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費爾南布羅代爾著,蔣明煒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這部書是布羅代爾于1968年間撰寫的。當時,“紅色風暴”席卷法國,史前史的研究也因考古技術與考古思想的革命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說,布羅代爾欣然提筆,一氣呵成。不過,書始終未能如期出版。1985年,布羅代爾辭世。1998年,書稿由法利奧出版社出版。同時,兩位學術編輯根據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對布羅代爾的一些“過時”看法提出了補充。
這樣,2005年9月,當我們讀到這部作品時,通過布羅代爾的深邃目光,依稀看到的是史前人類生活的壯麗畫卷——地中海絲毫不亞于美索不達米亞、恒河和黃河;在那片土地上,在我們現代智人之前,尼安德特人帶著萌芽初發的死亡意識、宗教信仰、語言和藝術,崛起并突然消亡,給我們留下的,是無盡的浩嘆與感傷。
知識與情趣
《杜潤生自述:中國農村體制變革重大決策紀實》,杜潤生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歷史最讓人驚心動魄之處,不在于其不凡,而在于其平凡。
作為中國最資深的農村問題專家,一系列農村、農業重大決策的參與者與執行者,作者“平凡”地向我們展示了他親身見證的歷史。從土地改革到合作化,從人民公社到聯產承包,其間或有作者人生的大起大落,一路讀來,竟是波瀾不驚。但半個多世紀來對中國影響至深的各項“三農”政策,在作者所行、所言、所思的“紀實”之中,漸漸地不再面目模糊,而是呈現出栩栩如生的清晰圖景。蓋言之,作者提供的,無疑是極重要的史料。要了解過去的“三農”問題,要理解現在和未來的“三農”政策,此書斷不可不讀。
《歷史理性的重建》,何兆武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那一代人,白天躲在車間角落里讀何兆武先生翻譯的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晚間秘密聚會辯論“中國向何處去”。而今,這一代人在人生行旅的中途,見到這位慈祥長者在這本文集的后記里發出如許感嘆:“自己是屬于報廢了的那一代中的一員,暮年觀道,日增惶惑;青年時代的理想和向往早已黯然消逝,而晚年的感觸和斷想卻又往往惶惑猶豫、不敢自保。看來自己浮生一世,不過是無端地陷入一場思想上無窮無盡、而又永遠不可能得到最后定論的追求罷了。”一語道破一代人的顛沛流離,一代人在當代中國的尷尬境地和對自身的莫名憂愁,平添了多少厚重的感覺,多少深沉的秋意,多少難言的悲凉!
《里面的故事》,朱正琳著,三聯書店2005年8月第一版
“里面”指的是文革中的監獄,但作者的寫作意圖并非是反思歷史或反思那個時代,而是有意識地把筆對準了“個體”,從作者個人和他所見所聞的人生境遇,說明荒謬的歷史也不可抹煞個體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冤獄生活常常被描寫成非人的生活,但本書恰恰想強調的是,監獄生活也是人的一種生活,不能把它等同于死亡或者冷凍狀態;“里面”同樣會有因善和美而生出的感動,因惡和丑而引起的激憤。坐牢的不幸人人皆知,但幸運的體驗卻極為難得。朱正琳最深的感受是,“精神生活是有的”。一個失去了行動自由的人何來精神生活?“自由只有在感覺到不自由時才凸顯出來,一進去自由就現身,一出來自由又似乎隱形了。”在這樣的悖論中,在全無矯情的散淡幽默中,讓我們看到了精神的來由與出路。
《通過孔子而思》,郝大維、安樂哲著,何金俐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作者是兩位西方漢學家,其名早已耳熟于當代中國學者群內。在“譯者后記”里,我們得以知道原作者們倡導的“co-creativity”精神——這一語詞意味著在兩個原創文化的共生演化中創造新的文明。新的文化敘事有兩個焦點——通過孔子而思和通過柏拉圖而思,他們的視域伸展成一個“橢圓”。這是一種很新奇的敘事方式。而且,作者們的敘事與中國人的思考有其相通之處,那就是第16頁出現的文字:“如果說當代比較哲學活動中有可用作切實接近孔子思想的哲學概念和學說的最佳資源的話,那必定是與皮爾士、詹姆士、杜威和米德的研究相關的實用主義哲學,進一步擴展到諸如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因為,中國和西方的文化語境中都有許多聲音指出了實用主義與過程哲學以及二者與古典中國哲學的相似性。”
本刊學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