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有商業銀行的綜合改革,關鍵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為國有銀行的持續、健康、長遠發展提供制度保證。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中國商業銀行的產權結構一直處于國有獨資的狀態,所有權與經營權未能有效分離,營運效率低下,治理結構缺失,從而形成了惡劣的“金融生態”。
據銀監會的信息,僅2004年一年內,該機構共處理各類違規金融機構2202個,比上年增加690個。其中,農村信用社及農村商業銀行1057個,郵政儲匯局589個,國有商業銀行376個,城市商業銀行及城市信用社94個,股份制商業銀行47個,非銀行金融機構19個,政策性銀行18個,外資銀行2個。
這些數據表明,國內的“金融生態”十分惡劣。但是,銀監會處理的銀企問題僅是冰山一角,業內人士相信還有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還沒有暴露出來。從根本上看,國內“金融生態”存在五大問題:
第一,產權結構單一。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由國家財政全額撥付,國家擁有全部產權。但是,國家是一個抽象的非人格化的概念,需要由政府部門代為行使所有者職能,出現了產權虛置的狀態。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看,產權虛置直接導致了國有銀行治理結構有效性低下,過度的行政干預,職業經理人制度難以形成,內部人控制盛行以及對經理層的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難以建立等弊病。
第二,董事會制度缺失。在單一的產權結構下,國有商業銀行未按照所有權、經營權和監督權“三權分立”的原則建立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內部權力制衡缺失。從2004年開始,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嘗試股份制改革,建立董事會制度。但由于金融處于敏感行業,其高管名義上雖為董事會自主任命,實質還是由政府任命。
第三,內部制衡機制缺失。國有銀行比照政府機關設置制度,導致經營目標錯位。由于缺乏人格化的產權主體,對于經理層的選擇基本上采用行政化的干部考核制度,真正的委托-代理機制難以建立,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經理層很容易產生道德風險。
第四,激勵機制和約束措施缺失。目前,國有銀行經營管理者的收入由國家財政部門決定,與經營業績嚴重脫鉤,責任和激勵不對稱,擁有剩余控制權的經理層基本上沒有剩余索取權,經理層掌握的剩余控制權就成為“廉價投票權”。國有銀行內部“廉價投票權”的普遍存在,在層層委托、分級代理的現況下,難以形成對各級管理者的有效約束。
第五,外部治理難形成。目前,國內還缺乏成熟、規范的經理人市場,銀行高級管理人員之間市場化流動機制尚未形成,加之國有商業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的行政化選拔機制,導致高級管理人員承受的來自經理人市場的壓力不大。同時,單一的產權結構和不成熟的產權交易市場,也使得通過控制權市場來完善治理的機制的外部壓力根本不存在。

峻法治亂
經濟學家厲以寧在“信用體系建設與金融業發展研討會”上指出,造成當前我國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機構改革滯后,其改革進程落后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這種金融機構實際上并不承擔投資風險、經營風險。因此,政府應繼續推動金融機構的體制改革,使之承擔起作為金融市場主體應負的責任。
因而,銀行企業的股份制改造被寄以厚望。作為改造的第一步,公司治理應被擺到重要的位置。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是中國銀行業的主體,加快其改革步伐關系到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2004年千呼百喚始出臺的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股改大綱里,主要包含了十個要點:
一、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規范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的組織架構,明確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的權責,以科學、高效的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確保各方獨立運作,有效制衡。
二、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吸引國內外實力雄厚并具有一流管理水平的戰略投資者,改變股權結構,增強資本實力,優化管理模式。
三、明確發展戰略,制定總體規劃。
四、建立科學的決策體系、內部控制機制和風險管理體制。
五、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和組織架構。
六、深化勞動用工人事制度改革。
七、逐步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
八、加強信息科技建設。
九、落實金融人才戰略。
十、建立規范的審計監督制度。
這些要點表明,公司治理為其改造的重點,也是其他改革的前提。目前的問題是,由于涉及到金融這個敏感行業,對于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以及民營資本等方面,國有銀企尚沒有明確的說法。有消息稱,政府從去年年中開始對民資進入金融實行“外松內緊”的政策,國有銀企股權多元化懸在空中。建行和中行引進的戰略投資者,僅僅為“象征性”的政府姿態。因而,深發展和交通銀行的股改具有“風向標”的重要意義。
事實上,銀監會也在努力加強對銀企的監管。2004年,銀監會系統共派出檢查組16,700次,對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城鄉信用社、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郵政儲匯局等進行了檢查。從數字上看,銀監會公布的監管成果可謂突出。全年共處理各類違規金融機構2202個,比上年增加690個。銀監會甚至還在一年內依法取消各類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244人。
值得商榷的是,這種運動式的監管方式可能會流于形式。由于政府遲遲沒有拿出股份多元化的明確方案,公司治理的框架無法合理的構建起來。據內部人透露,即使是中行和建行,董事會的真正獨立性也值得懷疑。
四大改革方向
改善目前中國金融生態,需要解決四大爭議。
其一是關于《破產法》。1986年版的《企業破產法(試行)》已被證明遠遠落后于中國改革的需要,在覆蓋面、清算、破產重組等方面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處理廣東國際投資公司破產時,對破產重組和清算程序做了補充和司法解釋,但現有的法律規定依然無法保證正常的財務紀律和財務約束。新版難產的原因在于涉及抵押、質押兩債權在清算中的次序等清算程序,破產的條件、專業法庭的設置,以及金融機構的破產等難點。
其二是貸款欺詐。在中國,主要表現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提供虛假信息而進行的金融詐騙,以及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但通過有意提供虛假財務資料為企業的利益騙貸。目前我國法律對第一類已形成共識,但對第二類欺詐缺乏足夠的威懾力。
其三為會計準則。由于現代經濟高度復雜,有些會計領域取決于理解與判斷,因而,會計準則難以實行“鋼尺子”。由于中國沒有成熟的會計師行業、外部審計也不強,金融信息的可靠性值得懷疑。目前銀企在治理過程必須強化這方面的工作。
其四為股份改造。由于“德隆”危機而收縮對民資的市場準入,導致銀企股份制改革無法突破“一股獨大”的現象。因而,以董事會制度為基礎的公司治理框架很難起到作用。如果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的制度性設置,將是影響到中國金融生態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決這些爭議的根本,在于設置合理的制度安排,使銀企能夠以制度來降低交易成本,構建起具有效率的公司治理體系。否則,修補式的改革還是無法從本質上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