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金融時報》的排名上升,也有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因
“新的排行榜出來以后,我的壓力非常大,睡不著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下簡稱中歐)新任院長張國華的話多少讓記者有些意外。
張國華這里所說的排行榜指的是1月24日由英國《金融時報》發布的2005年度全球MBA百強排行榜。事實上,除了哈佛商學院重回榜首之外,今年的最大新聞是中歐排名的大幅攀升。
中歐自2003年進入《金融時報》全球MBA百強排行榜之后,從2003年的第90位到2004年的第53位,今年則躍升至第22位。這樣快的攀升速度在人榜的100個商學院中可謂絕無僅有,也難怪新上任的張國華感到肩上壓力沉重。
歐美商學院之爭
英國《金融時報》發布的2005年全球商學院百強排名中,美國仍是最大的贏家,共有58所商學院入選,而歐洲的上榜商學院也升至26家。
美國哈佛商學院利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并列第一。前10名中除了排名第5的英國倫敦商學院和排名第8的法國楓丹白露商學院,其余8席都是美國的商學院,這也說明美國MBA在世界的領先地位一時仍是無法撼動的。
中歐/MBA課程主任王建鉚教授認為這才不奇怪,因為MBA教育發祥地就是美國,MBA在美國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在世界其他地方歷史都比較短。從 MBA的教育規模來看,美國一年入學大概招收8萬人,歐洲數字連美一半都不到。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對北美MBA教育的評價。不過,最近十幾年商學院進步也很快,這就是為什么在排行榜里惟有歐洲商學院能與美國向學院相抗衡。
在國際MBA排行領域,亦是歐美平分天下的局面。
美國的《商業周刊》、《華爾街日報》以及英國的《金融時報》、《經濟學家》每年都要發布榜單。其中又以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商業周刊》發布的排名被業內公認為世界最權威的商學院排名榜。
《金融時報》的全球MBA年度排名的主要依據是畢業生的收入水平、收入增長率、職業前景、引標達成、教授的國際化、教授研究工作等21項指標,通過對全球商學院和MBA校友的卷調查進行綜合評估。
張國華認為,歐洲《金融時報》和美國《商業周刊》商學院州名的評價標準個很明顯的不同,就是《金融時報》在國際化這個標準上權重比美國《商業周刊》要大。因為在歐洲一些好的商學院,60%— 70%都是外國的學生,美國商學院國際化程度相對要低,只有30%-40%。所以歐洲的學校在《金融時報》上排名對靠前,在《商業周刊》上排名則相對靠后。
中歐的成功之道
在此次《金融時報》的排名中,中歐可以說是最大的贏家。因為它不們以第22的排名躍居亞太地區第一名,也是中國大陸惟一一家進入世界權威排名的商學院,而亞洲地區僅有三家商學院人榜,另外兩家是香港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第44)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第69)。
中歐的排名之所以較上年大幅提升了31名,是因為它在排行榜的評價指標中,有13項指標的排名上升,最領先的六項指標是:“畢業三月內就業率”(全球第 1)、“入學前到畢業三年后工資增長率” (全球第2)、“在校期間國際經驗”(全球第4)、“國際師資”(全球第13)、“國際校董”(全球第13)和“學校推介就業率”(全球第 18)。
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排名上升也有宏觀經濟方面的原因。本年度中歐上升最快的指標是“畢業三年后加權工資”(按購買力平價折算成美元)。在這一項指標上中歐從2004年百強中第98位上升到2005年百強中第49位。這反映了因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而導致其工資絕對水平的增長以及因美元走軟而導致其工資相對水平的增長。
排名的提升似乎使中歐向原先提出的未來10年能夠進入前10名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但張國華院長并不這樣樂觀,“進入前10名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而且幾乎是很難實現的。后面每往前走一步都會變得艱難,因為前面的每所學校都有很長的歷史,而且在國際市場都有非常好的口碑。”
張國華還強調了學院目前的困難,“這個差距可能主要表現還是我們的教授,由于沒有足夠的教授,所以在很多學術里面,包括研究和案例的撰寫方面,我們跟國際上最好的商學院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
此外,MBA項目始終處于虧損狀態所帶來的財務問題,也是橫亙在中歐發展道路上的一個瓶頸。而這兩個問題,某種意義上又使得中歐在國內商學院的地位并不像《金融時報》所表現的那樣超然和枝獨秀。排行榜外
盡管在《金融時報》的榜單顯示,中歐在中國大陸商學院一騎絕塵,但回歸到現實,中歐還很難做到笑傲江湖。
中國的MBA商學院教育開始于1991年,經過13年的發展,培養院校已從開始的9所發展為2004年的87所。并被清楚劃分為三種類型:以中歐、長江為代表的相對獨立的商學院:以北大、清華領軍的傳統高校體系里的大學商學院;以復旦一挪威管理學院項目為代表的國際大學合作商學院。
為什么像清華、復旦、北大這樣的國內一流的商學院沒有進入《金融時報》的榜單?因為這些院校都沒有參與《金融時報》的全球MBA排行榜,更進一步的原因是《金融時報》的評估標準與國內的商學院體系有較大出入,因此它們暫時不會參與排行榜的評選。
而有著歐盟援建背景的中歐態度則大相徑庭,張國華對《瞭望東方周刊》坦誠相對,“我們中歐真的非常注重排名,也非常注重全球排名。因為一個非常年輕的學校從沒有品牌到快速提升它的影響力,對中歐來說惟一的途徑就是參與全球競爭,我們把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商學院作為我們的目標來做,所以必須以全球統一的標準要求自己。”
而張國華對國內的各式商學院排名似乎看得很淡,“前幾年中歐想參與國內排名卻不被接納,所以才想到去參與國際排名。”
或許是看到了國際化的諸多優勢,國內務大名校的商學院亦開始向國際標準靠攏,最主要的一個動作是向原來的母體爭取更大的自主權。
不過,中歐最大的競爭對手卻不是它們,而是另一所獨立的商學院——由李嘉誠(海外)基金會捐助成立的長扛商學院。
長江商學院成立剛滿 3年,卻發展神速,院長項兵更是信誓旦旦地喊出了 10年沖擊世界前10名的口號。早在2003年8月,長江商學院就從北京南下中歐的傳統領地上海,大有與中歐分庭抗禮之勢。
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曾自豪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沒有世界一流的教授隊伍的商學院是不可想像的,而亞洲商學院相對比較弱的是教授隊伍,他們絕大部分都是借來的。我們的教授來自于全球最有名的商學院,我們和中歐差異是非常大的。”
項兵講這些話的時候正是去年該校郎咸平教授因批判MBO導致國資流失而紅得發紫之際。
更值得關注的是,長江商學院目前重大的決策均由?位核心教授組成的委員會來決定,包括人事、項目等所有重大決策,均要由教授委員會三分之二以上票同意才能通過,院長只有否決權。“教授治校”體制成了很多教授選擇長江的重要原因。
談到排名問題,長江商學院的曾鳴教授并不認為現有的座次能說明什么問題,“排名什么樣的標準最為合理我們正在探索。現在其實各有千秋,在未來幾年,差別體現出來以后,由外界來評價可能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