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嗜辣和愛吃紅燒肉的飲食習慣,人們都知道。但毛澤東將一道菜命名為“四星望月”卻鮮為人知。
1924年4月,毛澤東帶著一名警衛員首次到江西省興國縣調查。縣委領導陳奇涵、胡燦和廣大人民群眾熱烈歡迎。陳奇涵、胡燦決定請毛澤東在家中吃一頓當地待客的傳統菜—粉蒸魚。一天晚上,毛澤東在桌邊坐定,桌上油炸花生米、竹筍炒肉、雪豆和炒雞蛋四碟小菜圍著一個大小尺余的竹蒸籠,頗為詫異。揭開籠蓋一看,才明白原來是一道菜。他夾塊魚一嘗,又鮮又辣又香,特合他湖南人嗜辣的口味。毛澤東邊吃邊稱贊,放下筷子,問起菜名,陳奇涵的母親一時說不上來,只是微笑。胡燦說:“家鄉菜,沒啥名字,就叫粉蒸魚吧!”陳奇涵笑著說:“在皇宮,什么菜都有一個漂亮的名字。毛委員您看叫個什么名字好呢?”毛澤東風趣地說:“是該有個名字才好,孔子說得好,名正言順嘛!”毛澤東用手中的筷子指著桌上的菜說:“你們看,四個小碟子,圍著一個大蒸籠,就像四顆星星圍著月亮。我看就稱它‘四星望月’吧!”從此,興國縣這道菜名聲大振。
“四星望月”的烹飪頗講技巧。魚要新鮮,切成薄片,拌上薯粉待用。先在蒸籠里墊上幾片青菜葉,再鋪上粉干和芋片,大火蒸熟后,再將生魚片鋪面,澆上一層辣椒、生姜、芝麻糊汁,蓋好稍蒸片刻,即起鍋上桌。
解放后,“四星望月”也載入中國名菜譜,走上了中南海的國宴。郭沫若品嘗“四星望月”時,稱贊該菜為“天下第一菜”。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四星望月”不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亮相,還傳到臺灣、香港、澳門等地。