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到哪一步
郭之純
在廣東省十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有代表建議:《政府工作報告》要少點“進一步”。該建議事出有因:本次廣東省政府向大會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共用了 S6個“進一步”。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加強”、“增強”、“調整”、“提高”等詞語。代表坦言,有些“進一步”后面沒有了下文,不知道事情將會“進到哪一步”。
廣東省的人大代表指出的是一個極具普遍性的問題。此類虛文濫調的最大害處,是有可能導致行政的怠惰。由于此種模糊的目標描述是軟性的,往往很有“余地”——只要不出“意外”,則無論前進的是多么“些微”,都可以算是“進了一步”。
當然,“官樣文章”和“行政怠惰”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時也纏夾不清。但無論如何,這種狀況是得改變了。否則,今年聲言要“進一步”,明年聲言還是“進一步”……但若干年后盤點一下,到底“進了幾步”還是說不清。
筆者還認為,其實未必每年都必求“進一步”——“直線式上升”畢竟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事實上,“波浪式”上升才是發展的常態。甚至,囿于各種條件的變化,有時候“守成”也是困難的。
結婚居然會“限額”
馬賽克
因為新人搶在雞年前結婚的熱潮,有關部門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于是民政部門日前透露,正在醞釀對結婚新人實行“限額登記制”。
有例子說,在上海市,有些婚姻登記處的日登記量,相當于以往同期的4倍。工作人員不得不加班加點,連水都來不及喝。看來,所謂的“極大壓力”,也不外乎結婚登記數量猛增后,給工作人員增加了工作量而已。對此筆者倒以為,公民結婚也須在登記臺前“搶道”,也須受制于政府的“時間控制”,這于理于法都說不過去。法律明確規定,在公民符合法定結婚條件的前提下,選擇何時登記結婚,都屬公民的自主權利。
其實,婚姻登記的“扎堆”,也考量著政府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同時,據筆者觀察了解,像婚姻登記這樣的簡單服務,也并非程序就有多復雜、業務難度就有多大。那么,比如適當增加臨時登記點、增加服務人員等,即可滿足結婚新人的全額登記。可現在,政府服務機構為減少自身的工作量,卻不惜犧牲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這哪里還有服務觀念可言?
183年“國際大都市”為誰建
“目前,全國竟然有183個城市相繼提出了要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要知道,就連首都北京日前出臺規劃時,也只是定位于‘現代化國際城市’,而達不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標準。”近日,建設部部長汪光燾斥責一些地方搞勞民傷財“形象工程”的現象。而與此同時,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拖欠的1 780億工程款中,各地政府投資項目所欠工程款就高達700億。
其實,按照最早提出“國際大都市”的英國學者霍爾以及隨后許多專家的界定,所謂國際大都市,實際上是一個涉及多項經濟、社會、文化指標,標準非常之高的城市概念,在當今世界,能被公認完全達到這一標準的不過倫敦、紐約、東京等少數幾個城市。顯然,在一個城市數量總共才600多個,城市化水平不過40%的發展中國家,居然一下冒出“183個國際大都市”,顯得十分荒謬可笑。
國內一些城市建設,所謂“大”、“國際化”,幾乎都與“寬馬路、大廣場、摩天大樓”等形式化標簽密不可分,與官員的政績密不可分。而這一切背后更為重要的民生卻成為有意無意被忽略的方面。
追根完底,其原因在于,城市只是政府官員手中肆意妄為的“道具”,城市“為民”的根本品質在中國成了“為官”。
“原領導”才清醒
朱四倍
教育不公平現象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長沙名牌高中擇校費,高的收到1.5萬元,初中1.2萬元,現在連小學都開始模仿。“教育不公平問題,我們積壓在心中很久了!”湖南省教委原黨組書記朱尚同說。
看了媒體關于教育公平報道的系列文章,感觸頗深。但是筆者不無遺憾地發現,對教育公平進行呼吁的、建言獻策的,對教育不公平現象進行抨擊的,都是“原領導”,如湖南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張國驥,湖南省教委原黨組書記朱尚同、馮象欽,湖南農業大學原校長彭干梓,湖南師范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戴海等。
筆者對這些老領導的“仗義執言”式的為民呼吁感到由衷的高興,但還是要指出,難道只有“原領導”才能發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嗎?現任領導為什么不能發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呢?筆者還可以沒有任何壞意地說,這些“原領導”在臺上的時候怎么沒有采取措施來保證教育公平呢?
花錢買安全
廖相笙
浙江義烏是著名的小商品交易集散地,流動人口多,現金交易頻繁,銀行附近的搶奪案件時有發生。義烏保安公司在誓方的支持下,開出了現代版“鏢局”——大宗現金、貴重物品警車護送武裝押運,每次護送收費100元。此舉盡管遭到市民非議,但市公安局主要領導認為可行,說“目前的收費價格已經充分考慮到了這更多的是一項以社會效益為取向的業務”。
劫案頻頻發生,說明義烏的治安工作沒搞好。義烏市公安局本來應該認真檢討一下工作上的方方面面,使治安狀況有大幅度的好轉,才能贏得市民的諒解。然而遺憾的是,該地竟然采取公司化運作、市場化收費的辦法,令公眾取款也要花錢“買”安全。納稅人不斷交納著各種稅費難道此后取款也得變相“納稅”了嗎?
立法能規范鄰里關系嗎
炅海鷹
鄰里關系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近日杭州人大代表提交了一份《關于制訂 (杭州市居民鄰里關系條例)的建議》提案。對于這個全國首創的建議,承辦部門和有關社會學專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和諧的社會關系中,良好的鄰里關系永遠是重要的一環。制定和山臺一個鄰里條例固然能提倡市民應該做什么,反對或者不應該做什么,但越來越多出臺法律規范來調節道德領域的趨勢卻值得擔憂。法律并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對道德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既不能不管不顧,又要防止動輒以立法術對應的思路。
《民法通則》和杭州市制定的《市民守則》、《鄰居公約》都提到相鄰關系,但這些規定大多比較原則,缺乏實際可操作性。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分屬不同的范疇,代表提出相鄰關系的議案,其操作性和實際結果尚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