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危機余波正酣,乳業盛世危情又起。無良券商有國家來救贖,而自由競爭的乳業,則只能尋找自救。
券商的行業危機被歸結為體制因素:國有券商為國有企業脫困融資,這一證券市場設計目標扭曲了市場功能;同時政府力量介入過深而不得不為市場兜底,以致道德敗壞的券商和上市公司一再操縱市場、欺詐客戶。
乳業問題出在哪里?當人們把目光聚集在食品安全上政府監管不到位,前有禁含蘇丹紅出臺10年未抽查,后有奶業危機時,還是犯了和證券市場“全能政府”思路的弊病。政府機構所應該做的是制定標準、過程檢查、事后監管中施行行政處罰。法律保護消費者(投資者)的不完善才是兩個行業危機之后應該深究的。
乳業顯然在自救,但章法全失。除了哈根達斯迅速認錯,雀巢、光明、維他奶抵死不認。令人嘆息的是,即使在承認碘含量超出國家標準的情況下,雀巢依然能很強硬地只換不退貨。更令人扼腕的是,一家企業犯了大錯,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僅僅局限在退換一罐奶粉上面。在光明生產“回產奶”和“早產奶”、維他奶使用過期原料的事情塵埃落定之前,消費者的知情權被一再忽視,而人們指望的“全能政府”此時并未見雷厲風行。
這些事件中,乳業廠家在中國的態度強硬是不分“國籍”的,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消費者不能奈何它。中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然規定消費者可以就商品質量問題提起民事訴訟,但在地方政府實施《消法》的辦法中,往往對賠償金額做出了限定,一般是按照消費者購買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兩倍支付賠償金。有此兜底,不會出現麥當勞的咖啡燙了美國消費者的手賠償百萬美元,更不會出現因為香煙危害公眾健康賠償幾十億美元的原菲利浦·莫里斯民事訴訟案。有此兜底,就會出現不懼法律權威和罔顧消費者權益的跨國公司“中外有別”。
政府有政府的考慮,地方政府考慮保護地方產業,國家考慮保護民族產業,但不把民事訴訟的自由交給民眾,不能發揮市場自發調節、包括淘汰經營“越軌”企業的功能,這種市場,必然是“劣幣驅逐良幣”。這才是對消費者(投資者)最大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