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龍》刊忠實讀者,二十多年來熱情不減。一本刊物能讓讀者常讀常新,實非易事。
展觀今年《龍》刊,清新之風撲面。封面設計大氣、厚重,凸現了重點刊物形象,傳承中寓新意,把握與時俱進脈搏,重頭文章配以精粹語言提示,具導讀作用,令人耳目一新。第1期封底圖片“剃頭”,記錄下日益鮮見的市井生活基層面,民俗存真。第6期封底圖片“苗童”,生動感人,將大山中一群天真活潑的兒童對新奇事物的向往,表現得活靈活現,極富吸引力,文化品位勝出。
《龍》刊以平實深刻的文風見長,編輯匠心獨具。僅以主要欄目之一的“人物志”為例。第1期推出孔祥明的《我與聶衛平的情和緣》,就改變了我對某些“名人”情事素無興趣的習慣。出于對家鄉名棋手的敬佩,姑且一讀,立刻被深深吸引住了,欲窮究竟,一連三期,刊物到手,先睹為快,最后還通讀了一遍(配發的多幅圖片,增加了感染力)。文章從棋友結緣、創業、成家、生子,到對方感情出軌,最終走上分手的全過程,娓娓道來,敞露心扉。平心而論,無文過飾非的自詡,無嘩眾取寵的俗氣,滿含深情寫苦悶、失意與彷徨。委曲求全終難成全家庭。文章最后寫到:“不管前途如何,我們都要頑強地走下去。因為,我們只有這一條路。”讓人感嘆沉思:無論平民百姓,還是社會名流,都應該把握住自己,忠誠于家庭和事業,才會有真正的幸福生活。
有關聶、孔的婚變早已有聞,但見諸文字大都語焉不詳,而孔文卻大大區別于某些專揭“名人”隱私的花邊新聞,遠離媚俗、獵奇、渲染、制造噱頭等無聊文字。這正是《龍》刊從形式到內容的統一,高文化品位的體現。
我省德高望重的作家協會主席馬識途先生,曾滿懷希望地祝詞《龍》刊:“把新龍門陣擺好。”現在,多位博學多識、造詣高深的編輯同仁們,正繼承傳統,努力進取,推出精品故事,讀者有幸,不亦樂乎!
一點建議:年末一期付印的總目錄,可以虛線連接,便于拆下,裝訂成冊,方便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