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監管資本套利產生于巴塞爾協議資本監管框架的缺陷,其根源是銀行最優資本和監管資本要求的不一致。在新巴塞爾協議框架下仍然面臨監管資本套利的問題。監管資本套利在對銀行產生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我國應從短期、中期和長期對我國銀行業的賢本管理和監管分階段進行改革。
[關鍵詞]監管資本套利 巴塞爾協議 證券化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5)06—0099—03
[作者簡介]劉百花(1976-),女,河南平頂山人,經濟學博士,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理論。
所謂監管資本套利(Regulatory CapitalArbitFage,縮寫為RCA),就是銀行通過證券化和其它金融創新,在幾乎沒有相應降低銀行的總經濟風險的情況下人為提高資本充足率。
一、監管資本套利動因分析
1988年下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頒布了《關于統—資本計量與資本標準的國際協議》(Basel I)。協議沒定8%的自有資本對加權信用風險資產的最低比率。在Basel I框架下,銀行用兩種方法提高資本充足率,即提高資本金(提高分子)或減少總加權風險資產(降低分母)。除了這兩種傳統調整,銀行還可以通過形式上的調整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形式上調整包括兩種:偽造分子中的資本,或運用技術調整降低分母中的風險。前者可在符合會計準則或監管政策的條件下,減少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后者即監管資本套利。市場分析報告表明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銀行都存在相當規模的和監管資本套利有關的證券化,其中美國銀行主要采用資產支持證券(ABSs)和資產支持商業票據項目(ABCPs)形式,日本和歐洲銀行主要通過抵押貸款證券(CLOs)和銀行發起的資產支持商業票據項目(ABCPs)。
為此,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2004年6月26日公布的《統一資本度量和資本標準——修訂框架》(Baselll)中,對僅以減少資本為目的的證券化交易施以更高懲罰。作為對信用風險的監管資本要求的反應,銀行同樣可將監管資本套利活動應用于非信用風險,如利率風險和操作風險。因而在新巴塞爾協議框架下,銀行也同樣能夠通過監管資本套利降低監管資本要求。圖1反映了新巴塞爾協議頒布前后銀行監管資本套利的主要形式變化。

二、RCA對銀行影響的分析
監管資本套利在銀行的應用,不僅破壞了資本監管的有效性,而且對銀行本身也有兩方面的影響。
(一)RCA對銀行的負面影響
1.監管資本套利在銀行間的使用程度不同,造成銀行業的不平等競爭。監管資本套利在各銀行的使用程度不同,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不同,容易造成銀行間競爭不平等。有證據表明,監管資本套利規模巨大,增長迅速,特別是在大銀行應用更為廣泛。大銀行能夠更有效地進行監管資本套利,降低資本成本,使原本與規模較小銀行之間的不平等競爭加劇。
2.監管資本套利活動降低銀行資產質量,增大銀行系統性風險。監管資本套利鼓勵了銀行將其高質量資產證券化,保留了受到監管資本要求的高風險資產。證券化趨于降低銀行資產負債表保留的未證券化的資產的平均信用質量,使監管資本比不變,但是提高了總風險。同時,銀行的報告監管資本比不能說明銀行的真實財務狀況,若出現問題則延緩銀行迅速采取行動,這樣,受到扭曲資本標準要求的銀行機構的混亂會導致系統性風險。
3.監管資本套利破壞了監管資本標準的有效性。運用證券化等金融創新,銀行不斷調整資產組合,使其既不違反現行的資本標準,又沒有相應降低銀行的風險,因而資本標準也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例如1993年底巴林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遠超過8%,1995年1月巴林銀行還被認為是安全的,但到1995年2月末,巴林銀行就破產并被接管了。
(二)RCA對銀行的積極影響
監管資本套利是由資本標準本身的不足造成的。從理論上講,對企業活動的任何外部干預都會傷害其短期盈利性,甚至可能危及其長期生存能力。如果銀行保留的資本超過他們自愿持有的資本,監管資本套利阻止資本標準以一種非經濟方式扭曲銀行行為。監管資本套利對銀行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監管資本套利是削弱監管資本要求超過經濟資本部分負面效應的“安全閥”。由于銀行業激烈的競爭,銀行有壓力降低資本從而提高盈利。當監管資本要求比銀行自身配置給貸款的經濟資本高出許多時,銀行要么通過資本套利在提高資本充足率同時并不增加資本,要么放棄盈利業務。監管資本套利可以是一個“安全閥”,允許銀行貸款給高質量客戶。
為了說明監管資本套利對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的作用,我們將一種常見的資本套利形式——遠程發行與表1中的基本情形進行對比。在基本情形中所有的貸款都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風險資產組合由100美元總貸款組成,資金來源由88美元存款和11美元股本構成。銀行的一級資本和總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0%和12.%。

在遠程發行中,SPE代替銀行發起標的資產證券,由于銀行不持有標的資產,所以銀行的信用支持被視為直接信用替代,其監管資本要求等于MPCL的8%。遠程發行采用的工具是貸款支持商業票據(ABCP)。表2給出了相應的銀行和SPE的資產負債表。
通過遠程發行,銀行的總資本充足率從基本情況下的12.0%提高到15.0%其中一級資本充足率從11.0%提高到13.8%。通過業務運作,銀行提高了資本充足率而沒有相應的增加資本。
BaselⅡ努力使采用內部評級法的銀行的監管資本要求和它們自身的經濟資本更一致,但事實上許多國際大銀行已經通過監管資本套利做到了。

2.監管資本套利活動有利于改進貸款行為的低效率。在Basel 1監管框架下,高質量貸款和低質量貸款被賦予相同的風險權重。如果不能夠進行資本套利,受到資本約束的銀行就只能減少一部分貸款發放。因為高質量貸款收益率較低,銀行將首先減少高質量貸款。通過監管資本套利,銀行規避了監管資本要求高于銀行經濟資本造成對銀行貸款行為的扭曲,能夠改進貸款市場的低效率。
三、對我國銀行業資本管理和監管的啟示
針對我國銀行業的現狀,結合前面有關監管資本套利對銀行影響的分析,筆者認為應該分階段對我國銀行業的資本管理和監管進行改革。
1.在短期,我國可通過資產證券化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
2002年12月31日,我國政府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補充資本金。有學者估計,在未來四五年內,國有銀行必須每年獲得2700億元至3000億元左右的注資,才有可能滿足巴塞爾協議8%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鐘偉,2004)。現在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的收益很難用于增加資本金。如果用財政注資,資金數目龐大難以實現(王大用,2004)。
在此情況下,我國可以參照國外大銀行的做法,建立起不良資產定價機制,設立SFE,經過謹慎周密的資產價值分析、變現能力和進度分析,使不良資產價值與資產支持證券的價值相匹配,將不良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證券化既可以降低國有銀行的加權風險資產,又可以避免監管資本套利使銀行資產平均風險降低的負面效應。
2.在中期,我國商業銀行應在科學度量資產風險的基礎上合理進行資本配置
許多國際大銀行已開始建立自己的內部風險度量與資本配置模型,以彌補巴塞爾協議的不足。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信用風險管理系統最為引人注目。此外還有KMv公司建立的以期權理論為基礎的KMV模型,麥肯錫公司的Credit Fortfol{o View模型,以及瑞士信貸銀行的Credit Risk等。
與先進的國際性銀行相比,我國銀行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內部評級制度。無論在評級方法、數據的采集,還是在對評級結果的檢驗、評級工作的組織及評級體系的適用性等方面,都存在著相當的差距,從而極大地限制了內部評級在信用風險管理和度量方面的作用。我國必須參照國際性銀行的方法,建立起符合自己客戶特征和業務特征的內部評級體系。
3.在長期,從銀行監管的角度講,應該逐漸使監管更充分反映銀行風險,而不是一味提高資本充足率
監管資本套利活動凸現了將風險的監管度量和銀行的真正經濟風險統一的重要性。由于缺乏一致性,金融創新和監管資本套利增加趨于使監管資本標準更加扭曲,對有更多機會的大銀行尤其如此。
無論是從目前的資本監管還不能真正控制銀行風險而言,還是從監管資本套利對整個經濟體系都是低效率而言,銀行資本監管都應將目標確定為監管資本和經濟資本統一。因此,在銀行業加強風險度量和管理、完善資本配置的同時,我們要在利用銀行業風險管理進一步改革資本標準方面投入同樣的努力,這樣才有可能提高資本監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