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理人沒有起到“潤滑劑”的作用。相反,他們只是企業機器中的一個組件而已。經理人角色錯位,導致其行政能力的下降
華晨經過風風雨雨后,基本上擁有了全新的組織結構和運
營辦法,但是其職業經理人的曲折經歷,卻說明中國式的職業經理人,似乎還沒有逃脫舊體制與觀念的束縛。仰融時代的四位職業經理人如今先后辭職,暴露出經理層與新董事層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個案例提出了重要的命題:作為中國新興的管理者特殊群體,職業經理人與中國企業該如何相互適應并協同工作呢?
中國的商業環境遠沒有達到西方的規范化程度,國內豐富的商業機會造就了當前的市場環境,加上中國的傳統家庭管理模式,使得人們的意識里長期存在著“人脈為上,合同為下”的思想觀念。華晨所發生的管理層地震讓人們聯想到一句中國古話:一朝天子一朝臣。這種支撐整個社會的“共識(common sense)”發揮的作用就猶如性格對人的作用一樣,決定著社會和商業行為的方式。如果沒有對契約建立起來的信心和絕對的尊重,人和人之間就存在著更大的不信任感,國內企業也會不斷暴露出老板與經理人之間相互背叛的行為。雖然單個公司內部的老板與經理人可能建立積極的共識,但相互背叛的行為卻使得老板群體與經理人群體之間存在難以彌合的障礙。這一點在華晨的案例上暴露無遺。蘇強們能夠以“職業精神”的名義離仰融而去,那么現在的股東也有權棄蘇強們不用。在人事安排等戰略性決策方面,股東的話語權永遠比經理人的行政管理權更加有力。
若要探討中國職業經理人這個話題,首先應該清楚什么是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是建立在西方以契約為依據的社會體系之上的產物。職業經理被賦予權力來管理不屬于自己的財富和資源,對自己簽訂的合同負責,并坦然面對公司做出的各種人員安排上的變動。西方一位著名的企業家曾經說過:當公司的整體結構被合理地搭建起來以后,它應該是一臺可以自己運轉的“機器”,哪怕在這個位置坐著一只猴子,這臺“機器”也能夠正常運作。職業經理人的作用其實就是這部“機器”里的“潤滑劑”。西方企業的管理模式要求每個人都盡職于自己的工作崗位,保證“機器”的正常運轉,經理人的“潤滑劑”作用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美國企業管理大師考特·派瑞(Dr. Scott Parry)曾總結過東西方經理人的差異。比如,西方工業化國家較多采用“成人型”的管理,授權、建立團隊、共識這些詞語,表明了員工和主管的關系。而在亞洲,長久以來盛行的就是“父母型”管理。主管者扮演著父母的角色,期望員工擔任忠誠、負責、順從的孩子角色。這是亞洲文化的一部分:社會、家庭比個人更重要,公司也比個別員工重要。另外在對二者的評估中發現,中國經理人在從事相關工作的能力方面有不錯的表現,但在對于與“人”有關的溝通能力及領導能力方面,不如西方經理人。可見,中國經理人沒有起到“潤滑劑”的作用。相反,他們只是企業機器中的一個組件而已。經理人角色錯位,導致其行政能力的下降。
當前有很多在外國企業工作的中國職業經理,能夠在這些西方文化氛圍里協調工作。屢見不鮮的是,很多優秀的管理者及大學畢業生首選甚至前十名的候選工作單位都是外企,其次才是為中國老板打工。這是中國企業應該反思的問題。筆者在對比東西方企業時發現,中國企業里大部分的決策權都掌握在 “大老板”手中,有的家族型企業更是到了事無巨細的程度。而受聘的經理們只是簡單地執行命令與請示。相對在西方企業里,經理人的行政權力相對大,其歸屬感與責任心也相應增強。更重要的一點是,西方企業經過長時間形成的一種信任與監督,自主與協作和諧并存的氛圍成為了造就職業經理人的優良土壤。這些是需要中國企業不斷努力和嘗試才能學到的。這說明,企業管理制度并不是搭花架子給別人看,而在于如何真正落實在執行上。如果一個制度不從每個細節上落實執行,制度也形同虛設。
中國如何才能培養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職業經理人?這是個中國企業群體與職業經理人群體二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職業經理人群體需要不斷證明自己的管理及協調能力,以及對企業與合同的忠誠。他們需要做到的是“站好最后一班崗”的同時,“站好每一班崗”。當前,大部分本土企業行為反映了企業創建者與董事會的意志。這些真正處于頂層的老板如何信任和使用自己的“首相”(高級行政官),將決定職業經理人的成長。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的職業經理人也必須增加其自身的職業性。職業經理人之所以能夠稱為職業,不僅是因為他們有管理的專才,更重要或者更根本的一點是,他們應該擁有尊重與信守契約的精神。如果缺失這方面的品德,即便是某方面的天才,也是不合格或者不值得尊重的職業經理人。
如果說得更遠,中國企業的董事會成員也應該“懂事”。如果混淆了公司行政權與戰略決策權,也就是董事會與經理層發生角色錯位,引進所謂的職業經理人也只是一種“形象工程”而已。由于國內企業引進董事會制度時日不長,因而更應該在這方面多積累。董事不“懂事”可能是中國職業經理人制度難以構建完善的重要因素。
企業管理的透明度也是中國企業必須加強的方面。這一方面是企業對社會的義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只有企業與社會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企業才能做大、做強、做專。這樣,社會對企業可以發揮監督作用,優秀企業管理也可以展示其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