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競爭優勢向高層次的品牌、技術等方面轉移,這是中國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根本出路
對于中國人在入世三年中取得的成就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外國人有完全相反的兩種心情:驚喜和畏懼。一些外國公司看到了中國所創造的巨大的商業機會,另外一些外國公司則感到了中國所帶來的壓力,當然更多的人認為中國經濟崛起既是一個機會又是一個挑戰。
有些公司把制造中心遷到中國,它們出口到中國的商品與日俱增。這些公司是受益者。也有些國家的公司承受著中國廉價商品所帶來的沉重壓力,或者因中國競爭而失去部分客戶,許多國家失去了一部分就業機會。這些是所謂的受害者。
盡管世貿組織總干事素帕猜在中國入世3周年之前表示,中國認真遵守了它在加入世貿時作出的承諾,取得了巨大成功,“我要給中國打一個高分”。但是,入世三年來,伴隨著中國的對外貿易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品潮水般涌向世界各地,已經成為事實。
外國政府:兩反兩保齊上陣
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國際間通行的貿易救濟措施是兩反一保:即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在中國的入世談判中,由于進行了戰術性妥協,外國可以對中國實施另外一種貿易救濟措施,就是特別保障措施。所以,中國產品在國際上遇到的狙擊有兩反兩保。
據商務部的統計,截至2004年11月底,國外共發起673起針對或涉及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調查案件,累計涉案金額超過190億美元。
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局長王世春為此發表評論:“多年來,中國一直是遭受貿易救濟措施最多的國家。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措施,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并呈濫用之勢。”
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紡織品。2005年1月1日之后,全球取消紡織品配額,發達國家為防止競爭力強大的中國紡織品沖擊本國市場,紛紛采取或正在醞釀采取措施限制中國紡織品的進口。歐盟已在2004年6月對中國紡織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涉案金額近5億美元,是歐盟迄今對華標的最大的反傾銷案。美國政府也在國內相關行業團體壓力下,接連對中國紡織品實施進口設限。
面對頻頻發生的外國政府對中國產品進行的反傾銷,中國企業的應對措施,已經從多年前的不敢應對、不知道怎么應對,轉變為積極應訴。但是,和特別保障措施相同的是,在入世談判中,中國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進行了妥協。其結果,是中國企業在應訴外國反傾銷時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以歐盟為例,雖然歐盟早在1998年就修改了相關規則,規定中國企業可以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但是,6年來的實踐表明,歐盟在這一政策上越來越趨于保守,盡管中國應訴企業中私營企業越來越多,但是得到市場經濟地位者卻越來越少。
外國大企業:從港口刁難到搶注商標
對中國產品進行的兩反兩保都是相關企業提出申請,由相關國家政府實施的。在鼓動國家出面阻擋中國產品的同時,一些外國公司從另一個渠道,展開對中國產品的封殺,其中應用最多的手段,就是知識產權。
廈門東林與德國歐司朗公司的恩怨糾葛,就有知識產權斗爭的影子。
2003年12月27日,一只號碼為MSKU826191-6的集裝箱運抵荷蘭鹿特丹港口,箱里裝載的是中國廈門東林公司巴基斯坦分廠生產的節能燈。這并不是東林公司第一次向歐盟出口產品。2000年,中國節能燈被歐盟反傾銷,該案終裁之后,高達66.1%的反傾銷稅,使絕大多數中國企業不能繼續對歐出口。東林公司則轉戰巴基斯坦,在那里開設了分廠,并以此為橋頭堡,繼續開拓歐盟市場。
按以往的慣例,東林的客戶很快就可以辦妥通關手續,將貨物運走。但是這一次,情況發生了變化。鹿特丹海關當局沒有解釋任何理由,就將這只集裝箱扣押。經過漫長的等待,海關官員命令打開箱子,對貨品進行檢查。
就這樣,這箱貨物跨越年度,被整整拖延了一個月。2004年1月26日,客戶終于將貨物提走。
這次延遲,東林公司額外支付了滯港費、裝卸費、掃描費、等待費共計1449.7歐元,而客戶因為交貨延遲,向東林公司索賠3548.86美元。
這只是開始。從那以后,2004年1月4日、1月18日、2月1日、2月19日、3月30日、4月6日、4月7日,東林前后共有9批次抵達鹿特丹港的集裝箱被滯港調查。這些集裝箱,停留在港口的時間最長達40天,最短也有13天。以上滯留造成的直接損失和律師費接近2萬歐元,正在談判中的客戶索賠金額超過3.5萬美元。
在自己的貨物被歐盟海關無理刁難之后,東林公司總經理賈強開始尋找原因。
歐盟海關刁難東林公司的緣由,乃是由歐盟節能燈廠商以及相關調查公司向歐盟提交的一份秘密報告。該報告指稱中國節能燈企業為了逃避反傾銷稅,借道第三國,繼續向歐盟出口產品。所以歐盟海關才對東林的產品進行滯港調查。
在歐盟市場奔走多年,賈強也有自己的信息搜集渠道,很快,他就拿到了那份秘密報告。結果,在報告發起人名單里,賈強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德國歐司朗。
歐司朗是中國節能燈企業的老對手了。2000年,歐司朗聯合其他歐盟廠商對中國同行發動反傾銷,2001年竟然搶先一步注冊了東林公司的“螢火蟲”商標,2002年提出反吸收調查申請,2004年向歐盟申請發動了反規避調查。
截至目前,東林與歐司朗的對抗,從中國打到德國,從媒體打到法院,正處在橫眉怒目、難解難分之中。
無獨有偶的是,德國的博世-西門子公司也搶注了中國知名企業海信的商標。
據公開的信息,1999年,海信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之后不久,博世-西門子公司將海信所創設的原創性商標在德國搶先注冊。
在得知自己的商標被搶注后,海信曾與博世-西門子進行過談判,但是對方開出了4000萬歐元的轉讓要價,對此,海信表示不能接受。目前雙方已經在德國打起了官司。
外國小企業:怒燒中國鞋
剛剛過去的2004年,中國商品在國外最慘痛的經歷不是反傾銷、不是保障措施,而是發生在西班牙東部小鎮埃爾切的一起暴力事件。
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東部小城埃爾切的中國鞋城,約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頭,燒毀了一輛載有溫州鞋集裝箱的卡車和一個溫州鞋商的倉庫,造成約800萬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這是西班牙有史以來第一起嚴重侵犯華商權益的暴力事件,世界為之震驚。
僅僅六天后的9月23日,當地又爆發了一輪針對中國商人的示威游行。示威者揚言以后將每周舉行一次抗議示威,以抵抗中國商人的廉價產品給西班牙本地商人帶來的不公平競爭。所幸各方努力之后,雙方的情緒正在逐漸平靜下來。事實上,這并不是溫州鞋第一次在海外遭遇不測。
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俄羅斯曾發生過一次查扣事件,溫州鞋卷入其中。那次查扣貨物歷時最長,整個浙商損失大約3億元人民幣,個別企業損失達千萬元以上。
2003年冬,20多家溫州鞋企的鞋類產品在意大利羅馬被焚燒。損失不詳。
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亞政府發布“禁止進口商品名單”,溫州鞋名列其中。
在匈牙利,溫州商人也經歷不幸。溫州鞋商林達夫回憶說,1994年的時候,他去歐洲轉了一圈,發現那邊鞋子市場潛力很大,于是就開始通過外貿公司把溫州鞋賣到奧地利和匈牙利,匈牙利是當時歐洲最大的鞋類批發市場,輻射烏克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溫州的鞋子便宜,一開始生意很好,每天都有四五個集裝箱的交易量。但是好景不常,匈牙利本地鞋商扛不住了,開始向政府施加壓力,從1996年起匈牙利就對中國鞋類和服裝征收高額稅收,原來一個集裝箱才2000美元的關稅,到1997年的時候就漲到20000多。很多中國商人被迫離開了。
接下來,1998年7月16日發生了更為嚴重的事件。那天,匈牙利政府調集四支隊伍來市場查關稅,即使手續齊全,也會莫名其妙地被罰款,以售價為基準,征收80%的稅款。中國商人想理論,反而遭到毆打。
結語:中國企業如何應對
貿易摩擦考驗企業的智慧。
在外國政府兩反兩保、外國大企業明槍暗箭、外國小商販暴力相向的嚴峻形勢下,中國企業怎么辦,是一個非常現實也很嚴峻的話題。
專家們普遍的觀點:低成本、低價格是中國企業現實競爭優勢所在,但這不應成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一勞永逸的“殺手锏”,更不能成為中國產業的長期貿易利益所在。如何實現競爭優勢向高層次的品牌、技術等方面轉移,才是中國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根本出路。
提高技術含量、培育知名品牌,當然是一條非常好的應對之道,但是,技術和品牌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品牌的成長,是一個長時期培育的過程,不能應付迫在眉睫的困境。
從目前的大環境看,中國企業出口增長是大勢所趨,貿易摩擦的增長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應對,并沒有什么特殊的靈丹妙藥,但是,有一些措施還是需要加強的。
其一,就是加強信息搜集和預警能力。在西班牙燒鞋事件發生之后,就有溫州商人表示,他們早就感覺到西班牙要出事。這樣的表態雖然有“事后諸葛亮”之嫌,但也從另一方面顯示,常年在海外市場打拼的中國商人,對海外市場的變化還是有一定的把握能力的。現在的問題是要把這種信息、這種商人的感覺及時通報給相關的企業和中國政府有關部門,以便早做應對準備。
其二,就是融入當地社會,“化敵為友”。中國人行走海外,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躲進唐人街,不與當地人交往,不能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更很少對當地的公益事業進行捐助、幫助。這樣的行事風格與進入中國的跨國企業形成鮮明的對比。很多進入中國的跨國企業一再宣稱他們是中國的企業公民,每年都會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資助、支持中國的公益事業,造福桑梓。這樣的做法,值得中國企業效仿。
其三,必要時堅決反擊。近年外國發起的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中,出現了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有一些跨國公司,一方面到中國投資,一方面又在自己的本國發動反傾銷調查,意圖里外占便宜。對于這樣的公司,中國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強有力的反擊。(責任編輯 馮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