地向遠處眺望著,等到人走近時,那黑衣人突然變為一只巨大的貓頭鷹,悲哀地鳴叫著展翅向南飛去。 人們說,那是一只神鳥,是赫連勃勃的化身,因為他舍不得自己精心修建的城池,過一段時間要回來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