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上半年,中央政府開始實施宏觀調控政策,通過收緊“銀根”和“地根”,嚴把兩道“閘門”,以抑制部分行業和地區投資增長過快乃至國民經濟局部出現過熱苗頭時,就有經濟學家提醒,在防止出現通貨膨脹態勢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再出現通貨緊縮。
似乎有點不期而至,在宏觀調控政策實施一年半以后,今年上半年的一系列國民經濟指標好像在驗證某些經濟學家的預言,通貨緊縮的警鐘也再次敲響。
有關部門提供的、也為專家們引以為證的統計數字主要是:今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挫,而同期國有及國有控股虧損企業虧損額卻大幅增長。一些專家認為,反映經濟景氣度的企業利潤下降將很可能導致經濟下滑。
與此同時,部分商業銀行在預期經濟開始進入下降周期時,開始惜貸,導致資金市場上企業流勸資金短缺,而這勢必更加阻礙實體經濟的發展。
再從拉勸宏觀經濟走勢的“三駕馬車”看,上半年的投資增長比去年同期明顯減速,由于外貿環境的部分惡化,下半年的出口形勢也不容樂觀,而消費仍然遲遲難以啟動。因此,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可能仍然會慣性摸高到9%以上,但或會到達拐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前5個月已經回落至1.8%。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的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勢頭必將有所放緩。
有觀點認為,此輪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消費結構升級誘致下的房地產和汽車等資金密集型高端產業的需求增長,并拉勸了鋼材、電解鋁、建材、水泥等一系列上游產業的快速增長;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績驅動,使這一增長過快,超過了收入水平、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并衍生出了大量基礎生產要素非市場化下的子租空間,直接影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因此,去年以來,中央高瞻遠矚,適時地進行“有保有壓、有張有弛”的宏觀調控,重在干抑房地產投資過快增長,目前已顯成效。
剔除不合理不健康的經濟增長因素,抑制高浪費、高耗能、低效益的產業擴張,減少重復建設,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經濟均衡、可持續增長,是此輪宏觀調控的初衷。
目前國民經濟走勢大體實現了預定目標,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運行態勢。綜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運行周期律以及比較典型的五次宏觀調控實施效果,可以說,兩年多來的局部經濟過熱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平穩著陸。
經濟周期有上升期,也有下降期;經濟指標會有冷有熱。無論是通脹亦或是通縮,僅僅從經濟總量指標看。增長水平和價格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國經濟的現實全景。由于這一輪經濟增長正處于中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貿易結構快速升級和體制機制的深入轉型期,也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經濟迅速融入全球化經濟的重要時期,因此,結構和體制問題始終是阻礙中國經濟持續成長的癥結所在。
面對,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經濟國內化、政治經濟交融化的發展態勢,決策層必須,采取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既要防止經濟局部性過熱演變成全面過熱,給資源環境帶來更大的壓力;也要通過適度調控,避免經濟大起大落,熨平經濟周期,降低經濟轉換成本,使來之不易的新一輪經濟增長期延續更長時間。
而根本的,是要通過宏觀調控的政策手段去重塑結構和改革體制,進而調整其背后包括國際利益關系在內的各種利益關系,促使中國經濟實現由單純追求國內經濟增長階段,向在全球化條件下追求國家可持續發辰的階段轉換。當前,一些西方國家及其同盟國存在一股相當大的勢力,通過貿易限制和將經貿關系政治化,企圖遏制中國在國際經濟新秩序中重新定位和中國經濟全球化可能分享全球利益。
在這樣的情景下,我們既要站在全球視野看中國,在有所作為中韜光養晦,在國際經貿往來中松弛有度,也要在經濟快速增長中學會降低發展成本,這里面既包括資源消耗的直接成本,也有制度轉換的社會成本。
因此,在2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適度放緩經濟增長步伐,可以為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創造一個相對平緩和諧的經濟運行環境。在積累了一定物質基礎,承負改革成本的能力大大增強的情況下,用更多的精力,加快結構轉換和體制轉型,眼睛向內,著眼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行政、金融、財稅等體制改革進程,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