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50歲了。
1955年4月15日,第一家麥當勞在芝加哥誕生的時候,漢堡包的標價是15美分,全天營業(yè)額為366美元。50年后的今天,麥當勞已在全球6大洲121個國家設有3萬多家連鎖店,每天接待的顧客超過5000萬,一周就能賣出1億份“歡樂套餐”。
1974年,當英倫三島第一家麥當勞開業(yè)時,高傲的倫敦人不介意排幾小時長隊苦苦等待:1994年,富得流油的科威特人,將排隊等候的車流拉得足足有7英里之長,只是為了迎接麥當勞連鎖店的開張:1993年2月廣州的第一家麥當勞餐廳在開業(yè)的當日,交易人次打破了當時的麥當勞全球記錄……
究竟是什么樣的魔力,麥當勞能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翹首以待?
在英國、在中國……在世界各地,吃著麥當勞長大的一代正在日益開始用麥當勞的方式思考,開始用麥當勞的眼光來看世界,麥當勞早已經超越了食品符號本身的內涵。
抓住了中國的新生代
微笑的麥當勞叔叔坐在麥當勞店的門口,咧著嘴憨厚地看著進進出出的顧客,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縫。從小就要學各種各樣東西,從小面臨競爭壓力的鵬鵬說:“看到麥當勞叔叔就看到了開心?!?/p>
10歲的鵬鵬上小學兩年級,他跟媽媽之間有個協議,每當他的考試分數在90分以上,媽媽便帶他去吃一次麥當勞的“歡樂套餐”。每吃一份?歡樂套餐”,都送一款麥當勞的玩具,漸漸地,鵬鵬家的kitty貓、大頭狗、snoopy已經可以排成一個“作戰(zhàn)方隊”。
鵬鵬媽媽聽說,吃麥當勞容易讓孩子早熟,對孩子的身體并不好,但她對記者坦言,自從進過‘次麥當勞,孩子就愛上了微笑的麥當勞叔叔,迄今為止,還沒找出比這更好的對孩子的獎勵辦法。
從“更多選擇,更多歡笑”,到“常常歡笑,嘗嘗麥當勞”,再到如今唱遍全球的“我就喜歡”,麥當勞自從1990年進人中國,不過15年的時間,卻已經牢牢抓住了中國的新生代。
上海園南小學的黃景扛老師發(fā)現,學期開學的時候,班上竟然有一半的學生背著肯德基和麥當勞的書包來上學。
麥當勞中國公司公關部的公關人員透露,預計未來4年,麥當勞將在中國加開400間分店,到2008年,中國市場的麥當勞將達到1000家。
不過,在麥當勞食品大行于世的時候,對于其食品安全性的指責也聲聲入耳,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甚至有一批體重超標,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病癥的紐約兒童,將麥當勞推上了被告席。
今年4月14日,麥當勞50大壽的前一天,韓國民眾在漢城發(fā)起集會,禁食“洋快餐”。同日,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調查結果,上海市的癌癥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提請注意的問題食品中,炸薯條之類的洋快餐位列其中。
針對種種指責,麥當勞的公關策略不可謂不強大,他們在任何場合都宣傳健康生活的理念。2005年3月23日,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在全國啟動麥當勞“均衡生活方式”系列宣傳,以獨特的健康理念為核心,幫助消費者更好地了解平衡、積極的生活方式。
不過,從事食品健康研究的專業(yè)人士指出,麥當勞食品的基礎原料幾乎清一色的高熱量屬性,這一“原則性”的事實想加以改變,并不是那么容易。
記者不由想起了一則西方媒體上的漫畫:在漢堡、熱狗、薯條、冰淇淋這些快餐旁邊寫著:“我們殺死的美國人和香煙殺死的美國人一樣多?!?/p>
“M”還是美國,這是一種文化
在麥當勞的廣告“I’m lovin’it”中,加上了17歲的劉曉陽所作的自我詮釋,“‘我就喜歡’是率性快樂的起點,沿途有我喜歡的人和事為我打氣,開心跑過人生路。”
美國文化充滿了開心,充滿了enjoy,就像一見就讓人樂的“可口可樂”,enjoy是它的主題。
在中國,對于進入現代化的當代都市年輕人來說,開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大于健康,這構成了他們對美國文化的向往,這也許就是麥當勞無論什么時候都顧客盈門的原因。
1995年,《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大型的“中國青年看世界”的讀者調查。其中中國青年最不喜歡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日本。
時間在不經意間過去了10年。2005年二戰(zhàn)勝利60周年,現在的年輕人對日本的憤慨程度仍沒什么好轉,但在媒體最近的一次調查中顯示,美國成為青年最向往的國家。
在被問到“如果能夠得到美國綠卡,要不要”時,90%以上的人都答“要”。這些被調查者對美國文化的認同感是麥當勞、肯德墓、NBA以及好萊塢,他們認為:“這些東西比我們的好?!?/p>
河海大學的徐軍老師說,在某種程度上不得不承認,美國贏在文化傳播上。徐軍曾經因工作關系多次去美國,他告訴記者,“麥當勞”在美國多開在高速公路旁,供遠途的客人歇腳??墒恰胞湲攧凇币粊淼街袊?,可謂“鯉魚躍龍門”。少男少女們喜歡在這里聚會,小伙子喜歡在這里請自己的女友。甚至有“婚宴”安排在“麥當勞”舉行。
一位曾幫助麥當勞進人中國內地的香港地區(qū)經理說,麥當勞的魔力就在于它能夠讓你嚼著漢堡,喝著可樂,就感覺嘗到了部分美國夢的滋味。
麥當勞不開心的時候
不過,麥當勞享受的不僅是“美國”的好處,美國強權政治與強勢文化讓它遭遇了不少無妄之災。
在中東,巴以沖突不斷,每每發(fā)生抵制美貨活動,麥當勞首當其沖,“9·11”之后,美國打著“反恐”旗號滿世界報仇雪恨。躲在暗處的恐怖分子,把美國的一切駐外機構當成恐怖襲擊的目標,麥當勞更是防不勝防。在麥當勞餐廳發(fā)生的爆炸事件,全球的媒體新聞幾乎每月都有報道。
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后,數以萬計的人奔上街頭游行抗議,很多年輕人詛咒發(fā)誓,永遠不進麥當勞??墒牵虑檫^去幾乎不到一周,中國的麥當勞依然顧客盈門。從那個年代走過,現為復旦新聞學院教師的張濤甫毫不避諱地評論說,年輕人對美國的憤怒并不妨礙美國文化對他們的吸引力。
談到50歲的麥當勞,張濤甫說,中國號稱“美食天堂”,別說50年,就是百年老字號也多的是,但我們卻沒有一家稱得上世界級的品牌。關鍵在于我們缺乏意識,沒有把自己的文化晶牌擴展到全世界的意識,而美國就有這個意識。
在對外交往中,美國政府經常把文化政策與國家關系掛鉤。在中美知識產權談判中,美國談判代表則要求中國開放國內文化市場,接納美國各類影音制品。在和其他國家的交往中,美國也是希望能讓美國文化產品最大程度地進入這些國家的市場。
冷戰(zhàn)時期,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元老艾倫.杜勒斯毫不掩飾地說過:“如果我們教會蘇聯的年輕人唱我們的歌曲并隨之舞蹈,那么我們遲早將教會他們按照我們所需要的方法思考問題。”
如今,麥當勞已經年過半百了,但中國新生代對它的熱愛卻似乎從來沒有停止。就是很多已經走出新生代,走向成熟的中國人也還在成為它的忠實顧客。
“如果我們不去爭取,不去學習與超越,未來的世界文化、世界的先進技術一定不屬于我們,就是再發(fā)生沖突,哪怕再過50年,我們仍然沒有辦法同麥當勞說不?!痹贜EC中國公司做技術工作的張依林深有感觸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