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以PDF文檔、PostScript和Photoshop聞名的IT廠商,Adobe正致力于躋身企業軟件王者行列。它能否如愿以償?
2004年7月,藥業大亨AstraZeneca(阿斯利康)全球IS總管Thomas Ehrnstrohm,向Adobe公司訂購了5萬份Acrobat軟件。對于大多數人來講,Acrobat是他們閱讀網絡文本的得力工具,同時也是電子郵件附件的強有力助手。在Ehrnstrohm眼中,Acrobat是實現企業高效運作的絕佳方案。
“如今一種新藥的研發周期動輒以10到15年計算,科學家和投資者需要更加緊密的溝通,AstraZeneca迫切需要一種解決方案,以實現大量文檔的有效管理。”“對于安全有效地管理各類外部溝通文件來講,Acrobat提供了更加簡易的方式,令職員們可以實時共享并檢索各類文本”。
僅僅四年前,作為AstraZeneca這樣全球知名的藥業大廠,要將Adobe作為戰略性產品植入其全球開發計劃似乎是不可思議的??偛课挥诩又菔ズ晌鞯腁dobe公司或許可以稱作是迄今為止全球第二大桌面軟件供應商,其引以為榮的Acrobat Reader超文本瀏覽器在企業桌面軟件領域可謂無孔不入。然而人們也許并不了解,在Adobe成立以來的23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該公司都是桌上出版和平面設計領域的一艘航母。
今天,“情況在悄悄地發生變化”,Adobe總裁兼CEO Bruce Chizen如是說。在一個更加程式化的世界,以盡可能安全的方式對各類優質文本進行跟蹤、處理顯得愈發重要,以PDF為核心的各項技術正逐漸贏得人們的青睞。英國環保和農業部、阿斯利康和勞埃德銀行都已將Adobe軟件視為提高組織核心能力的重要工具。
創造力的來源
Adobe的轉變決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據Chizen回憶,該改變始于1998年。此前Adobe更像是某類特殊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它的兩套主打產品Photoshop和Illustrator同為市場領導者,但新版本的推出卻因為重要市場日本遭遇亞洲金融危機而不得不向后順延。當更多的軟件公司像印鈔機那樣源源不斷地創造財富時,Adobe的股價遭遇了停滯不前的尷尬局面。
就是在這時,PostScript的編寫者John Warnock和桌上出版專家Charles Geschke對公司高級管理層進行了大幅調整,Chizen被提升為產品開發和銷售主管,該崗位也是Adobe首次試圖整合產品開發和市場功能的產物。在這之后,是極其艱難的重組過程,這樣的重組令Adobe躲過了競爭對手Quark的惡意收購。
從事后的觀點分析,Adobe遭遇的九十年代末的金融危機恰恰為它應對隨之而來的IT業蕭條做好了準備。當眾多IT廠商至今都不能從這一遍及全行業的噩夢中醒來的時候,Adobe已經實現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報告機制、一個更加科學化的組織體系和一個也許是最重要的轉變——將精力不只是放在開發個人產品和滿足特殊需求上。
如今的Adobe營收有四項來源:專業技術部門貢獻了總營收的37%,數字影像和錄影部門貢獻了總營收的25%,原始生產者(即OEM,主要圍繞著PostScript font技術而展開)貢獻了5%的總營收,最后——智能文檔業務,即大家所熟悉的PDF,貢獻了33%的總營收。前三項業務幫助Adobe實現了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連續8個季度的凈收益增長,而最后一項業務幫助該公司進入收入增長的高速軌道。2004年上半年,由Adobe新業務帶來的收入高達2.66億美元,這也是Adobe能吸引阿斯利康這樣的公司的戰略眼光的根本所在。
從本質上講,Adobe的智能文件業務是為當今愈發走向電子化的數據管理而設計的。去年美國用于電子化紙張文檔的費用高達160億美元之巨,該費用至今依然沒有縮減的跡象。對于私營部門來講,一個愈加規范化的市場要求一項新技術的出現,能夠在不降低顯示質量的條件下保證用戶存取的便利性。在公共經濟部門,類似農業與環保部與美國國稅局(IRS)這樣的機構同樣面臨著組建電子政務系統的巨大挑戰。該環境為Adobe的表演提供了天賜的舞臺。在平面設計領域,Adobe的Illustrator已成為事實上的行業標準、公司徽標和信頭設計的首選工具,其應用范圍超過了其他所有的打包軟件;而說到對浩如煙海的紙張文件的檢索和閱覽,又有哪家公司不是把這些文件交給Adobe的Acrobat Reader去處理呢?
當XML遇到PDF
如今的Adobe風光無限,但有兩個方面是它不可以掉以輕心的:首先是確保桌上出版業的龍頭地位,并以此為基礎開發基于網絡連接的電子文檔管理軟件;其次是要進一步提升現有客戶對Adobe產品的信任度,畢竟這些客戶長期以來更加傾向于使用知名大廠IBM、微軟、SAP和甲骨文的產品。
以Adobe既往的輝煌業績和作為標準制定者的強大責任而言,它對技術挑戰的反響是可以想見的。該公司13億美元的總營收中,有20%用到了新技術的研發上;過去的若干年中,研發費用的大部分投入到了智能文檔平臺的構建上。以“無縫連接”在PDF和XML之間進行轉換對該公司的“文件”戰略具有決定性的意義,Adobe已經承諾給客戶,它要在這兩個迥然不同的領域創造最佳表現。
現在是Adobe展示其卓越技術促進商業流程自動化的最佳時機,尤其是當這些文件進入Adobe引以為榮的智能文件平臺接受處理的時候。該公司已經發布了自有知識產權的表格服務器,極大地促進了電子表格文件的生成,它們或被冠以XLM的名字,或被冠以PDF的擴展名,在商業流程的自動化中各司其職,同時又能根據所采集數據的不同而自由變化。
今天,以應用軟件享譽全球的SAP和IBM,已開始使用Adobe的智能文件系統來生成各類網絡文本。對企業用戶來說,這樣的一個智能化解決方案節省了他們用于構建專用文件系統的時間,后者可能會影響到眾多終端用戶自由地存取并檢索相關文件的能力。
IRS是最早使用Adobe智能化文件系統的機構之一。它的網絡報稅單的填寫運用的正是Adobe的PDF文件,為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公民填報稅單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外,通過應用相對昂貴的Adobe文件處理系統,IRS可以允許納稅人在稅單上使用電子簽名,從而令其所填表格具備法律效應。
數據存儲=軟肋?
在Adobe以PDF和XML為主導的服務器產品銷售飛速增長的今天,更多的產品正在閃亮登場,它們共同詮釋著Adobe智能文件解決方案的內涵。然而微軟在相同路徑上的重拳頻出(以InfoPath為代表),以及其他軟件廠商在Xforms標準上的捷足先登,都令Adobe難以獨享其智能文檔領域的豐厚利潤。
為阻止新興技術侵蝕既有市場,同時也為了讓知名IT廠商源源不斷地從這個富礦中淘金,Adobe并不吝惜尋求EMC和IBM的支持,后者采用了Adobe的電子表格作為其數據存儲和內容管理系統的前端通道。
也許有人認為,對數據存儲系統的缺乏會令Adobe的整體戰略呈現出明顯的軟肋,但Chizen卻不這樣認為:“數據存儲確實很重要,但該項技術的積累不會讓我們具備今天的價值。”
與之相反,Adobe選擇了與IBM合作,利用后者強大的系統化資源,令Adobe軟件輕易地占據了行業的高地。今天的IBM,其遍布全球的5,000個團隊都在積極推廣Adobe的產品。另一軟件巨擎SAP,其向全球28,000名企業用戶積極推薦的軟件產品中,就包括有Adobe的產品。
如今的Adobe正在進行一場狡猾的表演——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桌上型”軟件公司,讓那些行業大鱷們與之結成戰略聯盟,然后“悄無聲息”地將自己變成顧客眼中的服務器軟件大廠。令人意外的是,那些“被利者”并沒有發出抱怨的聲音,因為他們從Adobe的智能平臺中獲得了太多的好處。這樣看來,Adobe至少成功地阻止了微軟這只利手的黃雀之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