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糧食,關乎國計民生,乃天大之事!然而在商品社會中,糧食又被看作是初級產品,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糧食對于一個當代企業家來說,又有多少吸引力呢?京糧集團總經理王國豐卻不這樣看,5年多的努力與實踐,通過突出主業,做強產業,做大企業,京糧集團由原來連年虧損的老國企,成為擁有總資產55億元,凈資產近20億元,下設全資及控股子公司18個,主要涉及糧油、食品加工、銷售、糧油倉儲以及飼料經營等領域,年銷售額近40億元的糧食集團公司。王國豐,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在這篇專訪中,他會用5年多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他是如何把一個初級產品做出大文章的。
在京糧集團總經理王國豐看來,糧食是初級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因此企業核心的競爭力主要依靠的就是品牌、銷售網絡以及理念
京糧應運而生
《科技智囊》:說起糧食,一般上了歲數的人都還記得,一到過節,每人只能供應5斤富強粉、5斤圓粒大米,另外香油、芝麻醬、花生、瓜子什么的全要憑票、憑本供應。因為糧食是戰略資源,所以作為糧食行業的國企,情況比較特殊,改革的難度也比較大。
王國豐:一直以來,糧食行業主要實行的是“統購統銷”政策,“購、銷、調、存、加”就是當時的主要工作。當時想的就是如何管住。1998年以前也談改革,但是不徹底。一來糧食產品單一,就是“兩白一黃”;二來改革的空間也太小,說提高服務質量就是少排隊、足斤足兩,說話客氣。而從1998年“糧改”開始,改革,特別是在體制上的力度加大,2002年、2003年“銷區”放開,2004年全面放開。農業發展了,收購、銷售放開了,糧食系統才有了深化改革的基礎。國家的“三項政策一項改革”把企業推向了市場,也把全國糧食系統380萬職工推向了市場。“經營市場化,競爭主體多元化”把國企一下子從壟斷地位上拉了下來,當時,感到不適應了。
《科技智囊》:思想禁錮了可能是最大的問題。一方面,過去糧食不是商品,只是滿足溫飽需求的產品,提的就是“保障供應”;另一方面,多年來國企“一家獨大”,沒有競爭,改革也無從談起。這時候京糧集團成立的處境應該是很艱難的。
王國豐:1999年6月集團成立時,面臨的形勢確實很困難。職工將近2萬人, 85%以上企業虧損,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集團當年虧損近1億元。但是我們沒有退路:企業作為政府附屬物,靠政策吃飯的日子沒有了,要依靠自己的競爭能力,按市場競爭規律辦事,追求經濟效益,走企業化、市場化之路。
靠規劃統一思想
《科技智囊》:過去講,要干得好,就要求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說到底,關鍵在人,在思想。在過去這對國企應該是最具優勢的,但在轉軌時期要做到“上下同欲”可能難度相當大。
王國豐: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在理清思路后,集團狠抓建章建制,建立各種管理制度,考核方案。但在我看來,制定發展戰略很關鍵,它決定企業方向,特別是在制定發展戰略過程中轉變觀念、在碰撞中統一思想的意義就更大了。因為思想轉變是做好企業的基礎。我們請來了北大的課題組。當時北大經濟學院的鄭院長態度很婉轉,說時間忙,做做顧問就行了。說白了還是對國企改革沒有信心。后來我把關于集團發展的一些成型思路告訴了他,他很興奮,決定加入進來,并且要給予一定的理論提升。 既然干就干一流的。我們請課題組下企業、到政府和行業中了解情況。最后拿出了一個70多頁的戰略規劃,在北大開了論證會。
戰略規劃最終是要和它的實踐者們見面的。2001年年初在集團工作會的時候,我們把這個規劃拿了出來,在全系統進行討論。北大的周健波教授在上面講解介紹,他講到企業的劣勢:思想觀念陳舊、格格不入;體制、機制不順;集而不團,沒有合力,不是“母子公司”,只是行政管理,沒有資產紐帶;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雖然有資源優勢,但是不清楚怎么轉換為經濟優勢……還講到企業的發展方向,特別是講到“以商貿為龍頭,工業轉移調整”這個戰略時,一些工業企業的領導當場表示不能理解。半天下來,我就忙著遞條子,讓教授講課的口氣客氣點。即使如此,我也沒有急于總結,而是鼓勵大家繼續討論,一個問題一個問題過,本來就是為了統一思想,不碰撞,沒法推進。這個戰略規劃從制定到討論修改定稿,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因為我知道,發展戰略的制定過程就是統一思想,轉變觀念的過程。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更重要。
《科技智囊》:大家的難以接受,一方面來自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巨大慣性;另一方面恐怕還是對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心中沒底,畢竟對多年沉浸于計劃經濟中的國企來說它是個全新的東西。
王國豐:現代企業制度對誰都是陌生的,沒干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不到不足,只看到優勢,看不到劣勢。要發展,必須根據形勢轉變觀念,要有信心,還要有再學習的能力。所以我講“三思”:思危、思進、思變,就是讓大家有這個共識。
“三做”體現執行
《科技智囊》:按照現代管理的運行模式,在思想統一、戰略規劃制定之后,接下來就是“執行”了,可面對一個積重難返的老國企,在執行方面可謂千頭萬緒,你又是從何開始的呢?
王國豐:要讓這個老國企舊貌換新顏,整體推向市場,沒有新思路、新辦法是不行的。所以首先就是要把企業發展的思路、方向搞對頭。我特別認可的一句話就是:“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在請北大做的企業發展戰略中,非常明確地提出這一點:通過實施品牌戰略把糧油食品工業帶動起來。做市場、做品牌、做資本,是京糧集團的工作重點,三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但是光有好的想法而不能落實也是于事無補,所以我們在執行上狠下工夫。
首先是在管理層落實用人機制。從領導班子做起,副總經理競爭上崗,中層干部競爭上崗,搞民主推薦,答辯,發表施政綱領,做到公開透明。干部一屆任期三年,搬掉了鐵交椅,觀念上從領導“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的主動意愿,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有效激發。
其次就是減員分流,過去集團冗員包袱嚴重,集團有近2萬人,僅面粉公司就有6000人。后來集團采用新的用工機制,實行競爭上崗。在一兩年間減了13000多人,由于思想工作到位,以及有一整套比較完善的分流方案,減員比較平穩。雖然通過自謀職業等手段使減員成本提高,但對長期發展有利。
《科技智囊》:減員往往是一個企業扭虧的第一刀。但光靠減員救不了企業,還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
王國豐:沒錯!我們在減員的同時就對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由于工業產能過剩,紡織搞壓“錠”,糧食就是壓“磨”。集團先關了4個廠,保證大廠吃飽,開滿車,小的實行分流,搞土地開發。對于像面粉三廠、五廠、油廠、飼料廠這些虧損嚴重的企業全部關停,關停了60多家企業。破產飼料公司。集團由此甩掉了20幾億的包袱,壓力大大緩解,資產質量上升。如果沒有當初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就沒有京糧集團的今天。
倉儲布局也在調整,實行“退四”、“進六”,把四環以內、污染擾民的糧庫遷出去,向遠郊區縣發展。在原來的位置上搞土地開發、搞現代物流業。調整產業結構后,布局更加合理。
產權結構的調整也是集團改革的重頭戲。集團特別強調重組后要體現出“亮點”,這樣有利于自己做強,吸引外資也容易。“古船”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對原虧損嚴重的古船集團進行“脫殼”改制,注冊一個新的古船食品公司,然后通過租賃方式盤活老企業。 而新的企業實行競聘上崗,一律招標。副總由總經理提名,中層干部和職工競聘上崗。企業完全面對市場,原來在崗的1400名職工,用了不到400人,集團撥錢幫助分流富余人員。嘗試是喜人的,新企業每年銷售量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長,兩年利潤增長到1000萬元。新“古船”迅速成為了完整的現代企業,這也是“死一塊,活一塊”的力證。
做品牌,做市場
《科技智囊》:優質資產剝離是很多國企改制的思路,但實際運行中并不容易。經常會出現失控的局面,“兒子”比“老子”強大,而“老子”又一點辦法沒有。
王國豐:“集團起決定性作用”。我們要求集團的指令必須得到執行。集團始終把“三做”的控制權掌握在集團手中。機制轉換后,集團是大股東、出資人,不是過去的上下級關系。因此,要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比如古船企業的5年發展規劃、每年行動方案、指標的制定都由集團來做,因為古船是支柱企業,其發展要符合集團的戰略要求,要體現出集團的經營理念和意志,不管不行。但所有這些的具體執行在企業,企業的重大事項由集團派駐的財務總監與企業一把手聯簽,集團只管一把手。
《科技智囊》: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糧食作為初級產品,沒有,也不重視品牌建設工作,而京糧集團在這方面下的力氣卻最大,成效也最顯著。2003年年底,在北京名牌資產評估公司評選的32個“中國最有價值品牌”中,北京糧食集團旗下的古船面粉以15.56億元的身價,成為中國糧食行業最有價值品牌。2004年,品牌價值再度提升,達到17.66億,被評為最有發展潛力的品牌之一。
王國豐:2001年集團確立了工作重點就是做品牌。糧食是初級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因此企業核心的競爭力依靠的就是品牌和銷售網絡。而且初級產品也要有品牌。面對假冒偽劣的糧油惡性事件,老百姓也亟需一個值得信賴的品牌出現,京糧集團帶給消費者的品牌核心理念就是:安全、健康、放心。
糧食現在講安全,借這個概念打牌子在市場上得到的關注度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的產品幾十年來供應北京的糧油市場,產品質量是可靠有保證的。但是如何將這種優勢賦予市場經濟的新理念是很關鍵的問題。為此,我們對原有的30多個品牌進行了整合,建立了以“京糧”為母品牌,以“古船”、“統一”、“正大”、“火鳥”、“華藤”、“綠寶”等產品品牌和“環京物流”、“京糧倉儲”等服務品牌為子品牌的母子品牌系統,確立以“健康”為主題的品牌概念,以集團形象和企業產品組成讓消費者放心的健康保證體系。
京糧集團將“以無形資產盤活有形資產”作為一個非常有效的戰略思路。選擇以“古船”品牌為突破口,作為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無形資產來重點培養扶持。現在一提到古船品牌,消費者不單單想到的是米、面、油、食品。而且想到了古船是可以信賴的,古船是放心的,古船是高質量的概念,下一步京糧集團還要開發一些綠色營養食品,力圖將古船這個品牌從安全放心的品牌提升到營養健康的層面,從單一品種提升到綜合食品的品牌形象。這種從產品向品牌的過渡,從生產經營的角度來看,則是向無形資本運營的過渡。
集團在品牌推廣上投入很大,在電臺、媒體以及戶外流動和固定廣告上每年都有投放計劃,僅去年下半年集中一個品牌在交通臺做廣告,每天就達47次。產品的超市覆蓋率達90%以上,外省銷量大幅度增加,2004年增長率達90%以上。在品牌的帶動下,集團提出了“立足北京,走向全國”。已經輻射到三北地區,長江沿線。去年,“按照先有市場,再建工廠”的思路,在山西建了當地最大的面粉廠,今年4、5月將投入運行。
理念也是核心競爭力
《科技智囊》:我們看到京糧集團制作的《企業文化手冊》,它集中體現和概括了京糧集團的企業核心內涵。同時我們也看到,手冊中理念的表述占到了70%以上。有許多人認為理念這個東西很虛,尤其是國企,以前不乏所謂的思想教育,你現在為何如此強調理念呢?
王國豐:的確,現在做事大家都講究個實際,但我在這里可以說,未來企業的競爭中,理念是重要的一塊。尤其對糧食集團這樣的所謂從事初級產品業務的企業。為此,我要強調,除了前面講的思危、思進、思變以外,我還有一個“三思”,就是思路、思考、思維,合起來講就是一個對理念的認識。思路決定出路,思路從思考而來,思維模式決定著思考的質量,決定著思路的正確與否。運用積極的思維模式就會在任何困難面前找到機會。在戰略制定階段講發散思維,在執行階段講集中思維。以此來統一思想,凝聚人心。
雖然不同時期理念不同,但前后理念是遞進式的,有延續性的。現在正在做集團“二五”期間的戰略,還是強調做正確的事;還要繼續加大“三做”,但“做資本”會放到第一位,實施對外擴張。提升做市場的能力,強調在必須當中創造必然。在用人理念上強調,崗位靠競爭,收入憑貢獻,賽馬不相馬,成果論英雄。其管理理念就是:“戰略統領、策略保證,執行到位,效率優先”。 品牌上突出健康理念——“為健康的每一天”,這也是我們的經營理念。這個理念來源于廣大員工的實踐,像“古船相伴,健康永遠”這名知名度比較高的廣告語就是古船油脂銷售部經理提出來的。
配合這個思路,在推廣上特別做了“安全放心糧油工程”。這可能就是品牌務“實”的典型表現了。“安全放心糧油工程”本身即是以行業自律、企業合作、社會參與、群眾監督的社會工程,京糧集團在北京正式啟動以來,受到了市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極大地提高了國營糧油主渠道的社會影響力。
京糧集團對旗下各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十分注重,把“京糧——為健康的每一天”的服務理念貫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全過程。讓消費者買得稱心,吃得放心,讓古船等糧油品牌深入人心。 未來5年集團將不斷提高完善產業鏈,突出主業,做強產業,做大企業。構造以糧油購入—儲存—加工—銷售為產業鏈條的經營格局,同時將主業向上下游延伸,上游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與糧油產地建立訂單農業,發展糧油綠色食品;下游適應市場需要,發展食品業和飼料養殖業。
《科技智囊》:今年以來,許多跨國公司都在提倡企業責任,作為國企的領導者,你認為應該承擔的什么樣的企業責任?
王國豐:不管什么性質的企業,企業家做企業的最終目的是回饋社會,為社會做貢獻。而國企更是承擔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行業做貢獻的責任。糧食雖然是初級產品,但做好照樣有競爭力,京糧集團會努力創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政府的糧食安全流通體系中發揮主渠道作用。
京糧集團
京糧集團是根據國務院、市政府關于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精神,與北京市糧食局政企分開,由北京市政府出資于1999年6月組建的大型國有獨資企業,擁有總資產55億元,凈資產近20億元,下設全資及控股子公司18個,主要涉及糧油和食品加工、銷售,糧油倉儲以及飼料經營,涉足現代物流業等領域,年銷售額近40億元。 目前,集團產品品種170余個,其中古船、綠寶、火鳥、華滕等知名品牌產品首批獲得中國糧食行業協會頒發的“放心糧油”證書。
京糧集團企業理念
企業愿景:打造中國最具競爭力
的現代糧食產業集團
企業使命:為民承重 興糧富國
企業價值觀:糧比天大 信比物重
企業精神: 思危 思進 思變
經營理念:在必須中創造必然
品牌理念:用精良鑄就京糧
管理理念:戰略統領 策略保證
執行到位 效率優先
人才理念:有效為才 重才施能
形象代言:為健康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