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不會永遠以8%-9%的速度增長。如果中國經濟增長急劇下滑,就會拖累整個世界經濟。
原來擔憂中國經濟過熱的中國人,如今又開始擔憂經濟變冷了。
關注經濟“變冷”
剛過去的這個星期天,北京有個研討會,主題就是:“中國經濟是否開始變冷?”20位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激辯四個小時,據稱,他們在幾乎所有問題上各持己見,僅僅在一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中國經濟增速將減緩。
中南海高層這些天來對這個問題也特別關注。中國一份財經報章引述“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的內情說,中共決策層6月下旬“急招”數位知名經濟學家進京,“商討中國宏觀經濟的敏感問題”。該報稱,此次“內部商討”起因于一位“老外”的文章。
這位“老外”就是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他的那篇文章的標題是《假如中國減速》,但中國傳媒都選用了另外一個中文譯法:《假如中國變冷》。
近來,中國媒體上這類報道、分析開始多了起來,你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標題:《中國經濟已到周期頂端》、《中國經濟增長拐點出現?》、《中國經濟減速可能比預想的要快》等等,然而,僅僅在幾個月前,中國傳媒談論最熱的話題之一還是“如何控制經濟過熱?”
更耐人尋味的是中國決策層的反應。中國政府近兩年來一直采取措施,試圖為過熱的經濟降溫,按理來說,經濟增長減速本應是北京當局求之不得的事,又有什么可擔憂的呢?
海外有論者說,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北京當局其實從心里來說,是憂冷不憂熱,喜急不喜緩,他們寧可為過熱的經濟“降溫”,也不愿為冷卻的經濟“加溫”。
“減速”已成共識
不過,“變冷論”的鼓吹者并非有意“唱衰”中國經濟,他們都有根有據。主辦星期天那個研討會的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根據計量模型,得出了以下預測:今年中國全年GDP增長速度呈逐漸下降趨勢,四個季度分別為9.6%、8.9%、7.9%和8%,全年經濟增長將達到8.6%。
羅奇“減速論”的主要依據則是:今年前四個月中國進口增長率跌至13.5%,明顯低于去年的36%,工業商品價格按年同比也收縮了3%,此外,面對致力于消除房地產泡沫的內部政策舉措和針對中國出口的外部行動,中國經濟在年內有很大可能將進一步減速。
高盛公司全球高級經濟學家多米尼克·威爾遜對中國經濟的長期預測更為悲觀:“中國的GDP增長率將在2020年從2003的8.1%的預測值降至5%。到21世紀40年代中期,增長率將降至3.5%左右?!崩碛陕?,很簡單:“某些人幻想中國的經濟將長期持續高速增長,這是不現實的?!?/p>
據說英國二戰時的首相丘吉爾對擔任政府經濟顧問的經濟學家們有個著名的抱怨:他們從來沒有在任何問題上達成過任何共識。不過,如果把丘吉爾的抱怨和米尼克·威爾遜的批評用在今天為中國經濟把脈的經濟學家們身上,可能并不太公平:他們雖然在中國經濟減速的起止、減速的規模、減速的后果等具體問題上各持己見,但他們至少有兩個共識:
一、中國經濟不會永遠以8%-9%的速度增長;
二、減速的后果取決于減速的規模:小幅減速也許是好事,大幅減速肯定是壞事。
例如,他們都認為,在政府新一輪宏觀調控措施實施近兩年后,如果中國經濟增長出現小幅的放緩趨勢,那正是北京當局期望看到的結果──因為那樣可以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從而熨平經濟周期;但是,如果中國經濟增長急劇下滑,就會帶來嚴重的金融動蕩、社會不安和政治不穩,甚至會拖累整個世界經濟,用羅奇的話來說,就是帶動世界經濟“踏上全球性減速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