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引進外資量的不斷增加,資金短缺局面的改善,我國應轉變利用外資戰略,更為重視利用外資的質量和績效。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利用了我國絕大部分的外資。本文以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三大經濟區域(環渤海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八個省市作為樣本,對其利用外資的規模、業績、質量、效益及潛力進行比較,客觀地評價和審視其對外資的使用。
[關鍵詞]東部沿海地區 外商直接投資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 (2005) 06-0067-05
[作者簡介]1.黃木長(1955-),江西撫州人,江西省撫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2.黎峰(1978一),江西撫州人,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中國外向型經濟;3.孫麗萍(1958一),女,江西撫州人,江西省東華理工學院副教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利用外資持續高速增長,隨著成功“入世”及國際制造業基地向中國轉移,利用外資速度更是穩步增長。2002年我國利用外資總額超過美國,成為利用外資最多的國家。截至2005年1月底,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5661.96億美元,合同外資金額11094.45億美元,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12504個。而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占據了我國利用外資的絕大多數份額,2003年,東部沿海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11.了7億美元,占全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76.96%。
由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為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故本文研究出發點為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一、規模比較
從利用外資規模上看,江蘇在實際利用外資總量和平均新簽外資項目規模方面都名列前茅(見表1)。2003年江蘇實際利用外資總量約占全國1/5,位居首位,這反映了隨著國際制造業基地加速向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轉移,外商直接投資正日益向這個區域集聚。而福建、北京、天津實際利用外資規模相對較小,分別占全國利用外資總量的4.86%、4.1%和2.87%。在人均利用外資方面,上海一枝獨秀,2003年達到319.61美元,福建、山東則比較低,不及上海人均利用外資的1/4。

二、業績比較
在一國范圍內,地區利用外資的業績指數,是指一定時期內該地區FDI流入量占全國FDI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該地區GDP占全國GDP總量的比例。計算公式為:地區FDI業績指數=(FDIa÷FDIb)/(GPPa÷CDPb)。其中FDIa為地區FDi流入量;FDib為全國FD]流入量;GDPa為地區的GDP;ODPb為全國GDP總量。如果指數等于1,表明該地區占全國FDI流入的份額與其占全國GDP的份額相等;指數大于1表示該地區吸收的FDI相對于該地區的GDP規模要大;若指數小于1,則表明該地區引進FDI的競爭力較弱,與其經濟規模不相當。
根據利用外資業績指數的計算公式,本文計算八個省市2001~2003年的利用外資業績指數,為了消除個別年份的波動,采用3年區間的平均值進行比較(見表2)。

縱向看,2001~2003年間,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江蘇、浙江)的利用外資業績指數穩中有升、后來居上,已成為中國外資最為集聚和活躍的地區,而珠江三角洲(廣東、福建)地區利用外資業績指數不斷下降的趨勢明顯。這同樣也印證了國際制造業基地加速向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轉移,及大量臺資紛紛由珠江三角洲地區向長江三角洲地區遷移這一事實。在環渤海經濟區中,天津利用外資業績指數有所下降,北京大致保持平穩,山東穩步上升。
橫向看,廣東、天津、上海及江蘇引進外資的競爭力比較突出,而山東、浙江利用外資業績指數雖然持續提高,但引進外資的競爭力仍相對較弱,3年利用外資業績指數平均值小于1,說明利用外資規模與其經濟規模并不相稱,利用外資規模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質量比較
我國利用外資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并產生了一些行業壟斷、環境污染、對內資“擠出效應”、利潤外流及人民幣升值壓力等負面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我國經濟發達和利用外資比重大的東部沿海地區,國家和地方政府更應該注重引進外資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應調整和采取更加合理的利用外資政策,提高外資的使用效益。本文選取利用外資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指標作為外資質量的衡量指標(見表3)。

首先是外資依存度,即外資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它表示經濟增長對外資的依賴程度。外資的流入擴大了當地的投資規模,從而進一步拉動地區生產總值的發展。2003年外資對上海、江蘇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相對明顯;山東、福建經濟增長中外資貢獻則相對較弱。
其次是外資對工業增加值及利稅收入貢獻方面,廣東利用外資的質量比較突出,2003年外資分別創造了工業增加值及利稅收入的29.3270和26.50%,上海和江蘇緊隨其后,天津、北京外資對工業增加值及利稅收入的貢獻較小。
當前,外資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以加工貿易為主,外資對我國沿海地區出口作用很大,外資企業出口額占當地出口總額的比重普遍較大。2003年天津的出口總額中,外資企業出口占近80%的份額,江蘇、上海、福建、廣東也都占到60%以上,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我國出口對外資的依賴程度較大。
現階段,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東部沿海大多采用“綠地投資”,即新建企業、投資生產方式,生產和管理本地化程度不斷提高,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就業的緊張。2003年,上海和廣東外企從業人員分別達到了就業人員總數的13.45%和11.25%。而江蘇、山東雖然利用外資總量分居全國的第一和第三,但外資對解決就業的貢獻程度卻并不高。
為了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利用外資的質量作一個總體比較,本文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八省市利用外資質量進行綜合評定,把表3的5個指標進行名次排序,按照第一名至第八名分別賦予分值遞減的8分至1分,然后將各分指標得分加總進行比較(總分40分)。

從表4可以看出,各分項指標中,上海的外資依存度、外企就業比重均排首位,外企對工業增加值及利稅收入的貢獻列第二位,以總分35分排在第一位,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外資對上海經濟社會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外資的質量比較高。廣東外資占工業增力口值及利稅收入比重最高,外企就業比重第二,以總分31分列次席,江蘇(30分)以微弱的劣勢居第三位。這三個省市是我國利用外資質量較高、業績較好的地區。
四、效益比較
效益是反映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產出效率的指標,本文選取了5個經濟效益指標來對東部沿海地區外資的效益進行比較(見表5)。

1.工業增加值率是反映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的一個指標,它的大小直接反映企業降低中間消耗的經濟效益,反映投入產出的效果。工業增加值率越高,企業的盈利水平越高,投入產出的效果越佳。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外資企業工業增加值率相差不大,其中山東(29.40%)最高,天津(22.40%)最低。
2.居、資產貢獻率反映企業資金占用的經濟效益,是說明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的收益能力的指標。北京外企的資產獲利能力相對較高,總資產貢獻率達到14.51%,江蘇外企則比較低,僅為9.65%。
3.成本費用利潤率是指實現利潤與成本費用之比,它是反映企業投入與產出的經濟效益指標,也是反映企業降低成本費用的指標。我國東部沿海八省市中,北京外企的成本費用利潤率最高,為8.11%天津最低,僅為5.07%。
4.全員勞動生產率是企業平均每個職工在單位時間內創造的生產最終成果,反映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勞動投入的經濟效益,用于衡量企業職工(個人)創造價值的能力。北京、上海外企的勞動使用效益較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達到174454元/人·年和152700元/人·年,而福建、浙江、廣東外企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還不及北京、上海的一半,有待進一步提高。
5.百元資產實現工業增加值是反映企業資產的使用效益指標,用于衡量企業資金創造價值的能力。山東、廣東外企資產創造價值能力較高,百元資產分別能創造32.61元和32.49元的工業增加值,浙江最低,百元資產實現工業增加值僅為26.26元。
用同樣方法對東部沿海地區外企效益進行綜合評定,從表6可以看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北京(33分)的外資企業經濟效益最好,山東(28分)次之,上海(26分)、福建(25分)、廣東(21分)、江蘇(19分)、浙江(16分)、天津(13分)分列三至八位。

五、潛力比較
在一國范圍內,地區利用外資潛力指數是衡量一個地區未來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國際競爭力和潛力的指標。本文選用了8個變量作為評價地區吸引FDl的潛力指標。這8個變量分別是:人均GDP、過去10年GDP增長率、出口占GDP的比例、每千人擁有的電話數、人均等級公路、人均電力消費、RD支出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
每個變量的分值計算如下:取一個地區一個變量的值,然后減去參與排名的地區中該變量的最小值,將得到的結果再除以這些地區中該變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一個地區總的潛力指數就是這8個子要素指數值的平均值。計算公式如下:地區FDI潛力指數=(Vi-Vmin)÷(Vmax-Vmin)。其中Vi為地區i的一個變量值;Vmin為該變量的最小值;Vmax為該變量的最大值。潛力指數的取值在0~1之間。如果總潛力指數等于1,表明該地區每個子要素都排在第一位,區位優勢和競爭優勢最強。潛力指數越接近1,該地區未來引進FDI的競爭力和區位優勢越顯著;潛力指數越接近0,該地區未來引進FDI的競爭力和區位優勢越弱。
利用外資潛力指數的各個子要素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一個地區今后引進即l的潛力和競爭力。人均GDP代表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越高,該地區對商品和服務需求的規模和程度越高。較高的人均GDP意味著較大的市場、較高的生活水平,這是吸引市場尋找型投資的關鍵因素之一。過去10年GDP的增長率代表該地區未來市場的規模和潛力,較高的增長率意味著生產力的提升,并引致其他導向型的FDi。出口占GDP的比例反映的是一個地區參與國際化的程度高低。每千人擁有的電話數代表一個地區的通訊水平,體現區位物質基礎設施的狀況。人均等級公路可以體現一個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狀況,這也是影響FDI流向的重要決定因素。人均電力消費代表能源的可獲得性和成本,是影響FDl特別是效率導向型FDI的重要因素。RD支出占GDP的比例表明該地區的技術能力,其中創新能力是吸收尋求創新資產型FDI的一個關鍵因素,本文采用科技3項費用及科學事業費用總和占GDP比重來衡量這一指標。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個地區勞動力所擁有的高等教育和相關技能的程度,高技術勞動力的質量與成本是目前全球和地區性吸引FDI的核心優勢,本文采取大專以上學歷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指標來衡量各地的人力資源情況。
根據潛力指數的定義與計算方式,本文計算出2003年我國沿海八省市利用FDl的潛力指數并進行比較。從表了可以看出,上海的人均GDP、等級公路密度、人均電力消費三項指標均列首位,出口占GDP比例、每千人擁有電話數、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三項指標均排第二位,以平均值0.78高居榜首,這充分說明了上海在經濟發展水平、國際化程度、人力資源水平、基礎設施方面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未來利用外資的潛力最大。北京在過去10年GDP增長率、每千人擁有電話數、RD支出占GDP比例、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指標方面位列東部沿海地區之首,人均GDP、人均電力消費兩項指標位居次席,平均值0.75位居第二。以下依次是天津(0.64)、廣東(0.58)、浙江(0.48)、江蘇(0.36)、福建(0.31)、山東(0.30)。

根據以上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利用外資質量和潛力指數的測算,我們可以將這些地區劃分為領先地區(較高質量和較高潛力指數)、追趕地區(較低質量和較高潛力指數,發展后勁足)、被追趕地區(較高質量和較低潛力指數,有被趕超的可能)及落后地區(較低質量和較低潛力指數)。

從表8可以看出,上海、廣東利用外資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比較突出,同時在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增長潛力、國際化程度、科學技術水平、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也具備一定的優勢,未來對外資仍將保持很高的吸引力,外資對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仍將發揮巨大作用。北京、天津盡管現階段外資對本地發展的促進作用相對不明顯,但由于利用外資的潛力較大,將逐漸追趕,成為“后起之秀”。江蘇、福建利用外資的規模、業績、質量在全國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利用外資潛力指數較低(在經濟發展水平、研發投入、人力資源方面尚顯不足),未來吸引外資的競爭力相對較弱,有被后來者超越的可能。而山東、浙江無論在利用外資質量還是潛力方面都相對處于落后地位,在東部沿海地區利用外資競爭中處于不利的位置。
結 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制造基地及研發中心向中國內地轉移,我國正日益融入跨國公司全球生產及研發體系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區三大區域乃至區域內各省市之間對外資尤其是優質外資的競爭將愈演愈烈,對外資的有效利用程度及利用外資業績水平是決定各地經濟發展速度及效益的關鍵因素。
1.上海、蘇南、浙北地區正在形成外資的集聚。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利用外資規模、業績及質量方面均有著不錯的成績,江蘇、上海、浙江2003年利用外資的總量分居全國的一、四、五位,在這種情況下,重視利用外資的質量、效益及調整外資的區域及產業分布尤為重要。外資積聚的上海、蘇南、浙北地區應提高外資進入門檻,加大優質外資的引進力度,同時把更多的“次優”外資向利用外資相對較少的蘇北、浙南地區轉移,從而實現區域共同發展。另外長江三角洲在外企效益方面(尤其是江蘇、浙江)成績并不突出,說明其利用外資的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應該調整外資的產業導向,更多地把外資引入高附加值、高增值率的高新技術產業,促進地區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利用外資潛力指數表明,由于在經濟發展水平、研發投入以及人力資源方面的不足,江蘇、浙江利用外資的競爭力將缺乏后勁,有可能被其他省市趕超。因此江蘇、浙江應該未雨綢繆,增強危機和競爭意識,在充分保持和加強其優勢因素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大力加強和改善其不足之處,加快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大研發投入,同時實施“人才國際化”戰略,加強對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和爭奪。
2.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最先利用外資的地區,由于政策及毗鄰港澳臺等因素,在利用外資的規模、業績、質量方面長期占絕對優勢。然而東南亞金融危機后,伴隨長江三角洲的崛起,其利用外資的規模及業績明顯地呈下降趨勢。同時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區外資主要以港澳臺投資為主,其投資也基本上是“前店后廠”模式,重點投向勞動密集型行業進行代加工,因此利用外資的質量及外企效益也并不突出。另外在利用外資潛力要素中的經濟發展水平、出口比例、基礎設施、研發投入、人力資源方面福建甚至處于落后的水平(廣東也僅僅略高于東部沿海平均水平)。這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在未來利用外資的競爭中前景堪憂。
由此可見,珠江三角洲地區應重整旗鼓、迎難而上,在“二次創業”的口號下奮起直追,力爭在未來競爭中搶占有利位置。廣東應該充分發揮和加強其外資質量較好、地理位置優越、制造業基礎較強等比較優勢,努力承接國際制造業基地的轉移,并不斷優化外資來源結構,采取積極措施,開拓歐美渠道,提高歐盟和美加、日韓等國的投資比重。鼓勵外商投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引導外資從制造業向金融貿易服務業與智力開發行業投資,吸引外資從單純沒了開店上升到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區域總部及投資公司、研發中心。福建應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地理區位,發揮現有臺資企業的聚集和帶動效應,開拓對臺引資的新路子,吸引更多有實力的臺資企業前來投資興業,同時加強外資的產業導向,培育外資產業集群,提升吸引外資的區域競爭力。
3.環渤海經濟區雖然在利用外資規模、質量方面相對較落后,但是外企效益較高表明外資產業分布較為合理,加之京津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研發力量、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利用外資的后勁充足。在未來利用外資的競爭中,北京和天津有望發揮對優質外資強有力的吸引力,吸收更多優質高效的外資,北京應充分利用其IT產業發達、人才集中的優勢,繼續加強引導外資投向計算機應用、郵電通信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進而提高外資利用的規模及質量。
(收稿日期:2005-08-15 責任編輯:垠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