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外延式增長方式已難以支朱經濟持續高速前行
經濟學家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往往容易各執一詞。尤其是近年來,關于中國宏觀經濟一直都有冷、熱兩派觀點。
用發改委宏觀經濟學會王建的話說就是:“說過熱的就肯定要用投資和出口的數據,說防冷的則肯定要用到CPI、企業經濟效益、企業投入產出比等數據。”
微妙的是,在7月29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中國經濟觀察第二次報告會”上,學者們對于宏觀經濟的未來走勢幾乎達成了共識,以致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的袁鋼明研究員感慨:“我很意外,沒想到大家觀點會一致。”
這個共識就是,2005年經濟仍會保持9%左右的較快增長,但明、后年的經濟增長將趨緩。
經濟增長趨緩
只看數字的話,今年上半年GDP增長9.5%,同比僅低了0.2個百分點。而之所以有“趨緩”的預測,是因為經濟學家們從國家統計局7月20日發布的上半年統計數據中,注意到一些重要指標的下降趨勢,主要有:
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了3.2%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下降了1.3%。CPI的明顯下滑不但打消了通貨膨脹的擔擾,甚至引發了通貨緊縮的擔憂。
前5個月貨幣供應量增速和信貸增速整體明顯減緩。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同比增長14.6%,增幅同比降低2.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同比增長10.4%,增幅同比降低8.2個百分點。
企業經濟效益出現了明顯回落。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15.8%,增幅同比減少27.9個百分點;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56.1%。
對于上述經濟增長趨緩的信號,經濟學家們較一致的看法是,這既說明宏觀調控成效明顯,也表明經過了2002年-2004年3年的快速上升,目前中國經濟進入繁榮后的溫和調整期。需要指出的是,短期來看,當前雖然出現減速調整的態勢,但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仍處于擴張階段,有望保持較長時期的較快速增長。
領跑行業減速
拋開數據,看看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龍頭地區,兩大領跑行業,則隱憂不少。
先看“龍頭”長三角。今年上半年,上海、浙江、江蘇的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直接投資、信貸等5大核心經濟指標增長速度,紛紛回落,有的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近十年來,長三角經濟首次出現整體增速“滑落”跡象。
長三角增速滑落,與兩大領跑行業的“減速”互相影響,息息相關。
汽車產業、房地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曾經引發了一輪以重化工業為重點的投資熱潮,如今已勢頭不再。
汽車消費市場在經歷了2002-2003年的井噴式行情后,已經率先在2004年轉入平穩增長。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量僅增長7%左右。房地產市場經歷了長達五年的加速增長,房地產投資亦明顯呈回落態勢,上半年房地產投資累計增長23.5%,增幅比上年同期減小5.2個百分點,且逐月遞減。
汽車和房地產業的調整,對上游的鋼鐵、建材等行業需求產生較大的影響,使相關的上游產品價格出現下降。
商務部日前發布的《600種主要消費晶和300種主要生產資料商品供求狀況調查報告》表明,今年前5個月,39個工業行業的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長19%,產品供過于求的矛盾整體呈現加劇的趨勢,特別是鋼鐵、電解鋁等產品供過于求的矛盾比較嚴重,出現了價格下跌、庫存和應收賬款大幅增加的現象。
為防止出現通貨緊縮,從宏觀調控以來一直收緊“錢袋子”的央行開始有所放松。6月之后,貨幣供應量增速和信貸增速明顯加快。6月末M2同比增長15.7%, M1同比增長11.3%。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本外幣余額為19.9萬億元,增幅比上月提高0.7個百分點。
但這更多是治標之策。
外延式增長末路
表面上看,從長三角到房地產行業的“減速”都與宏觀調控直接相關,實質上,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外延式增長方式已難以支撐經濟持續高速前行。
從家電、手機到汽車、房地產消費,一輪井噴之后,接踵而至的是整個行業的長期低迷及行業利潤的急劇攤薄,對上下游產業都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進而導致整個國民經濟波動甚至下滑,這與其說是中國經濟的幼稚,不如說是舊的經濟增長模式已到末路、新的增長模式尚未確立之際的必然結果。
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全面啟動,客觀上迫使長三角經濟增長減速。一方面,長三角房地產等產業明顯存在泡沫,國際游資有機可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長三角的發展,仍未走出依靠廉價勞動力、吸引外資、加大固定資產投入的路子,這種模式面臨越來越大的環境、能源、資源壓力,難以為繼。
經濟學家基本上認為,外延式增長方式不變的話,能源、環境等不能夠支撐中國經濟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日前,中電聯的一份電力供需形勢預測顯示,今年中國最大電力缺口將出現在三季度,缺口將達到2500萬千瓦。能源瓶頸警鐘再度響起。
國際經驗早已證明,可持續增長靠的不是投資,而是技術進步。但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始終是外延式擴張,癥結仍在于政治改革的滯后,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對經濟的干涉過多。科學發展觀之所以難落實,深層原因即在于此。
這也使得經濟“退燒”后出現一些新問題,例如股市始終欲振乏力,從房地產等過熱行業中退出的民間游資,依1日面臨投資方向難覓的困境。
被忽視的就業指標
在對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進行分析時,另一個老問題也值得重視。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在一大堆統計數字中間,關于就業情況卻未見統計。這是一個需要改變的“慣例”。
盡管有關部門也對城鎮就業情況做過一些統計和研究,但是還沒有把就業指標真正納入到宏觀經濟運行體系中,將就業作為一項重要指標與其他因素通盤考慮。
就業指標的另一個問題在于,中國目前發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不是與國際接軌的失業率統計。它沒有把失業農民統計在內。
7月20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胡曉義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95萬人6月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834萬人,登記失業率4.2%,與去年底持平。
至于全社會失業率狀況,可以作為參考的是,今年上半年,某沿海省份的一位省級領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3年前他對本省真實的失業率水平搞了次抽樣調查,全社會失業率指標中,包括了城鎮失業人口,失業農民。失業農民為收入低于一定標準的農民和失地農民。他統計的結果,該發達省份全社會真實失業率為10.4%。
根據有關統計,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陜速增長與上訪等群體性事件增加之間存在反差,值得格外重視。
“走出去”受阻
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把中國經濟放在世界經濟背景中,加以分析和研究。最近的幾起“大事件”則說明,中國經濟融入全球是雙向的問題,世界需要學會如何與崛起的中國相處。
人民幣小幅升值,以及中國采取更為靈活匯率機制的舉措,在國際上獲得普遍叫好。這實質上體現了中國政府一貫既堅持主權又努力做到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的立場。但是中海油退出競購優尼科,則表明西方世界還沒有完全準備好迎接中國的崛起。
一家相當國際化的中國公司,完全用市場化的手段,以近乎“冤大頭”的價格,收購一家資源主要在美國以外的美國石油公司,而且中介機構全部來自華爾街,結果主要受挫于美國的政治阻力,這不能不說是國際政經界的新事件。
中國的崛起已經改變全球經濟實力格局,已有的經濟大國,尤其是美國,究竟應該如何應對這一事實?從歷史上來看,控制和引導新興世界大國發展方向的企圖往往并不成功。西方世界與當年德國和日本的關系就是最好的例證。
就上半年統計數據來看,外貿出現低進高出的格局,下半年世界經濟將有所回落,貿易摩擦將進一步加劇,人民幣匯率仍存在著不確定性,今后的出口增長面臨較大的困難。對此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與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