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俗稱“老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省的三省,合計面積7.9萬平方公里(臺灣2.2倍),生活著一億人。這里每四個工人就有三個在國營企業工作,這些人還活在毛澤東的世界里。
當時東北的工人是天之驕子,衣食住行都有政府照顧。到了80年代,當改革開放的號角吹起,卻一夕之間從貴族貶為平民。面臨外資與民營企業的激烈競爭下,東北的國營企業高負債、倒閉成為常態。
潘陽、鞍山、大慶這些銹跡斑斑的老城市,迅速面臨到70年代美國密爾瓦基、底特律等老舊重工業城市的“銹帶”危機。在70年代美國快速轉型時,“銹帶”的沒落,與西部沿海地區加州、西雅圖地帶的“陽光帶”崛起形成對比。而在中國,“陽光帶”指的該是以上海、廣州為首的東南沿海城市。
即使東北最有名的國營企業,光芒也逐漸被這群南方新貴壓下。在1980年代才成立的上海寶山鋼鐵,迅速超過曾產出中國第一批的鞍山鋼鐵,成為中國第一大鋼鐵廠。
而在2004年,上海汽車集團更因同時與通用、福特兩大車廠合資的策略奏效,轎車的銷售量首度超過一汽。在這場“沒落貴族”與“南方新貴”之間愈來愈白熱化的競爭里,臺商卻在夾縫中找到利基。
在長春市郊的高新技術工業區,周圍黃沙滾滾的工地中,大大的紅色“臺灣東陽”招牌清晰可見。過去除了大連,東北其它地方罕見臺商,但隨著中國政府“振興老東北”的口號,臺商的腳步聲也逐漸響起。
今年機電子公會理事長,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接連率團前往東北考察,并表示“臺商北移”將是趨勢。
原因之一,是與臺灣科技業競爭能力最激烈的日本、韓國早已大力投入氣候相近的東三省,成為最大外資。大連保稅區里密密麻麻的日本企業,以及潘陽郊區廣闊的韓國LG廠房,都引發了臺商的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