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完25歲生日的深圳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十六屆五中全會召開后,自主創新提升為國家戰略,全國各大媒體將詮釋自主創新戰略的樣本不約而同地選擇在深圳。
早在今年5月19日,中共深圳市第四次代表大會就作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自主創新型城市”的戰略選擇,建設自主創新型城市成為深圳的新定位。這和后來中央提出的自主創新戰略可謂不謀而合,有觀察家據此推斷,深圳的經驗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政策。
熟悉深圳的人知道,深圳是一個科技資源極其匱乏的城市,但是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里,它卻成為自主創新企業數量最多、自主知識產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最高的高科技城市。人們不禁要問,深圳是如何走上自主創新之路的?深圳的路徑選擇對其他城市有怎樣的借鑒意義?
深圳經驗:高新技術基礎上的自主創新
高新技術基礎上的創新,這是深圳市自主創新的一個顯著特征,之所以選擇這條路,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
上世紀80年代,深圳工業主要以“三來一補”加工為主,與其近鄰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廠”的格局,很少有企業專門從事科研。但到了90年代初期,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全國各地招商引資的熱潮興起,蘇州等后起的城市發展迅猛。土地、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使得原有的產業結構難以為繼。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決定大力度、大規模地調整深圳的產業結構,把產業發展方向的著力點放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
“為了這個決策,當時的市委、市政府領導冒了一定的風險,產業消長平衡甚至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但是恰恰是這個決策使得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得以發展,特別是自主創新,以高新技術產業調整我們的經濟結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后來在一次會議上說道。
2004年,深圳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266億元,在總體規模上排在全國第一,這已超過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0%;在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中,有一半以上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這一比例在全國也是遙遙領先的。同時,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和高增加值行業得到發展,這也讓深圳的經濟增長方式悄然發生變化。
然而,不缺少創新意識的深圳卻缺少獨立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副局長周路明認為,這本來是深圳的劣勢,但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它可能正好讓深圳避開了自主創新的理論誤區。過去我們在科技工作上一個最大的誤區在于,將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動當成自主創新的主戰場,使得技術創新和企業的研發工作在國家戰略層面被邊緣化。
但是跨越了這個特殊的時期,這個劣勢對一個地區乃至一個企業發展來說是“致命性的”,它直接關系到發展后勁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1999年,在深圳高新區內成立了虛擬大學園,這里云集了北大、清華、復旦等全國40多所高校,通過這個虛擬的大學園,可以把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時孵化。
馮冠平,深圳清華研究院常務副院長,1996年,由他創辦了深圳清華研究院,這是深圳少有的科研院所。6年間,深圳清華研究院孵化出一大批創新型企業,據了解,該院平均每年15個項目產業化,技術價值超過10億元,孵化企業達310家,總產值110億元。
馮冠平把這些變化歸功于研究院運行的“四不像”理論。所謂“四不像”指的是,研究院既是大學,也不完全是大學,因為文化不同;既是研究機構,也不完全是科研院所,因為內容不同;既是企業,也不完全是企業,因為目標不同;既是事業單位,也不完全是事業單位,因為機制不同。
企業抉擇:“4個90%”的結果
目前,深圳已經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本土高新技術企業群落,那么深圳是如何做到呢?作為經濟特區的深圳擔負著改革與創新的政治使命,創新的氛圍在深圳已經形成,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家(而不是政府官員或技術專家)掌控著自主創新的話語權。
生產PMP的泰嘉樂公司的投資老板以前是做DVD的,每生產一臺就得拱手向外國人交8美元專利費,吃盡了“受制于人”的苦頭。后來他下決心開發屬于自己的新產品,最終“反客為主”。
在深圳,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通訊領域的華為、中興,軟件領域的金蝶、金證,生物工程領域的科興、海王,等等。在這些企業的帶動下,一個以電子信息產品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在深圳形成,一個依靠自主創新發展起來的企業群在深圳形成。
據了解,2004年,深圳從事開發、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骨干企業已達1700多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中,超過70%是本土創新企業。用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的話說就是,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已“漸成氣候”。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特有“4個90%”,即全市90%以上研究開發機構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究開發人員在企業,90%以上研究開發經費來自于企業,90%的專利是由企業申請。
據報道,華為公司擁有2萬多員工,從事研發的達到一半,而生產人員不足10%。公司年銷售額300多億元,其中用作研發投入的占到10%。
深圳企業有著很強的專利意識,2004年,僅華為公司一家就申請專利2300件,蟬聯全國“專利王”。國內第一個保護技術秘密的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就誕生在深圳。
政府歸位:當好“場地維護員”
在深圳自主創新道路上,政府的“作為”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三個綱領性文件的出臺就是很好的說明。
上世紀80年代末到1995年,是深圳走自主創新之路的醞釀萌芽期。深圳市委、市政府在1995年發布的《關于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成為標志,提出了科教興市戰略,重點解決了“該不該發展高新技術”的問題,作出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決策。
1995年到2000年是快速成長期,以1998年2月深圳市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即“22條”)為標志,重點解決的是在資源與條件先天不足的背景下,如何啟動與整合優惠政策杠桿。
2000年到2005年是壯大擴張期,以2004年2月出臺的《關于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決定》(簡稱“1號文件”),重點解決的是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發展問題。在這個時期出臺的政策法規,則以建設區域創新體系為主,著眼于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保持高科技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政府伸出“有形之手”,資助企業從事自主創新,鼓勵創新人才來深圳創業,并對深圳較為弱勢的產業領域提供優惠和資助。比如深圳市設立了軟件企業孵化器,對于進入孵化器的新創軟件企業,政府在科技專項經費中安排資金資助;政府在土地、人才、知識產權等方面為高新技術企業大開綠燈;出臺政策保護知識產權,等等。
在治理環境、完善法律體系方面可以說是強勢出手,而在具體的管理中又適時“無為而治”。
李鋰是海普瑞藥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1999年底他把企業從西部某市遷至深圳。李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過去自己要應付政府大大小小的部門,“來了深圳大不一樣。規章制度非常明晰,按部就班做就可以。我每天都能保證有7小時呆在實驗室。”
見證深圳產業發展的馮冠平副院長對此也是深有同感,馮院長感慨道:“深圳是一個市場經濟比較完善的地方,深圳市領導管束得比較松,錢給了后也很少過問,有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
深圳的實踐讓我們看到,走自主創新之路,政府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不能越位,不能缺位,更不能錯位。“政府不是‘運動員’,也不是‘裁判員’,而是‘場地維護員’。”深圳市副市長劉應力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