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12月8日,聯想集團在北京宣布,以總價12.5億美元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與此同時,聯想的高級管理層進行了調整,IBM高級副總裁史迪芬·沃德出任新的聯想集團首席執行官,楊元慶出任公司董事長。新的聯想集團有權根據協議在五年內使用IBM品牌,并獲得商標及相關技術。這會是一次促使兩家公司各自發生蝶變的商業交易嗎?
IBM從個人計算機硬件領域的退出將給另一巨擎東芝帶來沉重壓力。該公司將不得不相應地降低其成本,或退出久已不贏利的計算機業務。
周三(8日)發布的消息對于整個計算機行業來說不亞于一次震蕩,這次震蕩將此前不為人知的聯想推上世界第三大PC制造商的寶座。分析人士指出,整合了IBM高品質設計、優良技術和聯想低成本制造模式的新公司將對1830億美元產值的PC行業產生強烈沖擊,一些日本廠商將有可能被淘汰出競爭版圖。“過去日本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惠普和戴爾,現在又多了聯想”,Gartner日本公司首席分析師Kanae Maita說。
一些分析師呼吁東芝放棄PC業務,原因是惠普和戴爾的降價策略已使該公司付出220億日元(2.1億美元)虧損的代價。新的聯想集團,盡管迄今仍以低成本臺式電腦制造商的面孔出現,但倘若該公司進一步揮師高端筆記本電腦市場,將對東芝的市場份額帶來不利影響并引發沉重降價壓力。長期以來,筆記本電腦是日本廠商雄居全球IT業的重要領地。
但即使IBM已抽身而退,該行業在未來幾年的盈利前景依然十分不樂觀。Gartner預測,PC業的年增長速度在2006到2008年間將只維持在2%,大大低于2003年至2005年間4.7%的增長水平。Maita說“東芝削減成本的努力將很難長期進行下去,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競爭狀態”。
然而也有分析師指出,與IBM的商業模式已轉向軟件和服務業相比,東芝仍被看作一家硬件公司,因此它很難放棄PC業務。一些人認為文化因素也是關鍵。“美國公司無法忍受損失,因為股東回報壓力巨大,但日本公司不一樣”,UFJ Tsubasa公司分析師Yukihiko Shimada說,“我確信它們會堅持做下去”。
出處:《今日美國》2004年12月9日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巨變。在計算機50年的發展史上,沒有一個品牌堪與IBM相比。“IBM告別PC就像聯合利華告別皂粉一樣”,Daily Mail評論員Alex Brummer說。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精明的抉擇,尤其是在IBM在該市場領域的領導地位被惠普和戴爾超越以后。“即使把IBM和聯想的市場份額加在一起,它也才不過7.7%,遠遠低于惠普和戴爾”。
《每日電訊》(Daily Telegraph)的Neil Collins評價說,“該交易可能是中國公司迄今為止數額最大的一筆海外并購”,相對低廉的并購價格來自IBM“在PC業巨變背景中的超低利潤”,而“與行業冠軍戴爾競爭,對IBM的時間和資源來說是不劃算的”,《金融時報》法律專欄評論員如是說。
但《南華早報》卻不認為該項交易對聯想有利。這家香港的報紙說它懷疑聯想有能力把IBM都賠錢的業務做到賺錢。“IBM的PC業務在去年的虧損達到2.58億美元,同期聯想只賺到10億美元,把兩項加起來,你會看到一只受傷的雄鹿”。
那么是什么讓聯想對這樣的一樁交易情有獨鐘?《泰晤士報》評論員Wheatcroft說,該公司將被允許使用IBM品牌長達五年是原因之一。“IBM是世界第三大最有價值的品牌,在個人電腦上使用該品牌,即使只有五年,對聯想的意義也遠遠超過將它的營業額擴大三倍。”
《每日電訊》的Collins指出,IBM“從桌上型電腦領域的消失將是永久的,而聯想需要跨越一大步以達到它想要的規模和水平”。《獨立報》編輯Jeremy Warner指出,某種程度上,該交易可以看作IBM告別其過去錯誤行為的舉動,尤其是對“IT業革命性變化的熟視無睹”讓這個藍色巨人付出了代價。“就像IBM的沉淪已足以被列入經典案例一樣,郭士納時代的轉型也被看作是成功的典范,就像郭士納在其著名的《誰說大象不能跳舞》(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中所說的那樣。
迄今為止可以得出的結論是:IBM終于又可以開始舞蹈了,因為它已經意識到想要統治所有市場領域的不可行。在Warner看來,“告別PC業務讓藍色巨人終于又回到了他的根基——一家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
出處:英國《衛報》2004年12月10日

毫無疑問,作為中國最大的PC廠商,聯想進入國際舞臺將引發低價電腦的競爭白熱化。原本在自己鑄就的財務困境中苦苦掙扎的日本廠商將面臨更加嚴重的困難。
迄今為止,國內電腦制造商利潤走低的傾向十分明顯。NEC個人電腦業務連續三個財年出現赤字,東芝在2003財年也發布了虧損報告。
盡管大多數日本廠商代表在回答關于IBM出售PC業務的反應時表現得并不驚訝,但他們同聲表示將不會步藍色巨人的后轍。本土競爭最為激烈的兩家公司——NEC和富士通,均表示PC業務是它們進軍信息服務領域的敲門磚。
“我們相信PC業務將有助于我們鞏固和現有客戶的關系,從而起到促進信息服務系統銷售的作用”,富士通社長黑川博昭說,“我們和IBM不同,后者只是從計算機領域獲利”。
另一位NEC負責人稱,公司主要利潤來自硬件技術,該技術對于信息系統的開發也極有幫助。
迄今為止日本廠商能夠指望的是本國市場的獨特性,在日本國內,高品質、多功能的產品銷路一直很好。
今年夏天,東芝推出了廣受關注的被稱作該公司PC戰略“最后”轉型標志的產品:面向高端用戶的Qosmio筆記本電腦,該電腦具備超高清晰液晶顯示屏并能夠與電視實現兼容。
在行業巨無霸戴爾在前半個財年攫取了日本市場逾10%的份額之后,一股崇尚價格低廉、設計簡約化的PC浪潮開始涌入日本。如果消費者對于聯想并購事件所引發的廉價風潮持肯定態度,那么圍繞著個人電腦價格的競爭將愈發猛烈。
出處:日本《朝日新聞》2004年12月10日
IBM出售PC業務予中國頂級大廠的行為無疑令惠普壓力大增,但分析人士認為,作為全球第二大PC廠商,惠普將不會放棄其250億美元(355億紐幣)的PC業務。
“現在是惠普向世人展示為什么PC業務對其具有戰略意義的時候”,Gartner分析師Martin Reynolds。
過去的數年間,惠普像老對手IBM一樣,構建了“一站式”信息服務系統,為多家著名公司提供計算機硬件和咨詢服務。
然而本周IBM的舉措令它脫離了這個模式。分析人士指出,IBM將集中精力做好IT咨詢、芯片設計和信息服務產業,而戴爾、惠普、聯想和日本廠商將為個人電腦日益縮小的盈利空間而拼命。
Reynolds表示,2005年全球PC銷量將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長,然后呈現下降趨勢,利潤也將愈加走低。“IBM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它不認為構建、設計、生產和推廣個人電腦是一項戰略舉措。”“從很多方面看,IBM這樣做都堪稱明智之舉。”
但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的惠普卻在一項聲明中稱,該公司將繼續固守其“單一公司提供大范圍產品”的戰略。惠普總裁卡莉·費奧瑞納在接受分析師問詢時指出,該公司將堅持既定路線不變,“我們有適合的資產組合、適當的戰略規劃、適時的產品和正確的市場定位”。
規模是費奧瑞納執掌惠普五年來矢志不渝的戰略追求,該種追求直接導致了2002年惠普和康柏的合并。在本周的分析師會議上,惠普曾三次否決分拆議案的事實被費奧瑞納首次披露。
目前,盡管受到IBM引發的可能出售PC業務的壓力,國際數據集團(IDC)分析師仍稱,惠普將有可能考慮收購另一家PC廠商以繼續擴大規模。
出處:《新西蘭先驅報》2004年12月10日

IBM將要把它的PC業務出售給中國最大的個人電腦制造商聯想集團,交易額為6.5億英鎊。受此事件影響,位于格里諾克(Greenock)的600個工作崗位將可能不復存在。
該項交易結束了IBM于上世紀80年代早期建立起來的牢不可破的PC霸主地位。隨著該公司在蘇格蘭的工廠最終遷向中國,全球PC制造業格局將發生重要改變。
“從字面上看,這是一個雙贏的選擇,現在的關鍵是好的執行”,Gartner分析師Martin Gilliland說,“中國企業要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更佳地位,而以IBM作為并購對象顯然是安全的,后者出售其PC業務的動機很明確,就是要把它不能賺錢的PC業務分割出去。然而接下來的挑戰是——聯想必須將它做成功。”
去年年初,IBM將格里諾克工廠的PC制造業務外包給另一家美國公司Sanmina,后者買下了全部生產線并雇傭了643名工人從事生產。從那時起,臨時工取代了300個全職崗位。IBM還同時雇傭了2,800名工人從事服務和后勤等工作。雙方簽訂的合同為三年期,總金額26億英鎊。
出處:《蘇格蘭人報》2004年12月9日
上周以17.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的聯想集團總裁稱,他希望這筆交易能夠有助于IBM拓展其在中國的市場。他同時預測,全球PC業在未來幾年內將經歷更多的并購。
“目前全球十大PC廠商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是健康和盈利的。這種局面不會持續太久,那些經營模式不健康的企業將最終被淘汰出局”,新的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如是說。楊不贊同Gartner在11月份作出的該行業前十名電腦企業在2007年將有三家消失的預測。“究竟三家還是五家,我不清楚”,楊說。
該交易伴隨著一系列收購案例的登場,其主角是中國企業。臺灣冠捷在12月15日宣布,該公司將收購飛利浦的PC顯示器業務,收購金額為3.58億美元,此舉令冠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PC顯示器制造商。
楊指出,與惠普和康柏的合并案相比,IBM和聯想的整并將是比較順利的,其部分原因在于:兩家公司在市場和主要產品方面并沒有太多的重復。“我們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楊元慶說。目前雙方尚未談及的合作項目包括微處理器業務,迄今為止聯想還是選擇使用英特爾和AMD的產品。
出處:《福布斯》2004年12月17日
IBM把它價值100億美元的PC業務賣給了聯想,這其中的奧妙似乎不需要天才來證明。除了可以整合更多的資源以投入新興產業之外,IBM還得到了一個在未來世界第二大信息科技市場大展鴻圖的機會。
確鑿無疑的是,雙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的聯想集團總裁面臨著不僅要拉近從紐約到北京6,800英里漫漫征程的重任,他同時也要設法彌合雙方巨大的文化差異。部分企業用戶將懷疑聯想是否有能力提供和IBM相同品質和標準的服務。戴爾集團主席說“上一次計算機行業成功的購并是在什么時候?”
戴爾的評價并不能被簡單歸作主觀。事實是,該公司將成為合并后的新公司最強大的競爭對手。盡管兩公司的合并將產生規模效應,但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戴爾依然擁有難以匹敵的高效率的直銷系統。更有甚者,該公司已開始向聯想多年占據的政府采購領域發起挑戰。
迄今為止,兩公司在零部件產品外包,產品設計方面已經具備了某些共同的特征,但文化和商業管理方面的挑戰依然是巨大的。它們能渡過難關嗎?一個西方資本主義的徽標已開始和一個具有濃厚國資背景的中國企業聯手進入一個高度變化著的市場。這個世界的變化就是這樣迅速。
出處:美國《商業周刊》2004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