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我老家就是在北京,我是一個很純正的北京人。我現在回到北京,應該說是回家了
東方廣場是北京眼下最棒的寫字樓,位于12層的辦公室可以俯瞰長安街,風景絕佳。供職于美國壽險公司的No.1——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的齊萊平,卻是我們的“老鄉(xiāng)”。
齊總信佛,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他的大鼻子絕不會讓你認錯。這是大都會第一趣處;其次,大都會的吉祥物小狗Snoopy處處可見。“Snoopy的爸爸舒爾茨先生就是我們的客戶,他喜歡我們公司,所以給我們授權。” 齊總笑呵呵地說,他的普通話非常標準——“你們別拿我當老外,我其實是地道的老北京。”
從門外漢到領軍者
《董事會》:您在美國、臺灣、香港有過很長的工作經歷,最后繞了一圈回到北京,您選擇北京是出于什么考慮?
齊萊平:其實我老家就是在北京,也許你們不知道,我是一個很純正的北京人,現在我在北京的親屬還有100多人,每次過節(jié)吃飯都不止三四十人。我現在回到北京,應該說是回家了。我的母親已經80多歲了,也隨我回到北京定居。
《董事會》:為什么您在畢業(yè)之初,選擇了保險行業(yè)這個和自己專業(yè)沒什么關系的工作?
齊萊平:我大學讀的是經濟,后來去讀國際關系,主修匯率。當時我25歲,剛從學校畢業(yè),加入了一個“經理培訓班”,這個班是從各所名校中招募剛畢業(yè)的年輕人進行培訓。當時我比較青睞這個機會,就加入了這個培訓計劃,投身保險業(yè)。
《董事會》:作為一位保險業(yè)資深人士,您自己購買哪些保險?
齊萊平:我是根據自己人生成長的需求購買保險。我的第一份保險是在畢業(yè)后3個月買的,我覺得父母拉扯我長大這么多年很辛苦,萬一我不在了應該讓他們安度晚年,我寫的受益人是我媽媽。工作7年之后,我結婚了,買了房子,貸款幾十萬美金,我就和太太互相買了一份保險,萬一我不在了,太太不用擔心房貸的壓力。我一共有兩個孩子,在第一個孩子出生以后,我又買了一份保險,我太太當時的薪水可以養(yǎng)家,但是小孩的成長和教育怎么辦?第二個孩子出生以后,我也買了一份保險。
買保險一定要依照需求,每次家庭財務狀況改變了,出現了新的財務缺口,就通過保險來彌補。需求是不斷變化的,你的保單也應該隨之調整。
從世界看中國
《董事會》:您如何看待中國保險業(yè)的市場前景?
齊萊平:中國是未來最重要的市場,這是大家的共識。我在2002年7月被任命為中國區(qū)總裁,那時候集團董事長、副董事長召見我,他們對我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很深刻:“這家公司不是為我們開的,也不是為我們孩子開的,而是為我們孩子的孩子開的。”我們關心的是這個市場未來的30年、50年。美國大都會剛剛收購了旅行者集團,總資產超過5000億美元,中美大都會人壽投入2.5億人民幣,可見我們不是為了短期內掙錢,我們更看中這個市場未來的前景。建立好的業(yè)界名聲,這是我們的第一目標;把國際經驗帶過來以提升國內壽險水平,是第二目標;合理的投資回報,才是我們的第三個目標。

《董事會》:相對于中國本土保險公司,作為合資保險公司,您認為中美大都會人壽的優(yōu)勢在哪里?
齊萊平:中美大都會人壽正式開業(yè)是在2004年3月份,我認為中國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保險公司。我們的理念是:將我們的國際經驗和中國國人特性相結合,讓國人實現財務自主,并成為中國壽險業(yè)的領導者。我們希望在2010年,為500萬客戶提供服務,其中包括250萬團體險,250萬個體險,其中125萬通過顧問行銷,125萬人通過多元行銷。
相對國內公司來說,我們的服務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一些,在人員配置上也更強。例如,團體險的負責人是美國人,因為美國大都會是團體險做得最好的公司,財富100強中的88家是我們的客戶,美國聯邦政府包括布什總統(tǒng)也是我們的客戶;我們的顧問行銷負責人是韓國人,因為大都會韓國公司是這方面做得最好的,他們每個人的平均產能是韓國業(yè)界的7到8倍;我們多元行銷(電話行銷)的負責人是臺灣人,因為臺灣和香港是這方面做得最好的。
有些保險公司并沒有明確的計劃,它們喜歡“摸著石頭過河”,而我們不僅找來國際上最好的專業(yè)人士,而且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招募一群國內的頂尖人才,做職業(yè)培訓,做技術轉移,讓他們成長起來。我們希望從世界看中國,而不是在中國看中國。
《董事會》:您怎么看待團體保險市場?目前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什么?
齊萊平:團體保險是大都會做得最好的領域。在國外,團險被看做一種員工的福利,是吸引員工、留住人才的手段;在國內,團險被當做一種避稅的手段,除此之外公司老板的興趣不多,因此在概念調整上還要做很多工作。我們已經拿到了團體保險的許可證,正在籌備推出相關的產品。
我們的困難是大半時間都花在了給客戶介紹購買保險的必要性上面,而國外的保險代理人則是直接根據客戶的需求設計產品,不用浪費時間在教育和說服客戶上面。
因此,目前我們的最大任務是教會中國老百姓正確的保險觀念,如何獲得認同,才是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中國目前的保險普及率大約是10%,北京、上海、廣州好一些,也只有30%,但在美國平均每個人都有2份保險,而在日本更是高達人均7份。我們“任重而道遠”。
平衡的董事會結構
《董事會》:中美大都會人壽的董事會如何構成?有沒有獨立董事,他們如何發(fā)揮作用?
齊萊平:我們是一個五五的構成比例,根據我們的合資比例,50%由首都機場集團出資,50%由美國大都會出資,我們一共有6位董事會成員,3位來自首都機場集團,包括首都機場集團的總經理李培英先生,以及集團關聯方的2名代表;另外3位來自大都會保險公司,包括我、美國大都會國際部的財務總監(jiān)及大都會亞太區(qū)的老總。
一般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數都是單數,但我們是雙數,因為雙方出資額相同。對此保監(jiān)會曾經專門來做調研,我陳述了自己的想法,最終決定采用這種形式。我們沒有設立獨立董事,因為我們是一家非上市公司,所以對此沒有要求。我們現在是一個均衡的狀態(tài),如果聘請獨立董事,那就成了獨立董事在左右公司的決策了。
《董事會》:這樣一種構成,如果雙方發(fā)生爭議如何處理?
齊萊平:一般來說,董事長有最終的裁定權。但是雙方的溝通更為主要,我負責經營這家保險公司,隨時與董事會的成員溝通,向雙方的股東匯報,我們保持著經常性和高效率的溝通。
對于公司的戰(zhàn)略方向,雙方都是非常認同的,我們希望做壽險業(yè)的領導者——不僅在業(yè)績上——而是希望樹立一種行業(yè)標準。雙方的股東在成立公司以前經過深入探討,達成了共識,我們不是只關心眼前的利益,而是更加關注未來幾十年的發(fā)展空間。

在以前開會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想法和方法上的差異,我們經過談論和溝通都可以取得圓滿結果。當然,如果真的需要決斷,我們都應尊重董事長的職權,他可以做出最終的決定,或者選擇暫時擱置爭議。
重在樹立企業(yè)文化
《董事會》:外資保險公司為什么要招聘“無壽險經驗”、 “有管理經驗”的人才呢?
齊萊平:我們有一套很好的培訓系統(tǒng),我們希望招來的人有很好的底子,同時不會抵觸這個培訓。最主要的是,我們希望樹立自己的公司文化。我最不愿意的是從別的公司挖一群人過來,換上我們的制服,有些公司也確實在采取這樣的辦法,我認為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對行業(yè)的發(fā)展是極大的傷害。在公司起步之初,樹立企業(yè)文化和企業(yè)價值觀,我認為非常重要,但這不等于說,我們今后不會考慮有經驗的業(yè)內人才。
《董事會》:你如何理解“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中美大都會人壽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齊萊平:做保險其實就是學做人。保險公司本身是什么?是合同、契約,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人、在于我們的員工。不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產品上的突破都是有難度的。什么樣的人在執(zhí)行你的決策,推銷你的產品,這才是最重要的。經過一年半的培訓和篩選,我們的員工,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董事會》:保險是一個長期投資,代理人頻繁流動肯定有不利影響,我看到保單持續(xù)率在韓國的平均水平是70%,大都會是90%。您如何看待員工流動?
齊萊平:任何行業(yè)都存在人員流動,媒體界、IT、房地產、證券界都不小,我們淘汰的人里面,可能他們的專業(yè)性、生產性都不錯,但在道德方面不適合代表我們。
如果一個員工不能讓自己生活無憂、工作稱心,就不可能給客戶提供優(yōu)質、持續(xù)的服務。例如,做保險外勤的人,如果對一家公司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你出去說服客戶的時候,就缺乏底氣。
我認為第一流的員工對公司一定是非常忠誠,他們會很看重公司給他們提供的支持,能被挖走的員工往往不是最好的。在壽險行業(yè),靠挖墻腳的公司往往沒有好下場,他們僅僅是贏得了時間而已,但這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