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漢城,萬木蕭疏。位于繁華商業區明洞的特一級“樂天酒店”正門上方,一幀巨大的紅底黃字橫幅在灰暗的冬日里分外奪目——“慶祝中國文化院開館,2004年12月28日”。
這不是商業廣告,也沒有人要求這家同北京的“王府飯店”享有同級別聲譽的酒店打出這樣的橫幅。但是,它告訴所有經過明洞或到明洞逛街購物的人——這里有中國文化。
這是中國政府在海外開設的第六個,也是在亞洲開設的第一個“中國文化中心”。
中國文化之窗
漢城“中國文化中心”距樂天酒店不到10分鐘車程。在裝修待畢的這幾個月里,隔壁漢城警察廳的高級警官姜仁石沒事兒就溜達到圍墻的這一邊。他成了“中國文化中心”的義務宣傳員,許多親朋好友和警察廳的同事向他打聽“中國文化中心”什么時候對公眾開放,是否辦漢語班,將有什么活動等。
姜仁石會講中文,好背唐詩,特別愛喝中國白酒“山東大曲”。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對韓國和世界的影響很大,只有了解中國文化,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韓國文化的淵源。”
開幕式當天,韓國攝影家曹世鉉、畫家樸大成同時在文化中心展出了他們在中國云南采風創作的攝影作品和畫作。不久的將來,文化中心還要開設漢語班、烹飪班、武術班,放映中國電影,舉辦文化講座、中國專題報告會和研討會等等,努力滿足韓國人進一步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需求。
而在地球的另一邊,在非洲的毛里求斯、貝寧和埃及,在歐洲的法國和馬耳他,“中國文化中心”已經開展了不少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活動。2004年,除提供圖書借閱,信息查詢,漢語班、武術班和烹飪班教學等日常服務外,在這些國家設立的“中國文化中心”共舉辦了各類活動149起,參加者近10萬人次。
考慮與主要大國互設文化中心
設立駐外文化中心一向是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強國,傳播本國文化與思想、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早在100多年前,法國等國家就開始在海外設立文化中心。二戰前后,更多國家在全球范圍內設立文化中心或類似機構。目前,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在海外開設的文化中心都超過100個。
和鄰國日本、韓國以及印度等國相比,“中國文化中心”的規模和影響力還有一定差距。旅法著名華裔畫家、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院士朱德群為此大聲疾呼:“中國是文化大國,在文化中心問題上也不應表現得比別的國家差。”
近年來,中國政府已經加大了建設海外文化中心的力度和投入。僅在2002年下半年和2003年9月之間,埃及、法國和馬耳他就先后增設了3個“中國文化中心”。
隨著這項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目前中國政府已與英國、德國、俄羅斯和印度簽署了互設文化中心的諒解備忘錄或協議,國務院還批準與泰國互設文化中心。此外,中國政府正在考慮同美國、日本、意大利、西班牙、丹麥和墨西哥達成類似協議。
在國際交往中,文化正像一塊磁石。在漢城“中國文化中心”的開幕式上,12歲的果川清溪小學學生河映旭和他的老師、同學一起為來賓演奏了兩首琵琶樂曲《旱天雷》和《阿里郎》。
河映旭兩年前迷上了中國的民族樂器琵琶。為了能親手用這種樂器彈奏出美妙的音律,他每天跟一位從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留學回國的老師學練兩小時。練琵琶很苦,但他深深陶醉其中,每學會一首新曲都喜歡得不得了。
在開幕式上,還有好幾位韓國中、小學生表演了中國武術、漢語演講等節目。和他們一起表演的,還有韓國影視歌三棲明星張娜拉。23歲的張娜拉主動要求擔任韓國的“中國文化宣傳代言人”。
她說:“中國文化很神秘、有很深的歷史根基,深深地吸引著我。”她正在努力學中文,已經會唱8首中文歌,她表示今后將多在韓國唱中國歌、在中國唱韓國歌。
文化傳播轉入“陣地戰”
自從亨廷頓“文明的沖突”理論盛行后,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大國進一步加強了文化外交方面的努力,有些人甚至將文化上升到國家主權的高度,提出捍衛文化即捍衛主權的強烈文化主權意識。
可以說,一些世界強國在思想文化領域已經形成了“寸土必爭”的激烈局面。作為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尤其是加入WTO和成功巾辦奧運會后,開始有了在世界上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性機遇。
“中國文化中心”這個窗口能夠滿足其他國家民眾全面了解中國的需求。中國駐法國大使趙進軍說:“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設立是體現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這個事情10年前不行,20年前更不行。這是中國自信心增強的體現。我們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這一步,這是時代的進步。”
他回顧40年前中法建交時,法方曾提出與中國互設文化中心,但當時中國擔心西方不良思想的入侵而沒有允許,曾引起法國政府的不理解。
“中國文化中心”是一種常設機構,可以長期、穩定、自主、靈活地開展文化傳播工作。以前,對外文化交流工作主要是短期訪問,一般是借用當地設施舉辦各類展覽、演出等,往往受到時間和場地的限制。
如今,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具備活動場地、設備和專業人員,在這些國家的對外文化傳播便可以由“游擊戰”轉入“陣地戰”。“盡管有了巾法文化周、文化月,以至文化年,但最長也不過個把年,而‘中國文化中心’是常設的,其活動具有更長久的意義。”巴黎歌劇院院長余嘉曾感嘆地說。
提升“軟實力”
除了擴大政治影響、促進同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外,“中國文化中心”的設立還在減少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隔膜、解決國際爭端等方面具有長遠意義。
法國經濟分析師里約奈爾·亨利業余時間酷愛收集中國的少數民族服飾。他曾多次到中國貴州,不惜重金收購當地婦女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飾。他收藏的100多套貴州少數民族服飾在法國引起了不少藝術愛好者的關注。
“中國文化中心”專門為他的收藏舉辦了一次展覽,吸引了近3000名參觀者。亨利很為此自豪。他說:“許多法國人以為中國民族服裝都像皇帝穿的那樣,沒想到還有這樣的服飾。文化的差異能夠使人產生更多藝術靈感,所以展覽很有吸引力,一些服裝設計人士也來參觀,許多不了解中國的人參觀后特別想去中國看看。”
法國人受媒體的影響很大,而法國媒體總愛進行批評性報道,說中國好的太少,說中國壞的太多,導致相當多的法國人不相信有關中國的正面報道,對說中國好的文章不屑一顧。
針對這種心理,“中國文化中心”與法國民間組織“中國邊寨協會”、“太極拳協會”等聯合舉辦活動,讓更多法國人聽到他們自己同胞對中國的正面看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少法國人驚嘆:“噢,原來中國是這樣的!”
英國著名華僑領袖、倫敦華埠商會會長鄧柱廷呼吁盡快在倫敦開設“中國文化中心”,因為“許多英國人想到中國旅游,了解中國,文化中心可以為他們提供有關信息咨詢。等他們從中國回來后,也可以通過文化中心把感受告訴更多英國人”。
中國駐韓國大使李濱在漢城“中國文化中心”開幕前夕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文化體現一種‘軟實力’。通過文化交流,可以拉近兩國人民的感情,對進一步發展中國同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