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人要出口冰箱到韓國去,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韓國有一個標準,要求所有冰箱都必須加一個泡菜壇子,理由很簡單,這是韓國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慣。而冰箱里加裝泡菜壇子的專利早就由韓國公司研發和注冊了,所以如果要出口冰箱到韓國去就要符合韓國的標準,就要被迫購買有關在冰箱里裝泡菜壇子的專利。這個小故事讓我加深了對貿易、標準和專利的認識,它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在國際貿易中標準的應用,另一個是標準和專利的關系。
標準化是溝通國際貿易和國際技術合作的技術紐帶。通過標準化能夠很好地解決商品交換中的質量、安全、可靠性和互換性配套等問題。標準化的程度直接影響到貿易中技術壁壘的形成和消除。因此,世界貿易組織在貿易技術壁壘協議(WTO/TBT)中指出:“國際標準和符合性評定體系能為提高生產效率和便利國際貿易做出重大貢獻。”
目前在一些具有市場基礎的領域已經出現了中國標準模式,如在IT領域就有閃聯、WAPI等標準在運作。如果這些標準運作成功必將帶來中國國家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實現從制造大國到科技強國的轉變,實現國家科技創新體制、國家知識產權和標準化制度的全面創新。
誰擁有了標準就擁有了市場,誰掌握了標準就掌握了市場。如果中國企業標準變成國際標準,將有利于中國企業占領世界市場。在標準競爭的時代,標準已經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優勢。中國企業必將通過標準的崛起,來實現產業的崛起,通過產業的崛起實現經濟的崛起,從而使得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標準,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