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阿巴斯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我將作為一名士兵回來。”
如今這位害羞的“士兵”履行了他的諾言。1月9日,阿巴斯當選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第二任主席。在拉姆安拉總統府舉行的慶祝會上,滿面笑容的他舉起雙手,向數百名支持者打出兩個“V”型(即勝利)手勢。
這個姿勢像極了兩個月前去世的阿拉法特。可阿巴斯不是阿拉法特。
和其他新當選的領導人不同,阿巴斯沒有時間輕松。從他10日坐到辦公桌邊的那個時刻起,他的重壓就迎面而來。
重啟和談
與以色列恢復對話,是阿巴斯目前最迫切也是他正在做的事情。
阿拉法特走后,人們一直盼望中東和平會出現一些變化。現在阿巴斯當選以及接下來中斷4年的巴以領導人會談的恢復將證明這一點。
阿巴斯一直在為這一天做著準備。去年,他曾經說過:“100年了,巴以雙方互相不了解。有些以色列人還以為巴勒斯坦人青面獠牙、長著尾巴,我們必須了解他們,也使他們了解我們。直接接觸是溝通的最好辦法,30多年前我就說過,‘必須同他們談判,以便互相了解’……”
作為巴勒斯坦高層中屈指可數的以色列社會問題專家,阿巴斯開辟了巴解與以色列左翼溫和派之間溝通的渠道,也是第一個試圖與利庫德集團對話的巴勒斯坦官員。這使得他被稱為巴勒斯坦的“佩雷斯”。
盡管這些“溫和”做法使他在“法塔赫”內部遭到批評和譏諷,但他從未放棄。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談判,1993年他最終促成了巴以間歷史性的《奧斯陸協議》的簽訂,被譽為《奧斯陸協議》的巴方設計師。在協議簽署儀式上,他沒有按照禮賓安排先和美國總統克林頓握手,而是徑直走向以色列前總統拉賓。這一舉動受到在場所有人的熱烈歡迎。
2003年9月6日,阿巴斯辭去總理一職。但是,他并沒有“休息”,數度訪問埃及、海灣國家和俄羅斯。
這些務實的態度,幾乎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阿巴斯當選后,賀電頻傳。其中來自以色列總理沙龍的賀電似乎最為珍貴。因為和談之門的重新開啟,需要“對手”以色列的配合。對阿巴斯的當選,沙龍表示“我現在迫不及待要與巴勒斯坦新領導人會談”。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李紹先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總的來說,沙龍對阿巴斯的歡迎是真誠的和發自內心的。”
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馬弈良在11日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也為此表示高興。他說:“自阿拉法特死后,沙龍已經開展了很多有利和平的行動。我相信,他會繼續抵住國內強大的政治壓力去推動中東和平路線圖。”
李紹先也認為雙方領導人舉行會談的可能性很大。一方面是雙方需要和大勢所趨,另一方面國際社會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壓力。但“問題是,和談會有什么結果,是否會取得實質性的突破。目前看來,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很大的成果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在以色列,當《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問及沙龍和阿巴斯的對話是否會促進巴以和平進程時,人們反應冷淡。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電影專業一年級學生蓋依一邊抽著煙,一邊漠然地告訴記者:“我不知道,我也不關心,我不認為會有什么改變。”
讓強硬派收起槍,難!
在馬弈良的記憶中,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巴以兩國的沖突就沒有停止過。兩國的經濟更加談不上合作,互相甚至沒有投資過1美元。“中東的情況一直讓人悲觀,但我認為2005年巴以的未來是積極的。”他說。
對此李紹先亦有同感,他也認為2005年是巴以重現希望的一年。因為在阿巴斯當選之后,世界仿佛為巴以和平開啟了一扇大門。
除了巴以雙方出現的和談跡象,美國也投以新的熱情。在阿巴斯獲勝的當天,美國總統布什力邀他做客白宮。這在阿拉法特時代被認為是不可想像的。同時,布仆還對巴以和平提出了全面的構思,不僅對巴勒斯坦有要求,對一向偏袒的以色列也提出了要求。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朱威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布什不僅要求阿巴斯上臺后,反恐、反腐敗、建立巴勒斯坦民主機構、進行改革和復興經濟,還要求以色列幫助改善巴勒斯坦人道主義和經濟狀況,并要求尊重加沙和部分西岸地區的撤離計劃。”
“除此之外,布什還開展工作,說服周邊國家譬如埃及,支持沙龍的撤離計劃。也要求這些國家創造一個和平的地區環境,拒絕幫助和容留恐怖分子。這些舉措反映了他對巴以和平的全面考慮。”朱威烈說。
但布什的“關心”讓阿巴斯受到了無法用“考驗”來形容的壓力。比如布什提出的第一條“反恐”。
對阿巴斯來說,讓巴勒斯坦強硬派放下槍支似乎還看不到希望,雖然他已經提出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就在當選后的那次演講中,他宣布:“以武裝斗爭為手段的小吉哈德(即圣戰)已經結束了。現在,建設我們家園和獨立的巴勒斯坦的大吉哈德開始了。”
但阿巴斯無疑受到了來自內部的抵制。1月12日,“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的領導人馬哈茂德·扎哈爾表示,哈馬斯不打算解除武裝,阿巴斯沒有權力下令停止進攻以色列。
同一天,4名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和1名以色列定居者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爆發的一連串暴力事件中失去生命。
阿巴斯的合法性在于他能夠與以色列對話,但實際上他的活動空間非常有限。用以色列保安馬克斯的話來說:“以色列政府掌握一切,巴勒斯坦方面的變化并不能帶來真正的變化。”
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馬克斯認為,一切都不會改變,因為以色列的條件根本無法滿足。“消滅恐怖分子?我不這么認為,誰是恐怖分子?就像誰都能成為罪犯一樣,任何人都能成為恐怖分子。”
改革百廢待興
大約兩周前,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安全部隊官員射殺了一名汽車修理工,然后大搖大擺地走開。槍殺原因只是因為這名汽車修理工表示他的汽車要等到第二天才能修理。當地居民說:“我們都知道兇手是誰,但有什么辦法呢?”
這只是加沙和西岸混亂狀況的冰山一角。據統計,在這兩個地區共有11支武裝,阿巴斯希望能將其整編為3支,并由統一的部門指揮。這意味著他要開除一些曾是阿拉法特親信的官員,剝奪那些在西岸和加沙地區掌握大部分社會控制權的官員的權力。
對于阿巴斯來講,這場改革艱辛異常。在擔任總理期間阿巴斯就曾試圖進行改革,可惜阻力太大,難有成效。
而現在,他必須大展拳腳,因為重建巴勒斯坦內部的運作機制,是阿巴斯樹立威信的重要步驟。李紹先認為,阿巴斯的當選并不表明他代表很大的權威,他是巴勒斯坦尋找的一個過渡性的人物。
一切百廢待興。阿巴斯面臨的改革任務十分艱巨,但眼前,巴勒斯坦在失去阿拉法特這樣的核心后,需要建立新的核心層來應對問題。“現在值得關注的是,他在三個星期內組建起來的政府,將有哪些派別、勢力和代表人物來參與。”朱威烈說。
在爭取民意方面,阿巴斯也希望通過說服以色列釋放關押的大約7000名巴勒斯坦人來達到。如果7000巴勒斯坦人犯都能被釋放的話,這將關系到巴勒斯坦的家家戶戶。“以色列要是能配合阿巴斯解決這一問題,他在國內的支持率會明顯提高。這對阿巴斯對內進行改革很有好處,也會為巴以領導人見面構造良好的氛圍。”朱威烈說。
巴勒斯坦內部的復雜性讓阿巴斯一上臺就需要馬不停蹄地工作,唯恐錯過了大好時機。11日,阿巴斯已經開始著手結束在阿拉法特時期造成破壞的派系斗爭。
根據中東路線圖計劃,2005年巴勒斯坦要完成建國。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到阿巴斯關于在今年建國的雄心壯志。
1988年,巴解組織宣布巴勒斯坦建國后,雖然先后得到130多個國家的承認,但直到今天,巴勒斯坦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實體國家。對于這個最基本的目標,巴勒斯坦人的條件很堅決:建國且首都在東耶路撒冷。
“但要在2005年建國,恐怕時間太緊迫,除非巴以雙方會談能出現出人意料的進展。”李紹先說。
阿巴斯是謹慎的。對于沒有太大把握的事情,他不空喊口號。他知道最好的辦法是一邊穩定后方,一邊爭取國際支持,為和談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