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失誤
新加坡聯合早報:
他(指陳久霖)說自己也在不斷深思、不斷反省,認為出現這樣嚴重的錯誤,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失誤。“所謂必然因素,是指我在公司用人方面和監控方面值得反省。所謂偶然因素,是說沒料到油價會飆升到倫敦商品交易所和紐約商品交易所成立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公司在保證金上又恰好跟不上。”
陳久霖一人的天下
新華社“新華視點”:
首先是中國航油集團公司控制不了“人”。據了解,今年43歲的陳久霖,在中國航油集團公司重組、與民航總局脫鉤前是一名普通干部。脫鉤后,上級管理部門提出要提拔陳久霖擔任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中國航油集團公司班子絕大多數人不同意。但上級主管單位領導說:“這是上級已經做出的決定。”陳久霖就這樣被提拔為集團公司副總。
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陳久霖一人的“天下”。最初公司只有陳久霖一人,2002年10月,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向新加坡公司派出黨委書記和財務經理。但原擬任財務經理派到后,被陳久霖以外語不好為由,調任旅游公司經理。第二任財務經理被安排為公司總裁助理。陳久霖不用集團公司派出的財務經理,從新加坡雇了當地人擔任財務經理,只聽他一個人的。黨委書記在新加坡兩年多,一直不知道陳久霖從事場外期貨投機交易。
炒油巨虧疑遭暗算
中華工商時報:
2004年8月1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收購新加坡國家石油公司(SPC)可稱得上中國油企近年在新加坡乃至海外最大的杰作之一。此番收購充滿周折,但最終以2.27億新元現金加上發行2.08億股憑單,硬是從3個印尼木材商人手中把SPC8800萬股的股權拿了過來,從而以占20.6%股份成為SPC的第二大股東。SPC是目前新加坡惟一的國家控股上市公司,在國內控制的從印尼過來的兩條分別長達365公里石氣管線,將所有東盟國家連接。全球最大的咨詢業巨頭蓋洛普中國公司總經理郭昕就曾對中國油企此番成功收購告訴記者,新加坡不會就此無動于衷、善罷甘休的,中國應該警惕。
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未等中航油欣喜度過第103天,災難就從天而降。有消息說,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此番折戟沉沙有可能是以其他名義在英國或美國期貨市場操作而導致出現的虧損。而出現巨額虧損,更有可能是落入了國外投機商設下的“陷阱”。
中國金融缺乏監管
美國華爾街日報:
此類事件在中國已不是頭一回發生了。中國經濟增長迅猛,并擁有巨大的市場,而金融市場卻缺乏監管和控制,這讓許多自以為是的人怦然心動。
新加坡監管要反思
亞洲時報:
“有一種說法,”新加坡的石油交易商說,“如果一個公司損失5000萬美元,那是這個公司自己的事,如果一個公司損失5億美元,那么就是體制的問題了。”很多人關注為什么新交所、新加坡貨幣監管局(MAS)和新加坡的主要銀行都沒有早點注意到這個巨虧事件。這是對投資者的巨大欺騙。“新加坡的監管者都睡著了,”石油交易商說,“發生這樣的事,說明新交所和貨幣監管局沒能很好地加強公司監管,整個新交所和貨幣監管局的監管體系都要作出反思。”
中航油事件的連鎖反應
瞭望東方周刊:
首先是對國家信用及中國海外上市公司產生巨大負面影響。由于中航油的國企背景,其60%的股份為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所持有,使得國際市場的矛頭直指中國海外上市公司,國家信用也被牽連其中。其次,事件將對國內企業參與衍生品交易進程產生影響,甚至可能會影響中國政府對繼續開放國內企業參與類似衍生品交易的態度,從而會延緩中國公司深入參與國際商品及衍生品交易的進程。第三,事件在影響國內航油供應市場的同時,可能會對既有航油供應體制產生沖擊。長期以來,中國航油集團幾乎壟斷了國內航空油的供應,此次事件,公司經營幾乎陷于停滯,中航油集團已經向中石化、中石油求助以補充航油的不足。同時,各航空公司都在積極設法擴大采購渠道,以實現航油采購多元化;而供應商也爭取到了一個直接面對終端用戶的機會。也許此事還能成為國內航油市場改革的一個轉折點,引入更多的競爭者。
全球市場對中國IPO更謹慎
法新社:
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總經理陳久霖被捕,將使外國投資者對中國未來的股票交易更加謹慎。這是對中國現代公司治理問題的又一次關注,甚至會導致一些投資者在購買中國公司股票時要求折扣價。分析家認為。它給想通過一系列海外IPO進入全球金融市場的中國公司造成極壞的影響。有觀察家擔憂,如果中國最受人尊敬的公司都存在暗箱操作,那么別人會怎么想那些小一點的、名聲沒那么大的公司呢?此事非但讓中國公司大受打擊,中國政府通過海外股票交易推動經濟改革的進程也將受到影響。
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它不會從根本上減少機構投資者對中國概念股票的興趣,它改變不了中國故事。”亞洲公司治理協會秘書長Jamie Allen認為。
這項交易真值
布隆伯格通訊社:
“淡馬錫正在告訴中國‘我們想幫助這個對中國大陸而言非常重要的公司’。實際上這項投資很少。這項投資真的非常值,因為中國政府會記住它的。”如果淡馬錫向中航油注資5000萬美元進行破產投資重組,花上千萬美元購買中航油股份的新加坡投資者將損失慘重。
“那也是一項商業決策,淡馬錫必須要考慮的是,這個賭博是否值得。” 華盛頓Centennial集團新加坡商業調查總監Manu Bhaskaran說,“這還不單純是一個政治決策。”
據淡馬錫的發言人伊娃·何說,淡馬錫在中航油母公司10月份向機構投資者出售股份時,購入了中航油股份。到12月6日為止,公司尚未決定是否追加投資。
盡快解決
英國金融時報:
新加坡和中國當局渴望看到這起丑聞能快速解決。新加坡希望吸引更多中國大陸公司上市,以提升其作為金融中心的角色,而中國則在通過海外上市,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改革計劃的規模達幾十億美元。
政府不該為中航油買單企業應該自己承擔風險了
證券時報:
在國外投資者看來,中航油是由中央直屬大型國企中國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含有國企背景和色彩,因而這次危機應由政府買單,但這在法理上當然說不通。從法律關系上講,中航油是股份有限公司,破產時,出資人只需根據自己的出資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這一概念國際皆準。因此,我們應該清楚認識這一點,所謂上市公司,它有獨立的法人,無論是“爆倉”,還是申請破產都合情合理,這與是否有國企做大股東無關。海外企業和國企做生意,一直存在這樣一種誤區:中國的國企不會倒閉,因為有政府在背后撐著。但是現在應該明確一點,就算是國企,政府也沒有義務和責任非得為其買單。
國資管理者代表要參與重組
財經: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此次失陷石油衍生品市場,損失慘重令人痛心。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畢竟是獨立公司,片面夸大單個公司失敗之“國際影響”并不可取;為“挽回面子”無原則注資,更難以容忍。中國的國有企業既然在海外上市,即應按國際慣例和市場法則辦事,其種種違法違規行為應受到譴責和處罰,債權人也只能按既有游戲規則承受損失。
巨大損失已經鑄成。當前,中國航油集團正全力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進行重組。我們認為,此次重組應有更高層次的國有資產管理者代表參加,由國資委在重大問題上嚴格把關。此外,縱使此事最終能夠按市場原則削債重組或平穩破產,仍不能減輕中國航油集團管理層此前瀆職重責于萬一。僅將集團副總經理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總裁陳久霖解職乃至處以刑責,是遠遠不夠的。身為國有資產的授權管理人,中國航油集團管理層其他責任者亦應受到解職處罰;此一事件之原委,應由國家權威機構全面調查并將結果公之于眾,這才是對市場、對公眾、對國家的最起碼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