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最高決策會議是總統每天在白宮召開的會議,這個會議主要討論的不是別的,而是今天的新聞應該是什么
在當今高度商業化的媒體社會里,新聞執政已成為成功的政治和治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美國的執政者和政治家十分重視運用新聞來執政,即運用新聞來提高公共政策部門的執政形象、執政公信和執政的合法性。從美國基層的市政廳到白宮,從基層的社會運動到龐大預算的利益組織,各級政治團體對這一點的認識都越來越清楚。
美國華盛頓大學政治傳播學教授蘭斯·班尼特的《新聞:政治的幻象》揭示了美國政府新聞執政和新聞治國的手段:通過對媒體議程的設置,從而達到公共議程的設置,在公眾當中形成廣泛關注的議題,最終實現合力效應。
為此,美國政府有一系列的做法和制度:
用表態制造新聞。在商業化媒體和全球化媒體的環境下,各級政府官員重視在事件發生后及時表態,第一時間發出政府聲音,把民眾迅速凝聚到政府的周圍。他們注意政府的政務公開和政府發言人制度的完善,力圖使政府的聲音及時讓本國人民和世界聽見;他們十分注意掌握新聞發布規律,使政府的議程、媒體的議程和公共議程三合為一,以期更有效地引導輿論,提高政府執政能力。
用行動制造新聞。美國領導人經常在全國各地視察講話,他們把每天的活動日程提前告訴記者,讓記者把領導人的行動和講話及時變成新聞,告知公眾,力圖使公眾總是跟著國家領導人的行動、發言和思想行動。美國領導人的一切的行動都是為了通過媒體爭取民心,進而爭取連任。
用政策制造新聞。即圍繞“新聞性”制定政策。所謂“新聞性”,即修改或制訂一項政策,一定要有新的內容并且會獲得人民群眾的歡迎。如果一項政策沒有新的內容,就不會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
策劃“今天的臺詞”。美國政府最高決策會議是美國總統每天在白宮召開的會議。但是,這個會議主要的時間討論的不是別的,而是今天的新聞應該是什么?今天白宮應該向媒體發布的“新聞臺詞”、“新聞關鍵詞”是什么?通過白宮最高層的新聞策劃會,通過一個口徑、一個關鍵詞,確保美國人民、美國媒體乃至世界人民和各國媒體甚至政府關注的議程是白宮策劃出來的議程,把議程設置和新聞選擇的權力緊緊地抓在手里。
在中國大力推進文化產業和媒體商業化的時候,中文版《新聞:政治的幻象》的出版有著特殊的意義。
廣大讀者和新聞界人士可以對新聞政治學、對媒介商業化和產業化時代的新聞業有新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它也很值得中國公共政策部門的領導和官員認真一讀。因為,政府對新聞事件的議程設置能力和對國內輿論的駕馭能力也正在成為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加強執政能力的突破口。
近年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十分關注傳統主流媒體的新聞改革,特別要求黨報在新聞報道中堅持“三貼近”原則 (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所謂新聞的“三貼近”就是讓媒體的議程變成公眾議程,把政府所關心的事情和問題變成廣大公眾所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人們總是簡單地把“三貼近”理解為對黨報的要求,其實,“三貼近”更應該是對領導人的媒體素養的最基本的要求。“三貼近”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牢牢掌握新聞發布規律,使政府的議程、媒體的議程和公共議程三合為一,更有效地引導輿論,提高政府執政能力。只有當領導干部在開會、講話、報告、視察中遵循“三貼近”的原則,按照如下新聞規律辦事,即: 1、愿意并及時表態,2、策劃特定場合表態(不要總在會議室里);3、采用新聞語言表態,讓領導人的講話或發言簡潔、清晰、人性和新聞性,這樣,政府的聲音才不僅能在黨報上發出,而且還能在商業化媒體,甚至國際媒體上發出。
“駕馭輿論的執政能力”應該是順應新聞規律,運用傳播技巧,通過新聞發布機制的建立和完善,調動媒體的興奮點,使媒體自覺自愿地圍繞公共政策部門所發布的新聞事件和議題來進行報道和追蹤。作為加強執政能力的突破口,議程設置所塑造的輿論民意更可以使社會內部成員獲得強烈的政治認同感。
如果翻完《新聞:政治的幻象》這本長達300多頁的書,大部分內容都忘到腦后了,那么,對于執政者來講,記住本書引用的前白宮傳播顧問大衛·杰根的這句話就算沒白讀:“要成功執政,政府必須確定議程,而不能讓媒體來為它確定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