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深圳新定位的探討與爭議

2005-04-29 00:00:00朱文暉
開放導報 2005年6期

[摘要]2002年以來,學術界對深圳的定位和發展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提出了各種思路。2005年9月份溫家寶總理視察深圳的講話,明確了中央將來會繼續給深圳的政策,提出了對深圳未來工作的要求,為這次討論劃了句號。本文主要結合有關對深圳定位的探討,提出作者對深圳未來發展方向和政策選擇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深圳定位 未來方向 政策探討

[中圖分類號)F1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5)06-0054-06

[作者簡介]朱文暉(1969-),廣西桂林人,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國際經濟、區域經濟。廣東的政策回歸與產業新格局2003年春天,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視察廣東,對廣東提出了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和協調發展的要求,讓廣東在與長三角的競爭劣勢中獲得了新的政策動力。2003年7月1日,新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深圳之后,很快向深圳派出了調研組,聽取各方對深圳未來發展的意見。于是,深圳的定位問題成為當地街頭巷尾的議題,幾乎被“拋棄”的深圳終于找到了一線希望。同樣,跨國公司的投資者也關注到了廣東發展的政策變化,當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的重點區域便選擇廣東,他還專程赴中山大學發表關于中德關系的演講;而日本汽車制造業的投資者則大舉來到廣州等地考察和發展。

由于珠江三角洲在1997~2002年經濟發展的步伐不大,遠不如同期的華東地區,也不如前期的珠三角,珠三角因此累積了很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如果配合合適的中央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行為,就會成為強大的區域經濟發展動力。在這個政治背景下,2003年秋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提出了建設“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概念,力圖將華南和西南地區九個省區的經濟聯系通過一套制度化的機制加強整合,得到了周邊地區的積極回應。應該說,“泛珠三角”的提出,既呼應了中央區域發展政策的調整,也為廣東未來的發展找到了更大的腹地,珠三角地區重現了1980年代中央和廣東的良好互動關系。與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變化的趨勢吻合,廣東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最大變化在于產業結構發生了從輕工業為主向重工業為主的轉變。本田、日產、豐田三大汽車廠,分別將自己最流行的車型雅閣、藍鳥、佳美擺在廣州周邊生產,令廣州有望成為僅次于上海的全國第二大轎車生產基地?;葜葜泻S团c殼牌43億美元的合資項目,廣州石化和茂名石化80萬噸乙烯擴建工程,英國BP在珠海投資10億美元的PTA項目投產,以及液化天然氣項目,意味著廣東的石化工業在短期內就可以進入中國的上游位置。在這個基礎之上,珠三角的許多地級市在經濟發展規劃中紛紛加入裝備工業、汽車零部件、石油化工業等重工業項目。通過與本田、日產、豐田、殼牌、BP等世界級跨國公司的合資,在中國沿海地區走向全球化過程中,廣東也迅速形成了新的優勢。

廣東產業結構的重工業化,對廣東內部經濟的空間分布帶來重大影響。在這輪調整當中,獲得好處最大者是廣州。廣州良好的工業基礎、大城市的功能、市政府的強勢作為,令廣州在汽車、鋼鐵、造船、石化方面取得了突破,前兩年頗具爭議的南沙開發計劃終于結出碩果,南沙不僅成為廣州取得珠三角龍頭城市地位的關鍵,也成為珠三角產業結構升級的指向,更成為珠三角與世界級跨國公司接軌的制高點。隨著“泛珠三角”規劃的推進,廣州將成為整個南中國當之無愧的中心。同樣,珠海因為前10多年經濟發展不順,其土地成本低、物流條件好的優勢令其在重工業化過程中占盡優勢。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興建,未來10年將是珠海大發展的10年。地處珠三角另一端的惠州,在殼牌石化和液化天然氣項目的帶動下,也有望進入高速增長階段。而另一個重要城市東莞,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短短幾年中也取得了城市化的大突破。應該說,在這次產業結構調整中,比較被動的是深圳。

有關深圳定位的探討

客觀地說,深圳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從政策上看,雖然國務院在2003年向深圳派出了調研組研究深圳的發展路向,但中央政府對深圳的“特殊”定位一直未能再次得到“預期”的確認,深圳的路向不明(雖然2003年深交所的新股得以重發,此后中小企業板塊也順利設立,但在全國證券市場不景氣、甚至接近破產的背景下,這些“撿回來”的政策的作用遠低于預期);從產業結構上看,深圳的工業基礎基本是輕工業和電子信息產業,與中國現在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高速發展的重工業失之交臂;從土地、人才等資源條件看,深圳的范圍狹小,又缺乏有深厚背景的大學,甚至連大學的數量和質量都比不上廈門、青島、長春等經濟規模小得多的副省級城市。從2003年中開始,各界都在探討深圳的重新定位,捉出了不同的思路,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點:

第一,推進深港一體化及建設大珠三角的“特區聯盟”。持此觀點的專家認為,深圳不可能單打獨斗,深圳必須和香港配合發展,形成服務于香港、珠三角的定位。香港是一類定位,深圳是二類定位。所以深圳應該把自己和香港、珠三角定位聯合起來。深圳社科院院長樂正認為,深圳很難單獨成為國際化城市,只能在和香港的融合中增強國際化功能,和香港聯合組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在未來10年或者20年時間里,在各方面支持和自己努力下,把香港、深圳大都會圈建設成中國第一個世界級大城市,挑戰東京、挑戰紐約。這是深圳發展定位新的機遇或者新的問題。第二,另外一個比較接近的觀點,是建議中央賦予深圳更多的功能,讓其成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港,通過放開一線、管好二線,令深圳與香港的經濟體制完全接軌。綜合開發研究院(CDi)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馮蘇寶建議,中央政府應繼續將深圳作為經濟特區來發展,但未來的特區應該規范化運作,使各項功能到位,實行嚴格的“境內關外”管理,實行特殊的外匯管理制度,在總的發展模式上可以參照香港,向自由港看齊。第三種建議與前兩者不太一樣,強調要提升深圳的行政級別,爭取令深圳成為直轄市。CDI認為,目前中國已有四個直轄市,從經濟總量上分析,深圳已超過天津、重慶兩個直轄市,對中央財政的貢獻、對全國進出口貿易的貢獻更是一般的直轄市和省區所不能比,但由于受到現行體制限制,深圳經濟發展的潛力遠沒有發揮出來,對華南地區經濟的帶動也沒有發揮出來,在保持香港經濟繁榮和穩定發展方面的作用也沒有發揮出來。深圳大學教授魏達志則稱,當前欲實現深港經濟一體化有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首當其沖的便是深圳的城市行政規格不高,缺乏與香港實現一體化全面對接的行政定位。第四種建議與第三種建議相關,利用深圳對珠三角東岸實行整合,擴大深圳的版圖,實現與“大廣州”、“大珠?!?、“大佛山”相對應的“大深圳”概念。流傳的深圳擴大版圖的方案大致包括:一是將現東莞市的塘廈、鳳崗、清溪三個鎮(約300平方公里),以及惠州市的原惠陽市和惠東縣(分別為2982和3398平方公里)劃入深圳;二是將東莞的三個鎮和整個惠州市劃進來;三是將整個東莞和惠州都劃入深圳。

在現實操作中,由于上述建議都涉及到中央對深圳的重新定位,深圳市政府提出的則是建設國際化城市的方案。為了不激化與周邊地區的矛盾,深圳市有關官員提出了深圳市政府對定位問題的三個原則:一是深圳從未提出要做大珠江三角洲“龍頭”。二是深圳的制度創新最重要,三是深圳沒有提出要建直轄市。因此,深圳建設國際化城市的目標是:用20年左右的時間,在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深圳建設成為重要的區域性國際化城市,努力建設“五個城市”:高科技城市;現代物流樞紐城市;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美麗的海濱旅游城市;高晶位的文化—生態城市。為此,深圳市還決定,對深圳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進度作適當調整,對原有的指標體系進行調整、充實,最大的變化是增加了人居環境、自然生態、社會發展方面的指標。實際上,深圳的這次新定位并不能改變深圳在全國經濟和珠三角經濟中下滑的趨勢。因此,這個定位隨著深圳政府在2004年的換屆,自然也就淡化了。

深圳今天面臨的問題,是一個“中央政策一地理范圍一產業結構一內部體制”四位一體的問題:前幾年深圳特殊政策流失和近年的模糊,造成深圳的發展方向不明(最典型的例子是“二線關”的存廢和由此引發的深圳內部的“一市兩制”問題),在香港和廣州的定位逐漸明確、產業走向逐漸明晰的夾擊下,深圳原有的優勢會進一步喪失。由于深圳發展方向不明,深圳的城市化、與珠三角其他地區的產業和經濟(以致心理)銜接、與香港的關系也陷入困境。在既有優勢不斷喪失之際,由于缺乏土地、水源、名牌大學等資源的先天不足,深圳無法像廣州(重工業化和南沙開發計劃)和東莞(城市化和松山湖園區的建設)那樣利用自身的資源獨辟蹊徑;地域的限制和偏輕的工業結構,又制約了深圳無法像廣州和惠州、珠海那樣走向重工業化,無法與新一輪全球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接軌。如果說上述因素屬于外因的話,內因則是前幾年深圳市對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態勢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把握不足,在偏重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同時忽略了重工業和普通工業的發展;在外部政策環境惡化的同時,沒有真正抓好內部管理水平、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在廣州、東莞、珠海等城市找到新的定位后,深圳則陷入了一個多重因素相互制約的陷阱:中央不給政策,則無法定位,無法擴大地理管轄范圍;如果不能擴大地域面積,則無法降低營商成本,也就無法實現產業結構向重工業的適當轉型,總體產業結構也無法改善;如果深圳在產業調整方面和經濟輻射力方面持續下降,中央可能就很難下決心給深圳更多的特殊政策,廣東省政府和周邊其他城市也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利益來挽救深圳的衰落。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就算一段時間以后中央給了深圳直轄市的地位,其作用恐怕也遠不如想像大。

由于受制于上述困局,民間流傳的深圳定位,大部分也流于一廂情愿的設想,缺乏操作性。第一,深港都會區和“特區聯盟”的提法過于一廂情愿。通過CEPA的實施和中央政府對香港經濟的重新定位,香港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周期。香港在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中的作用,香港與珠三角、泛珠三角的經濟合作,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深圳在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系中長期扮演的主要中介功能將會相對而急速地淡化(特別是在港珠澳大橋興建、打通了香港和珠三角西部地區的陸路交通后)。從中國沿海的布局看,雖然上海提出了建設世界第六大都會區的設想,但包括香港、澳門、深圳、廣州、東莞、珠海、佛山在內的大珠三角成為一個輻射泛珠三角的全球性大都會區的現實可能來得更快,不做大的動作、不從根本上改善自己的處境,深圳只能成為這個大都會區中的一個普通城市,該大都會區的雙龍頭將會是香港和廣州,夾在中間的深圳會十分被動。第二,將深圳建設為真正的自由港,在理論上和現實中都有很大操作難度,面對入世后中國全方位開放的態勢,面對其他地方加速開放的壓力,中央政府很難作出這種決策。第三,將深圳提升到直轄市的地位,有一定的可能。但一定要搞清楚深圳提升為直轄市,究竟是有利于、還是不利于大珠三角的整合和拉動華南經濟圈?是先做好自身的工作更有利于申請直轄市的地位,還是怨天尤人、坐等直轄市定位的來臨?如果深圳獲得了直轄市,它對深圳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又有何幫助?第四,最具操作性的是利用深圳來整合珠三角東岸地區。但它能否得到廣東省的支持,它能否得到東莞和惠州的支持,整合之后能否帶來整個珠三角東岸區域產業結構的提升和競爭力的提高?

中央新的區域政策布局

到2005年中,新一屆中央政府在利用特定地區來實施特殊政策方面提出了新舉措:

第一,在中國北方的天津濱海新區以及其他城市建設和上海浦東一樣的“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2005年6月21日,面對中央政府新一輪區域布局,上海浦東新區率先向國務院申報了“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并獲得了批準,浦東將爭取對外開放和制度創新的先行先試權,為進一步改革開放探路。有關學者稱這“可以媲美當年設立深圳特區,因為浦東的改革方案比過去各次改革力度更強,產生的影響更大”。在溫家寶視察天津后,國務院很快又批準了天津濱海新區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從發展趨勢看,類似的“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在東北、華中、西南等其他地區也可能設立。因此,綜合改革試驗區將成為許多大城市對外開放和體制創新的新窗口,這些城市之間的優惠政策也將逐漸拉平,1980年代獨惠深圳、1990年代偏愛上海的局面將不復存在。

第二,就全國范圍而言,惟一享有實質特殊政策的區域應該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區域政策調整中,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充分考慮了香港的特殊地位,利用其來推進中國的總體對外開放。由于香港被新一屆中央領導人主動納入到中國總體的對外開放戰略之中,香港將在金融、物流等服務業方面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窗口,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在新定位下香港在中國經濟中獲得了類似于1980年代的深圳和1990年代的上海的“特殊政策”,形成了它與內地關系的良性循環。該循環的起點是香港的一國兩制,其保障是香港對內地的體制優勢,載體是香港和內地不斷增加的經貿、人員和各種往來,特別是2003年在國務院總理見證之下雙方簽署的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而目標則是香港長期的繁榮穩定及其對內地的新貢獻。香港越繁榮,就越能體現一國兩制的優越性,中央政府才能越放手發揮香港的體制優勢,香港才越能將其與內地的體制落差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實現自己的繁榮穩定。可以說,在這個模式下,中國第四代領導集體成功地摸索到了一條中央和香港特區的互動之路。

第三,在上述背景下,深圳特區的定位終于得到了確認。2005年9月12-]3日,在中央調研組對深圳進行調研兩年之后,溫家寶來到深圳考察,并在此召開了特區經濟工作座談會,對深圳特區成立25年的成績作出總結,并明確了中央將來會繼續給深圳的政策。溫家寶的深圳之行,終結了將近三年的深圳定位之爭。一方面,他高度肯定了特區的成績并重申中央對特區的政策(簡稱“三個不變”):發展經濟特區的決心不變、對經濟特區的基本政策不變、經濟特區在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不變;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還要辦得更好。但另一方面,溫家寶指出了今后深圳的t項重點工作,在這個時期深圳向中央要的新政策、要擴大土地面積和轄區范圍、要直轄市地位等具體的要求一個也沒有滿足。因此,中央未來賦予深圳的“特殊”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便局限于特區內部的體制改革和發展模式轉換。

結論:維持特區和正常城市的平衡

但是,今天的深圳已經不是10年前的深圳了,這是一個實際人口超過1200萬,可供開發的土地不到300平方公里,土地、水資源、生活環境等負荷高度緊張的大都會了。同時,深圳又不是一個正常的城市,旁邊的香港享受一國兩制的政策,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的軟硬件方面都優于深圳,深圳內部又被一道二線關分為特區內和特區外兩個差距極大的部分。因此,雖然中國整體還在繼續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道路,中國的主要城市(如上海、南京、沈陽、廣州等)也可以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但深圳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傳統工業化的道路都已走到盡頭。對于深圳而言,未來的發展不但要走出新路,更重要的恐怕是首先要解決過去25年發展過程中遺留和不斷積累下來的問題。

1.成為一個正常的城市——如何解決遺留問題

深圳今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它包括特區內和特區外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兩者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模式大不相同,而且彼此之間不協調,甚至出現背離。從1980年到2005年,作為深圳主體的特區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向香港接軌,強化“特區”的作用,竭力維護特區內的優惠政策和由此形成的優勢,而對特區外的寶安、龍崗兩區投入很少(無論是深圳市本身的政策投入,還是軟硬件投入都遠低于特區內)。在上述討論深圳定位時,民間關于建設與香港的“特區聯盟”和建設“境內關外”的“自由港”的建議均屬這種做法的最終目標。但另一方面,在過去25年的實際發展中,光靠特區這一小塊地方是無法支持深圳的大發展的,也無法把握香港產業轉移提供的龐大機遇,于是,特區外的寶安和龍崗兩區的發展便更多具有珠三角東部地區(特別是東莞)外向型勞動密集工業化的特征,以“三來一補”為主,大量占用土地和引入中低端外省勞動力,對生產和生活環境缺乏投入,特區內的城市化和特區外的工業化出現背離。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10年時間里,即使深圳已無法再拿到中央的特殊政策,深圳有關部門不但沒有早日解決這個問題,仍然把希望寄托在特殊政策上,或者只做表面文章(如創辦“衛生城市”等),進一步耗費了深圳的土地、空間、水源等硬資源和治安、環境等軟資源,不但沒有借這個機會吧深圳調整成為一個正常的城市,特區內外的兩極背離趨勢反而更為嚴重,終于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正如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指出的,對于深圳未來經濟發展模式,只能由“速度深圳轉為效益深圳,在土地不增加、資源不增加、人口總量降低、人口素質提高、環境成功改良前提下,大力發展‘效益深圳’經濟創新模式,把深圳建設成名副其實的節約型、環保型、自主創新型城市?!边@個說法,實際上是要彌補過去25年深圳城市化和工業化背離帶來的損失。所謂“人口總量降低”,只能是降低勞動密集加工業中的低工資外來民工的數量,逆轉過去的粗放式工業發展模式。這種做法,在全國也屬於首創,其難度不亞于許多老工業基地城市的改造。

由于在中央政府新的定位中,深圳已經不可能再拿到類似1980年代的政策,因此,深圳未來發展的最大阻力(也許是最大潛力),便在于如何將特區外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提升到特區內的水平,令深圳成為一個正常的城市。從這個思路自然衍生出兩個具體政策。

第一,二線關的存廢問題必須提上議事日程。二線關是早期發展特區的一個歷史遺留產物,它也成為過去10多年來部分學者和官員幻想深圳繼續享受更特殊政策的“寄托”。現在看來,二線關給深圳內部造成的“一市兩制”、給深圳和珠三角其他地區互動造成的心理和物理隔閡及其引發的負面影響已經遠遠大于其存在的可能正面效應了。在這種情況下,深圳市政府首要工作之一,可能就是研究如何妥善地解決“二線關”的問題。即使在法律上完全廢除“二線關”的條件不成熟,深圳市政府也必須向特區外地區投入更多資源,在城市規劃、管理水平、投資環境上消除特區內外的差別(等消除特區內外的環境差別后,將特區內的一些政策擴散到特區外,中央恐怕也不會反對)?;蛟S,這正是中央鼓勵深圳要進行的“制度創新”。例如,2003年起深圳市政府在寶安、龍崗兩區推進的農村戶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城市化進程,就完全是深圳市政府主動作為的表現。如果深圳市政府連特區外都管不好,又如何能做到溫家寶要求的“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進而“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服務全國”呢?

第二,深圳現行的人口管理政策必須作重大調整。在珠三角的工業化過程中,外來、特別是外省來的打工人口很多。長期以來,這些年輕的民工對珠三角的經濟起飛有很大貢獻,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卻無法獲得當地的戶籍。這固然有中國戶籍制度管理較嚴的因素,但主因卻是賦予外地人口戶籍涉及到當地居民和政府眾多的既得利益,當地政府的態度極為消極。這個問題在深圳表現得最為突出,2003年深圳1200萬人口當中(深圳的官方統計常住總人口為557萬),有深圳戶籍者僅為150萬人??鄢s50萬土生土長的深圳居民,這意味著外來人口只有十分之一能夠獲得深圳的戶籍。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壓低戶籍人口,固然可以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方面節省地方政府的支出,但長此以往,卻給深圳的服務業發展和社會文化發展帶來了重大的負面影響。這種隱藏于社會心理深處的無根文化與前文所述的深圳政府部門在某些方面追求的表面文章行為互相影響,造成了彌漫于深圳的短期、浮夸、尋租現象,早期創業過程中的“孺子?!本翊笫芮治g。實際上,近年來深圳人口政策的負面影響已波及深圳第三產業發展,正如《深圳統計年鑒》指出,“戶籍人口過小,嚴重影響住宅消費、教育消費、醫療消費、文化消費、體育消費、休閑消費,客觀上制約了第三產業發展?!睆拈L遠看,該政策更可能影響到深圳的高科技產業的創業環境、深圳作為支柱產業的文化產業的環境培育。因此,深圳在短期內必須就這個問題作重大決策。

2.妥善處理與周邊地區的關系

深圳不是一個正常城市的重要特點和體現,就是它缺乏、甚至沒有腹地。長期以來,深圳與周圍的東莞和惠州等地并沒有形成城市與腹地關系,與上文所述的特區內外差別一樣,深圳特區政府的眼光向上,向著中央要特殊政策,在“服務全國”的名義下,深圳從來就沒有在戰略上考慮過如何有效服務于珠三角其他地區。在現實中,在市場力量作用下,珠三角東部廣大地區的外向型工業化實際跨越了深圳特區,選取了兩個地方來實現它們的服務功能——廣州和香港。因此,盡管深圳是一個在25年內發展起來的新城市,也地處全國發展最快的珠江三角洲的前沿。但作為全國最成功的特區,深圳與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區并沒有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物理上的“二線關”、心理上的優越感,都是阻礙這種合作關系推進的因素。今天,珠三角的城市化水平在迅速提高,空間格局在急速變化,經濟總量在加速放大,廣州充分享受到了這股蓬勃的市場需求,深圳則被迅速排斥在外。溫家寶總理最近對深圳的定位,表明短期內深圳無法在地域上兼并臨近的東莞和惠州部分地區,未來即使深圳有效整合了特區外部分,依然面臨如何與珠三角融合的尷尬局面,深圳大力發展的物流業、金融業也難以順利輻射到整個珠三角?,F實地看,在行政區劃無法調整的情況下,深圳只能在經濟上主動加速與周邊地區的整合,盡可能、盡快地擴大深圳的輻射力,用多種方式與周邊城市聯手發展重工業項目,共同推進珠江東岸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將深圳的城市服務業有效擴大到惠州和東莞,首先在深圳和周邊地區形成互補關系(如東莞塘廈鎮與深圳的關系)。當然,這個工作要在短期內見到效果、要取得突破,是非常困難的。但如果總像過去那樣回避,而不是主動解決這個問題,無疑會給深圳的長遠發展蒙上陰影。

3.如何處理與香港的關系

筆者雖然建議深圳向正常的城市方向邁進,但深圳畢竟是一個特殊城市。她的最大特殊性在于它旁邊就是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如何處理與香港的關系,是事關深圳發展的最大難題。深圳前25年的高速發展與香港密切相關,未來深圳的發展同樣受到香港因素的影響。與1990年代后期不一樣,用好、用活香港,加速深港、粵港——體化,已經成為新一屆中央政府的區域發展方針。香港對深圳的發展有兩重性,一方面,香港能夠繼續給深圳帶來動力。另一方面,香港的存在及其強大的體制優勢,又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深圳作為一個正常的城市在服務業的升級。例如,深圳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離問題,深圳無法與周邊的東莞和惠州的外向型工業形成中心和腹地關系,在很大程度上便是香港替代實現了相應的服務功能,特別是為這些地區的港資企業提供了生產性服務業。未來相當一段時間的現實是:深圳的產業結構升級越不過香港,深圳的體制再如何創新,也達不到香港的水平。中央政府在未來一段時期對香港的政策傾斜,香港與內地更為緊密的經貿關系,都會對深圳的產業結構變動趨勢造成直接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深圳應該趨利避害,主動加速推進深港一體化,在大珠三角整合中卡位。深圳一定要從戰略高度看待深港合作,通過具體的合作來強化深圳鄰近香港的優勢。深圳要善于利用中央對香港的支持,強化深圳在海運、航空貨運方面的優勢。例如,可以考慮通過實現港深機場的一體化管理,讓深圳機場在中國的航權開放過程中先行一步,為深圳的航空運輸形成強大的政策高地。又如、通過與香港地鐵公司的合作,令深圳的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水平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同時也幫助香港地鐵公司擴張市場。深圳機場、地鐵等與港方的合作,將是深港合作邁上新臺階的重要指標。一旦這種合作形成了氣勢,所渭的“港深”聯盟才能在大珠三角的整合中占到先機。才能在“泛珠三角”的形成過程中搶到制高點,才能抗衡廣州不斷壯大的輻射力。另一方面,深圳要有意識地形成與香港的“錯位發展”和優勢互補,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香港和內地其他地區更為密切的經濟整合,都意味著深圳在香港與內地關系中的重要性會相對下降,所以深圳必須要大力發展與香港互補的產業和資源,真正做到優勢互補。現在看來,深圳在與香港合作方面最大的資源,應該是過去10多年來其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應該說,深圳的高科技產業集聚群的大部分企業是依靠深圳的環境、國內的人才和市場發展起來的,并不是從香港轉移而來的產業。但今天深圳的高科技產業群體普遍面臨走向海外的重大機遇和現實壓力,如何利用香港活躍的金融市場實現這些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國際化,籌集它們大發展的資金,都是深圳的高科技企業面臨的戰略抉擇。如果香港在金融方面的優勢能夠和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無疑將大大強化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群體在國內的地位。

雖然深港之間的經濟合作主要依靠市場力量推動,但在這個過程中,雙方政府的有效溝通,在基礎設施建設、通關安排便利化等方面都可以有所作為。過去兩年來,深圳市政府主動突破粵港聯席會議的制約,建立了兩地政府間的直接溝通機制,應該是為兩地未來的互動打下了重要基礎。在未來的互動過程中,兩地政府在發展理念、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不同也會體現出來,雙方應該秉承求同存異、共同繁榮的原則妥善處理雙方的分歧之處,如24小時通關衍生的問題、河套地區開發的原則,等等。

總而言之,有關深圳如何成為正常城市和妥善處理與周邊地區關系的分析,主要是從城市化的線索來探討深圳的定位,盡早讓深圳從一個特區的角色轉換為一個正常的城市,形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協調和和諧發展。而有關深圳與香港關系的探討,則是強調深圳的獨特性,探討其如何在回歸正常城市的過程中,針對自己的特殊地理位置進行趨利避害的政策選擇,而其中的關鍵線索就是深圳如何在工業化的道路上與香港形成錯位和互補格局。當然,深圳能夠做出的政策選擇,又是和中央對深圳和香港的政策相關的。我們可以預測,如果中央對特區現有的政策不出現大的調整,深圳將會逐漸發展成為日益融合的珠江三角洲大都會區的普通一員。或許,從這個意義上看,深圳經濟特區的歷史使命已經終結。不過,從中央的角度出發,在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系通過CEPA得到規范,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得到有效保障后,在適當時期,特別是等深圳妥善消化了原來積累的問題后(如特區內外的差異、深圳與周邊地區的經濟關系問題等),再考慮給予深圳直轄市地位,讓它正常發展,擺脫香港因素中對深圳的不利影響,讓深圳有效吸納和整合周邊部分地區,都是不能完全排除的選擇。否則,深圳恐怕難現昔日輝煌。深圳的平庸化和其在全國地位的下降,畢竟不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這對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從客觀上也會起到負面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看,深圳與中央的互動在未來也會以新的形式繼續下去。深圳的前途,依然在自己腳下。

(收稿日期:2005-10-27 責任編輯:張朝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中文|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美女91视频|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噜噜噜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好吊日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国产自视频| 国产在线专区| 91视频99| 久久五月天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哟哟国产精品|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欧美亚洲激情|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国产区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亚洲国产系列| AV网站中文|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丁香综合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午夜三级在线|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福利视频一区|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少妇精品网站|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极品|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精品99在线观看|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天天操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天堂av综合网|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婷婷六月|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成人国产小视频| 亚洲性网站|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亚洲—日韩a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