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都產生一定的影響,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品壽命周期短,產量和售價都易受國際市場變化的影響,匯率變動也直接影響經營利潤和成本。企業若想躋身國際市場,就要加強抵御匯率風險的能力。
人民幣升值對信息產業的影響
1. 出口沖擊大,進口沖擊小
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主要依賴進、來料加工和外資企業,在出口貿易中主要賺取的是加工費,而不是產品價差。產品附加值低,降價空間小。2004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存在680億元人民幣的利潤空間,而出口成本為2850億元,出口銷售利潤為4.1%。人民幣升值1%,對應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銷售利潤下降4.1%,若人民幣升值比例達到使銷售利潤下降24%,導致的出口產品新增成本增加值已經完全抵消出口所獲利潤空間,出口便缺乏了動力。
從進口而言,我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口的需求彈性較低,全球能源和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將會使進口對升值的收益不明顯。因其進口主要是以零部件為主,目的是滿足國內電子整機制造業的組裝需要。
2. 對內資企業影響更大
匯率變動會直接影響出口企業的經濟效益,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以外資企業為主,2004年三資企業出口占全部出口的85.8%,其中外商獨資企業出口就占出口總額的63.1%。外資企業強大的綜合競爭力使其具備較高的匯率風險抵御能力。而我國電子信息領域的內資企業主要是依靠勞動力比較優勢進行規模化生產,以薄利多銷的形式獲得市場份額,大多數產品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據估計,人民幣升值在10%以內,內資電子企業出口增幅下滑15%左右;人民幣升值若超過20%,內資企業以現有條件出口,就會面臨虧損。人民幣升值后,外部經營條件變化,迫使競爭加劇。由于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競爭一般都屬于錯位競爭,短期內,東南亞、東歐的替代性產品還無法具備我國的生產規模,因此,企業競爭的主體將集中在同行業的內資企業。
人民幣升值對分行業的影響
1. 計算機業的競爭加劇
我國生產和出口計算機產品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產品附加值很低,利潤空間非常狹窄,出口廠商在國際市場上基本沒有定價權,匯率變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很難化解。相對于國際競爭對手而言,我國國內計算機企業規模小,自主生產、研發能力很弱,這種條件下的匯率上浮將給國內企業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2. 軟件業壓力巨大
我國軟件出口中70%的成本屬于人員工資。如果人民幣升值3%,軟件出口利潤將降低到不足2%,如果升值5%,整個軟件出口幾乎處于零利潤狀態。這對利潤不足4%的軟件企業無疑會有較大的打擊。軟件外包業務(BPO)在我國剛剛開始,這一業務在印度的軟件外包中占了70%。BPO業務是軟件產業和服務高度結合的業務形式,代表著軟件產業的發展方向。BPO業務中80%以上的成本屬于人力成本,人民幣升值對BPO的發展也有巨大影響。
3. 對通信制造業影響有限
通信業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之一,行業出口依存度達30%,產品供需仍以國內市場為主。2004年通信制造業實現利稅38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0.3%,其中完成利潤311.4億元。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增長中的最強音符。六大運營商中,兩大運營商在海外上市,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也已經進入世界500強。運營商的實力強勁保證了通信產品的旺盛市場需求,隨著3G技術的成熟,將帶來新一輪的市場需求,這足以消化本幣升值帶來的匯率風險。2004年88.7%的通信產品出口由外資在華制造商提供,本幣升值有可能使外資產生轉移生產的動機,但國內強勁的市場需求,優惠的外資政策、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完善的產業集群和配套設施都會吸引外資繼續在華投資。
4. 促彩電業結構優化
以長遠角度看,人民幣升值對家電行業的健康發展有積極作用。首先匯率調整帶來全行業成本上升,經營環境嚴峻,一批規模小、經營管理不善的企業會被淘汰,市場集中度明顯上升,進而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其次,我國有一些實力較強的家電企業率先“走出去”,人民幣升值,企業資產將增值,降低了“走出去”的成本,從而促進家電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5. 對元器件業是一把雙刃劍
我國電子元器件業發展較滯后,可供給產品品種少,尤其是國內終端廠家急需的高技術產品產量很小或不能生產,只能依賴大量進口,因此年年貿易逆差。人民幣升值,一方面進口元器件以人民幣計價,采購成本降低,下游整機制造商將獲得一部分利益;另一方面,國際市場采購成本降低,對國內市場電子元器件需求減少,會直接損害國內電子元器件行業。人民幣升值會由于影響出口利潤,而威脅到電子元器件行業的本土生產空間。目前,電子器件的出口占其銷售收入的49.8%,其中集成電路的出口占其銷售收入的58%;而電子元件的出口占其銷售收入的78.9%,其中印制電路板的出口占其銷售收入的66.5%。
抵御匯率風險的對策
1. 樹立匯率風險意識,構建浮動匯率下的國際采購銷售體系
在浮動匯率下,企業一定要轉變觀念,重視匯率風險。尤其對國際采購量大的企業,匯率浮動對采購成本和銷售利潤影響也會相應地擴大。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對產品的國際市場波動預測能力,提前制定針對不同貨幣市場的國際采購和國際銷售計劃,保持在貨幣支付中的主動性;另一方面要增強匯率風險管理能力,在采購小組或營銷小組中增加懂得匯率知識的成員,及時跟蹤國際匯率變化,逐步在國際采購中和銷售的貨幣支付中引入掉期、遠期等衍生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
2. 加快實施增長方式的轉變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必須適時調整發展戰略,注重速度與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構建保持穩定增長的政策體系和發展環境。
3. 調整粗放型的國際化戰略
要加快出口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跨國兼并和整合國際業務提升綜合競爭力。
4. 加強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和信譽度,減少人力成本優勢弱化的不利影響
企業要制定有遠見、重創新的研發計劃,抓好突破口,注重產業化。為此,企業要加大研發投入,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加大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商品比重,擺脫單純依靠人力成本低廉、價格便宜的國際競爭局面。逐步由經營產品向經營品牌過渡,真正形成若干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確保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持久競爭優勢。
5. 加大海外投資力度,明晰定位,完善“走出去”的政策體系
人民幣升值降低了海外投資成本,將會刺激國內企業加大海外投資的力度。我國電子信息企業經過多年的扎實積累,部分企業已具備一定“走出去”的實力,如在新一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排名第一位的海爾集團銷售收入已超過1000億元,第二、第三名的京東方科技集團有限股份公司、TCL集團股分有限公司收入也都在400億元以上。這些大企業目前已進入向海外擴張的成長期。近期海外投資、跨國并購非常頻繁,如TCL集團相繼收購了湯姆遜公司的彩電資產、阿爾卡特公司的手機資產;京東方公司收購韓國現代的生產線;聯想集團收購了IBM全球PC業務;海爾已經在美國等多國設立生產基地。預計,人民幣升值對這些計劃在海外擴張的企業是一個利好。
但為避免海外投資風險,在實施海外擴張戰略時,應該充分考慮企業的自身條件,首先確定“走出去”的目的,是希望獲得國際市場,還是希望占有國際資源,或是希望得到先進的技術等。其次根據目的選擇方式,是直接設廠還是海外并購、戰略合作等。每次實施跨國并購都要謹慎。在全球眾多并購案例中,真正取得預期效果的并不多。近期國內企業的幾宗跨國并購的效果并不理想,這也是前車之鑒。
為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政府部門應盡快完善相關政策,包括對外投資快速通道,調整外匯管理制度,適當放松融資政策,支持企業研發,國內采購實行優惠出口退稅政策,出入境相對便捷,對探索性成本予以必要補償等。
6. 積極采取措施
人民幣升值對占我國出口1/3的電子信息產業來說影響較大,但進出口相對應,進口來料增加的收益可以部分抵消出口成品所受的損失。由于進口價低,出口價高,損失應不會太大,但僅限于已簽過的合同。
如果是單純出口的企業,除了預測匯率變動外,可采取一些防范匯率風險的措施。人民幣升值,進口商品價格下降,這樣在國內收購出口貨源時,相應的價格也會降低。在簽訂出口合同時,訂有匯率變動的保值條款,以防不測。另外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積極做遠期外匯交易、期權交易和外匯期貨交易,尤其是在海外的企業一定要用此方法將匯率風險控制在業務源頭。
在加緊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同時,也希望政府部門推出一些在國內市場上防范匯率風險的措施,如盡快開展美元及其它外幣對人民幣的遠期外匯交易等。注重居民與企業在市場觀念、運作機制、創新業務能力等方面的適應程度。因為宏觀的效應與微觀的反應是相輔相成的。
7. 有效規范國內市場秩序
人民幣升值,出口受到部分影響,應加大國內消費力度。信息產業部應同海關、工商等部門加大整頓國內市場秩序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