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小孩子心里,鄭和就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能跑得那么遠
73歲的鄭恩良似乎已經習慣了媒體的采訪。從去年夏天到現在,他的家里已經接待了數不清的記者。這個高大魁梧的老人,用著他那艱澀難懂的方言,把自己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給那些遠道而來的記者們,但是他沒有絲毫的厭倦,偶爾喝上一口水,眼光里滿是興奮和企盼。
人們對這個老人感興趣,是因為他是鄭和的后裔。
身份隱藏了50年
這個家族的榮耀始于600年之前,繁衍至今,到鄭恩良這一代,已經是第十八代。鄭恩良對于自己這個鄭和后裔的身份,卻隱藏了50多年。
“40年代初的時候,我才上小學,”鄭恩良用他那蒼老的聲音說,“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我是鄭和的后人。”
彼時的國小歷史教科書已經有了鄭和的記載。但是鄭恩良并不知曉那就是自己的祖先。“在我們小孩子心里,鄭和就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能跑得那么遠。”鄭恩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云南晉寧縣昆陽鎮是鄭和的故里,當時鄭氏在云南晉寧是個大族。“底下人都要叫老爺的。”鄭恩良說。
隨后而來的事情出乎鄭恩良的意料。大概是1943年的時候,那時候鄭恩良11歲,爺爺輩的老人告訴他,他們這個家族就是鄭和的后裔。“當時大家都不曉得是第幾代,后來我的爺爺鄭天才在泰國清邁,幫助長輩打理生意,他告訴我們,他是鄭和的第十六代孫。”
鄭天才的“長輩”即是鄭和第十五:代孫鄭崇林。清朝末年,鄭崇林離開云南玉溪老家,前往泰國清邁經商,后裔有三十多人。
鄭恩良對自己的新身份有點迷茫。因為傳說鄭和是個太監,這個稱呼在當時就是個貶義詞。因此他也不愿向人提起自己就是鄭和的后裔。
因為在泰國有親戚,在解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樣的“海外關系”在政治上幾乎是鄭恩良頭頂的一顆定時炸彈。在參加工作之時,他改名“馬光壁”。“馬”正是鄭和的本姓。
1995年,客居泰國的鄭和后裔第十六代孫鄭琴英到云南歸宗認親,鄭恩良才正式對外承認自己為鄭和后裔。“我這個身份隱藏了50年。”
鄭琴英是泰國支系的第十六代孫,她有個雙胞胎的妹妹叫鄭梅英,姐妹倆是鄭崇林在泰國清邁的孩子。鄭崇林在泰國建起第一家云南人的大馬店,成為往來于云南泰國的回漢各族馬幫的集散地和大本營。鄭崇林本人也是老同盟會員,當地的僑胞領袖。
鄭恩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鄭氏后裔大抵分為兩個支系,云南支系和南京支系。泰國支系則是云南支系的衍生。鄭和后裔在玉溪亦有一部分,和晉寧的后裔來往頗為密切。
世代都知道自己是鄭和的后人
在江蘇省政協工作的鄭偉,最近家里剛剛添了一個寶寶。鄭偉笑著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這個孩子是鄭和的第廿一代孫。”
據鄭偉介紹,“大尚存忠孝,積厚流自寬,藩衍更萬代,家道泰而昌”是南京鄭和后裔的命名順序。“這個是祖先定下來的輩分排名,”鄭偉說,“其中‘流’字輩是鄭和第十八世孫,如我的祖父鄭流寶,南京的‘自’字輩后人有一百余人,如我的父親鄭自敬、叔叔鄭自海,當然一些像我這樣出生在文革中的人,起名時就沒有完全恪守輩分用字,這是當時社會環境使然。”
鄭偉說,“我們家族世代都知道自己是鄭和的后人,我的祖父小時候就聽長輩說,我們原先住在南京馬府街,那里是鄭和府邸所在地。”
馬府是鄭和在南京的宅第,南京現在的馬府街即因地處馬府一帶而得名。明清兩代馬府街鄭和府邸面積很大,東至長白街,南達白下路,西至太平南路,北至太平巷。到太平天國前,馬府仍有房屋七十多間。另有廚房、馬廄、倉庫等,后有馬府花園(今南京鄭和公園)。
“從明代到清朝中葉,鄭和后裔一直居住在馬府街,幾百年的繁衍,人口增多,居住空間日益狹小。乾隆年間,一支后裔率先從馬府街遷到蘇州定居。此后還有一些家庭陸續遷出,但多數后裔仍聚居于馬府街。”鄭偉介紹說。
每年春季,鄭偉和家人都去牛首山祭掃鄭和墓。祭掃當日清晨,后裔備好祭祀用品,乘馬車由馬府街沿中華路南下出城,過石子崗趕往江寧谷里鄉鄭和墓。祭墓時須請一位年長阿訇念經,活動特別莊嚴。
祭祀結束再到墓旁鄭家村內,同鄭家村的村民交談敘舊,并酬謝他們一年來對先祖墓地的精心看護。現在鄭家仍保留這樣的祭掃方式。近幾年來,南京市在7月11日舉行各界人士祭掃鄭和墓活動,部分鄭和后裔也參加了這項活動。
至于鄭和究竟埋在哪里,究竟有幾個鄭和墓,學術界有爭議,有關學者正在進行研究,各自都有相當佐證。“我們去祭掃的是1985年按照伊斯蘭教風格修建的位于南京牛首山的鄭和墓。”鄭偉說。
世代保留鄭氏傳統
不管是南京支系還是云南支系,鄭氏后裔一直都保留著穆斯林的傳統。
鄭偉介紹說,“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回族,自然在我的戶籍文件上民族一欄填的是回族。一些鄭和后裔與漢族通婚后,他們的孩子大多選擇回族,也有少數人填報戶口時選擇漢族的。我家中仍然保持穆斯林的生活習俗,如不吃豬肉,遵守回民的喪葬習俗,每年過開齋節等。”
云南支系的鄭恩良家亦是如此,鄭恩良說,他們世代都信奉伊斯蘭教,是標準的穆斯林。鄭恩良以前在中共晉寧縣委統戰部從事民族宗教事務工作,這與他的回,民身份和宗教信仰有莫大的關系。
為何云南支系和南京支系的命名。不同呢?據鄭偉和鄭恩、良的說法,是因為兩地各自流傳下來的家譜不同。
南京鄭和家譜的原名應該為《咸陽世家宗譜》,這得從鄭和的先祖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說起。據記載。回回人賽典赤·贍思丁在元朝時被任命為云南省平章政事,坐鎮云南,他在云南興屯田,修水利,辦教育,得到當地百姓擁護。他逝世后,被封為咸陽王,云南老百姓自覺替他樹碑。鄭和是賽典赤的六世孫,原名馬三寶,在明朝大軍進攻云南時被俘,他跟隨燕王朱棣南征北戰,功勛卓著,深得信任,朱棣即位后,賜其姓為鄭。為示不忘先祖,南京鄭和家譜稱《咸陽世家宗譜》。
南京一共有四冊鄭和家譜,一冊家譜于上世紀50年代末,因北京民族文化宮搜集鄭和資料而向鄭和后裔要走了家譜,當時沒有留下收條和姓名,一冊家譜在抗日戰爭時丟失:一冊家譜在“文革”中被當作“四舊”燒掉;一冊家譜僅存一塊木刻封面木板,這樣南京四本家譜都相繼遺失。南京的鄭和家譜奇大無比,其封面為木刻夾板更是少見,這可能是家譜不易保存的重要原因。
自上世紀80年代起,鄭和的后人就為尋找丟失的家譜四處奔走,他們遠赴北京,終于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找到一份“抄鄭氏家譜首序”抄件復印件。《鄭氏家譜首序》計一千一百余字,明確披露了鄭和的遠祖于宋神宗熙寧三年來歸宋朝,鄭和是賽典赤六世孫,鄭和為何被賜姓鄭,歸葬牛首山等重大歷史事件。
鄭偉說,“我要給我的后代講述先祖的光輝業績和航海故事,以及我們家族的歷史沿革,鄭和下西洋的精神,是先祖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