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在家鄉實在餓得受不了,所以很多人去闖關東。那時他只有18歲,母親用最后一點玉米面給他做好干糧后,就因浮腫離開了人世。他身上除了一床被子和幾個窩頭外,別無他物。拿著當時大隊里開的介紹信,他踏上討飯的道路,身上最值錢的就是那床被子,那是他父母結婚時買的被子,八成新,就是再餓,他也不舍得賣。
路過一個小村子時,他去了一戶人家,讓他吃驚的是那家比他還窮,一個跟他年齡相仿的年輕人,還有倒在床上餓得不能動的老奶奶,家里幾乎一點食物都沒有。于是他把手里僅有的一個窩頭給了老奶奶。晚上睡覺時,他發現他們家居然沒有一床被子,有的只是一堆破棉絮!第二天早上,他拿起剪子毫不猶豫地把那床被子剪成兩半,對年輕人說,咱們都湊合著把這個冬天熬過去就好了。年輕人和老奶奶都哭了,年輕人說,如果今生有緣,我們還會再見。
那是1961年的冬天,中國人印象中最冷的一個冬天。30多年后,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已變成一個年過半百的人,兒女成群,在家鄉住著幾間平房,過著很平常的日子。一天,一個陌生人找他,穿得像個港商,他想,他和香港人沒什么聯系啊,再說要聯系也是開發區的事,和他這老百姓有什么關系?車上走下來的人卻問他一個故事,問他記不記得30多年前剪過半床棉被給了一家人?他點頭。
那個港商握著他的手說,是那半床棉被讓他有勇氣度過那個冬天,他一直在找剪給他半床棉被的人,因為只有一床被子還能剪給別人一半的人,一定是有情有義的人。而中國人,一向知道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如今自己有錢了,難道還不應該還了今生的夙愿?隔了30多年,兩個年過半百的人把手緊緊握在一起。最后,港商留下50萬,說是對那半床棉被的回報,而他拒絕了。他說,雪中送炭,自古有之,錦上添花,就不必了。幾句樸素的話更說明他的為人。于是港商不再堅持,把那50萬全部投資建了希望小學。小學的名字,以這個朋友的名字命名。
半床棉被,30多年情緣,讓這兩個老朋友明白,點滴之恩,涌泉相報,因為那半床棉被,本就價值連城啊。
選自《人力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